90%的人買保險,都深受這"五毒心"之害

古人云:三十而立。確實30歲在很多人心中是一道"分水嶺",在20來歲大家都差不多,但一旦到了30歲,差距一下就拉大了:

有的人,住大house/開豪車/穿名牌/出身高檔會所/全球旅行……

有的人,整天不幹"正"事,就搗鼓自己喜歡的事,一副根本不缺錢的樣……

但更多的人30歲後,卻是職場陷入瓶頸:

有的人掙扎在月入1萬的門檻上,再往上就上不去了;

有的人做到主管年薪30W+年可依然沒錢,信用卡還欠著不少錢;

除了工作上,生活上上有老要照顧下又幼要養育,每個月的房貸車貸,永遠還不完的花唄/白條,焦慮,不安!

而最讓他們的擔心卻是,這個時候突然來個意外,比如家人生個病住進醫院,那幾十萬上百萬的治療費,這絕對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了解保險併購買保險來轉移因意外或疾病導致的風險,畢竟有了保險"生則安,病則醫,死則恤"

但買保險是個技術活,90%的人經常犯"貪/嗔/痴/慢/疑"的毛病,俗稱保險"五毒心"

90%的人買保險,都深受這

貪|一張保單保所有,結果卻是啥也保不了

如果一款保險什麼都保,那真相只有一個:每項保障的保額都極低,什麼都保不了

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藥,同樣市上也沒有什麼都保的保險產品。你也許會說萬能險不就什麼都保嗎?沒錯,萬能險看似又有保障功能又有投資功能,好像真的很"萬能"。

而事實上投資收益非常低還不穩定暫且不論,就說它的保障功能看似什麼都有,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每項保障能力(如重疾/醫療/意外/身故……這些基礎保障)都非常弱,保額都很低,在真正出險理賠的時候,你會發現沒什麼卵用,基本等於什麼都不保。

各種金(養老金/年金/教育金……)同樣如此,看似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你的養老/理財/教育等問題,但折算成實際收益絕大多數都不足2%,贖回還得扣高額手續費,就連放餘額寶裡都不只這點收益,還能隨時贖回呢。這筆錢交給了保險公司,如同錢進了死衚衕,想出都出不來,絕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嗔|誰提保險跟誰急總說保險騙人,結果風險來臨又悔不當初

很多人只要一提到保險就嗤之以鼻,認為買保險是沒用的、坑人的。看到別人買保險,還總要說道兩句:"你是不是錢多了給慌的"。

但是,不管你買與不買保險,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在它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遭遇風險的可能。

當風險來臨時,想買也買不了,馬上就會因為醫藥費,導致對家人負不了責,接著因為高額醫藥費,導致生活壓力,吃了上頓管不了下頓!

不管是在新聞中,還是在我們身邊,常常都有家庭因為一場大病,或一次意外弄得負債累累,賣房賣車......而保險就是投資一小筆錢,來減少未來不可知的風險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避免自己的美好生活被迫改變!避免意外和疾病帶來的二次傷害!

保險不能改變你的生活,但卻可以在意外和疾病來臨時,防止你的生活被改變。


痴|凡是親朋友推薦的都深信,發現買錯買貴了進退兩難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好幾個買保險的,七大姑八大姨,同學/同事,閨蜜/兄弟……很多人自己不去了解保險,不去研究保險條款,自己沒一點認知沒一點辨識能力就從親戚朋友那買了保險,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反正都是朋友,都是親人,肯定不會坑我的,就算以後有事找Ta就行了" 。

而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的保險機制、保險從業者,普遍走向了專職推銷而非專職保險的行業模式,保險推銷員對於賣的產品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見人就直接各種推銷說服。也就是說你的親人/朋友確實沒有坑你,因為他自己都不知道。

還有的人說找身邊熟悉的人買保險,還可以認識一些人,還會過年過節送禮/定期還可以參加活動,而事實卻是請吃飯聽講座是保險公司常用的銷售方式,現場有人營造氛圍,會有托兒、大額禮品、煽風點火,你覺得不買就虧了,然後就買錯了保險。

"我把返佣金給你就便宜了",貴是每年都貴,返傭只能返給你一年,佔一年的便宜,吃19年的虧,這樣的買賣不划算;"你來我們公司當代理人吧,剛好自己出單拿佣金,還能學保險",保險公司的培訓以產品介紹和銷售為主,保險公司要的就是你的自保件和親屬件,在保險公司眼裡,銷售人員實則是"客戶"。

所以買保險之前一定要自己先了解,具備一定的辨識能力,不要盲目相信自己身邊的人。


慢|別讓"等一等"害了你,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我再考慮一下""我先回去問問我老公""過段時間再說吧"......很多人在拒絕保險時,都喜歡用這樣的託詞。可是,你知道嗎,買保險可以猶豫不決,但是當風險來臨時,從來不給你猶豫的機會,發生了就是發生了。而保險,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慢一步"保費高"了:關於保險,20歲不瞭解,30歲顧不上,40歲看不起,50歲很難買,60歲買不了……在這一年又一年的拖延中,保費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同樣保額的一份保險,20歲和40歲的保費相差甚遠。

遲一秒"有病例"了:年齡一年比一年大,身體一年比一年差,人到中年,每一次體檢都像是一次審判。一不小心身體出了小狀況,都會被記錄在病歷裡,阻礙投保,甚至會被保險公司拒之門外。因為,保險只能在健康的時候買,關鍵的時刻用。

晚一步"被拒保"了:買保險一定要趁早,晚一步就可能因為年齡或者身體等等原因被拒保。特別是重大疾病保險,45歲要體檢,55歲就可能被拒保,即使可以購買,選擇有限,保費也會高很多。


疑|別總自以為是直奔產品去,沒有全局思維是設計不出好方案的

消費者買保險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彌補風險事故發生後的經濟損失,但是我們買的保險,可能不光彌補不了損失,還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經濟損失。

絕大多數的人買保險,都是奔著某個保險產品去的:我要買個保險,給我推薦一個好保險吧。什麼才是好保險?這個問題很難去回答。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脫離這些基本情況去盲目的尋找"好"保險,就等於是不顧病情而隨意讓醫生開藥治療是一個道理。

當你買了所謂的"好"保險,但是生大病以後才發現自己買的是理財,這個時候,保險起不到任何保障作用,還浪費了錢。

買保險,我們需要有"全局"思維,綜合考慮我們所面臨的風險,預算和偏好等。壽險,重疾,醫療,意外是保障四大剛需,分別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重疾險的作用是失能收入補償得了重疾,至少兩三年不能工作賺錢,因此重疾險的保額應該為年收入的3倍以上;壽險應該做到年收入的10倍……這麼高的保額需求,但是預算卻很有限,沒有"全局"思維,是設計不出來好方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