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介紹了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病症狀、病原及生物學特性、發病規律等,提出了綜合防控技術,為雙孢蘑菇安全生產奠定基礎。

近年來,雙孢蘑菇蛛網病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大面積發生並造成嚴重的損失。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山東鄒城雙孢蘑菇種植區也有該病害的發生,發病率在2%~5%。該病一旦發生,傳播速度極快,給雙孢蘑菇生產帶來嚴重損失。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1、發病症狀

該病害首先在覆土層表面長出絨毛狀的菌絲體,並逐漸沿菌柄向菌蓋蔓延。病原菌菌絲體漸呈棉絮狀,同時產生大量孢子,發病雙孢蘑菇子實體出現褐色斑點,最後腐爛。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2、病原

分離純化獲得的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菌落初期為白色,氣生菌絲髮達,逐漸變為淡黃色或粉紅色,後期整個培養基變成紅色,5~6 d即可長滿整個平板。產孢細胞長25~40 μm,寬4~6 μm,頂端略尖(2~4 μm);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有時稍彎曲,(16~24)μm×(6~8)μm,具有1~3個分隔。通過擴增該菌株的ITS、28S rDNA、RPB1、RPB2、TEF1和FG1093,結合形態特徵鑑定病原菌為Cladobotryum mycophilum,為菌寄生屬Hypomyces真菌的無性階段。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3、生物學特性

研究結果表明:C.mycophilum菌絲最適生長條件為溫度25℃,pH5,最適碳源為蔗糖,最適氮源為蛋白腖和牛肉膏,新鮮菌絲體在49℃下處理10 min可致死。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4、發病規律

4.1 病原菌來源及傳播途徑

(1)初侵染源主要來自土壤或帶有病原菌的菌渣;(2)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噴水、工具、昆蟲或操作人員等傳播引起再次侵染,其中氣流、工具、昆蟲和人員走動是病原菌從一個菇房傳播到另一個菇房的主要途徑;(3)分生孢子以休眠狀態存在於土壤和菌渣中,待條件適宜便發生為害。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4.2 發病條件

(1)使用營養豐富的土壤作覆蓋材料時極易發生此病;(2)氣溫穩定在20~25℃,菇房相對溼度達到90%以上時容易發病;(3)一旦發病,短時間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傳播速度快。

4.3 侵染循環

5、防控技術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原則。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5.1 做好菇棚及周邊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工作

料場、接種室、菇房等場所保持清潔並定期消毒。菇房內及菇房四周無積水,無雜菌、蟲害滋生的垃圾。栽培結束後徹底清潔栽培場所,嚴禁殘渣遺留在床架和縫隙裡;菇房通入蒸汽,使空氣和料溫達70℃,保持 6~12 h。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5.2 選用抗病性強的雙孢蘑菇栽培品種

選用W192和W2000等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可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使用優質菌種,菌種擴繁製作按照NY/T 528和NY/T 1731的規定進行,菌種質量應符合NY/T 1742的要求,栽培用菌種按照NY/T 1284的規定進行雜菌的檢驗,提高菌種的活力,可減少發病率。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5.3 培養料和覆土材料要嚴防汙染

培養料堆置前,場地用水沖洗並用殺蟲劑、殺菌劑消毒。進料前料堆周圍場地和整個料堆表面,都應當噴灑藥物,嚴防病蟲雜菌帶入菇房。鋪墊材料及菇房四周用波爾多液消毒,進料前進行空房燻蒸。科學調製培養料(C∶N=30∶1,含水量60%~65%),料中無雜質,且充分發酵(二次發酵)。覆土材料要取20~30 cm以下的深層土,用2%的甲醛消毒。覆土材料的儲存庫必須與栽培場所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5.4 杜絕人為傳播,使用工具嚴格消毒

對菇房管理人員及來往人員要嚴格消毒措施,絕不允許將病原菌帶入菇房。所有工具要及時洗淨、定期消毒。大工具可用石灰水消毒,小工具用高錳酸鉀消毒。

5.5 調控好出菇房內環境

嚴格控制出菇房內的溫度和溼度。播種後控制溫度24℃,相對溼度90%~95%;待菌絲爬至2/3覆土時,降低溫度至17℃,相對溼度90%,並及時通風,避免高溫高溼,可有效預防蛛網病的發生。

雙孢蘑菇蛛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技術,技術要點,種植戶值得一看

5.6 發現病害,及時處理

發現病害立即採取挖除、清理措施,在可見發病區周圍20 cm處用粗鹽埋壓,此時千萬不能噴水。

6、總結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農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贊、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