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道家”與“道教”的前世今生

在閱讀文史類文章時,大家有時候都會被“道家”和“道教”搞暈。那麼,這兩者究竟有有什麼樣的前世今生呢。一起來看下吧。(著重討論“道家”)

道家

道家在春秋戰園時期已經具備完整的思想體系,後世對共

思想予以繼承和發展,使之曾經一度成為官方顯學或一個時代

的主導思潮。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漢初黃老之學和魏普玄學。

黃老之學,又稱“黃老學派”。“黃”指黃帝,“老”指老子。該學派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為宗師,又因為以古代傳說中的黃帝為祖,故而稱作“黃老之學”。其思想內容包括治身和治國兩方面,基礎是早期道家理論,兼採陰陽、儒、墨、名、法等各家學說,強調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學形成於戰國時期;它成為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西漢時期。西漢初年,經濟衰敗,百廢待興。漢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黃老之學適應這一政策的需要,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繼位期間。一直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

再經過三國時期,一直到魏晉時期。

那時候社會分裂,豪強割據,互相殺伐,人民生活不得安寧,士人朝不保夕,儒家名教逐漸失去了維繫社會秩序的作用。士大夫們紛紛開始探索新學說,魏晉玄學因此產生。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周易》的研究和解說,是魏晉時期至宋代中葉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表示深遠、深奧的意思。

何晏、王弼是魏晉時期玄學的首領人物。何王玄學又稱“玄學貴無派”。其哲學理論概括起來就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也就是說,“萬有”存在的根據是“無”,“無”是本,“萬有”是末,是建立在“無”這一根基上的。所以,只有有了“無”,才能有“有”的存在。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禮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宇宙的本體是無,這講的是自然的本性,而禮教屬於萬有的範疇,“有出於無”,因此“禮教出於自然”。

禮教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等封建文化的總稱。何晏和王弱就是要打破兩漢以來封建禮教的束縛,主張放任自由的生活態度,他們認為這才是符合自然原則、符合人性的。

魏晉之後,道家學說繼續發展。唐代時,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黃老無為之術很受歡迎,唐代統治者甚至將黃老思想上升為統治政策的一部分,對唐代的地方統治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其後各朝均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如宋明時期,道家的某些思想為官方儒學所吸收,用來對抗外來佛教。

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是在我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神仙家的修煉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的一種有組織的宗教。因其以“道”作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而得名。

道教關注個人生命,希望通過修身養性,煉製並服用丹藥,達到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目的。因此,道教也贏得了很多追隨者,特別是不少渴望長生不老的統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