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喜歡在旅遊中的人群之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旅遊中追求全球各地美景的,一類是在旅遊中探求各種歷史遺蹟的。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對“龐貝古城”或多或少有所瞭解,在2016年龐貝古城成為了“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其實龐貝古城按著中國的情況來看,龐貝古城根本算不上是一座古墓,它應該是一座古城更為貼切。因為維蘇威火山大爆發,所以很多在龐貝古城生活的民眾都和龐貝古城一樣埋藏在地底下。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旅行

但是今天的主角並不是龐貝古城,今天主角是和它一樣經歷兩千多年的“交河故城”,但是論重視程度,還是交河故城更勝一籌。交河故城是一座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交河故城

現在的交河故城是在新疆吐魯番境內,雖然現在在交河故城的周圍已經沒有多少人煙,但是在兩千多年前,交河故城被稱為“西域的長安”。根據現在對交河故城的探測,發現交河故城在兩千多年前完全是由生土夯築出來的城市,其中城市的佈局和唐代的文化中心——長安類似,城市之中有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寺院佛龕都錯落有致的佈局在交河故城,這也是交河故城被很多人稱為“西域的長安”的原因。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街道佈置

交河故城歷史悠長,根據史料記載交河故城是由多民族共同建造出來的城邦,它位於距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的江心洲土崖上,是古西域36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也是唐代西域最高的軍政機關——安西都護府最早的所在地。交河故城南北長約1000餘米,東西寬約300餘米,由於它位於兩條古河床交叉環抱的柳葉形形孤島上,故名交河。歷經西遼、元朝,直至15世紀才被廢棄,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交河故城一景

交河故城建築的最大特點是,它是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整個城市的建築不論大小,所有房屋的牆壁都是由地面向下挖鑿出來的,牆體與牆體、牆體與地面是渾然一體的。南北走向的中心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道的北端是一座宏偉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的寺院區;東區的南部為大型的居民區,中部為官署區;西區除大部民居外,還分佈著許多手工作坊,城的最北面則是墓區。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交河故城建築的特點

向下挖出一座城市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如果換個角度看交河故城,就會發現交河故城完全可以看做成龐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築工藝之獨特,不僅國內僅此一家,國外也罕見其例,裡面的任何一個建築無不體現出古代勞動者的聰敏才智和巨大的創造力。但是交河故城除了在藝術上的美感以外,它還兼具實用性。在過去交河故城扼守吐魯番盆地西部交通要道的樞紐,同時交河故城在軍事和經濟貿易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故此交河故城對中原各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來說也是必爭之地。所以交河故城向下挖出一座城市,更像是提前準備一個巨大的戰壕,時刻準備著可能會發生的戰爭。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城裡一景

當走進交河故城之後,那種時時刻刻即將面對戰爭的肅穆感撲面而來。不管走到哪條街上都是又厚又高的牆。而且每棟在街邊的建築是沒有臨街的窗、門,完全是在為打仗做準備。一旦入侵者入城,小城堡便各自為陣打響巷戰。滾木石箭鏃從高達7米或10米的牆頭傾瀉下來,沒有臨街窗和門的設計會讓敵人無處躲避。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為打仗做準備

交河故城完全是為了戰爭而設計的,但是它最終還是連年的戰火中,逐漸衰敗。根據資料記載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但是在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打擊之下,交河故城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據史料記載,公元13世紀下半葉,西北蒙古貴族發動戰爭,率領鐵騎12萬進攻交河,交河城損失慘重,交河城也逐漸在戰火中消亡。此外當時的蒙古統治者還強迫當地居民改變原先的信仰,改信別的教派,這也導致交河故城的人口流失,但最後沒有一個人願意在一個戰敗且沒有信仰自由的生活。於是乎交河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交河故城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下

在對交河故城進行考古挖掘的時候,在交河故城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在故城西北角的地下寺院的清理發掘中,發現了寺內的壁畫、中文文書、印有梵文和古藏文的泥脫佛塔,以及多種銅器等。其中,最有價值的要數製作工藝精巧的銀棺銅槨。其內盛有舍利,這種埋舍利的做法,在新疆文化史上還是一次重大發現。故城北面出土了漢代鹿頭骨雕,作品既具有漢代玉雕的神韻,又能從結構間的裝飾紋理中獲得西域文化的訊息J。如果說絲綢之路體現的是東西文化的交流,那麼作為古絲綢之路沿途舉足輕重的交河故城則是將中亞文化東進與中原文化西趨過程中的驛站。它孕育了富有獨特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並構成了色彩斑斕、風格紛呈的文化走廊。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墓葬

交河故城以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成為人類文明史、人類文化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它是人類智慧的傑作,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沉積著東西方不同文化的特色,代表著一種甚至多種消失了的人類的文明。交河故城的這些特徵符合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標準。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殘垣斷壁

現在的交河故城已經沒有了曾經那種的輝煌,現在的交河故城只是一堆“廢墟”。到處都是殘垣、蝕崖、深溝,厚重的斷壘,高大的土臺。這裡的一切無不在向來往的遊客訴說著昔日的繁榮與輝煌,現在交河故城所剩下的一切都成為了東方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交流的一塊紀念碑。漫步在這黃色高大的迷宮中,感受古城殘缺之美,咀嚼歷史的厚重,歲月的無情,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幽思。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無盡的幽思

如果有人準備來到交河故城來探求一下歷史的車輪,會被這極具畫面感的唯美遺蹟挑戰著,每個人的視覺神經和藝術細胞都會受到昇華。雖然是第一次親密接觸,但卻不會感到陌生。四目所及分明是人力所致,卻與自然渾然一體,既殘敗又完整,既生動又沉寂,以至於腦海會出現短暫得各種錯亂。它曾沐澤有兩萬年曆史的古艾丁湖滋養,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城,而今卻落寞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群遺址,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世人無不感慨揣測,它歷經了怎樣的陵谷滄桑、百轉千回,終才沉寂如此。難道我們此行的步伐跨越的不僅是當下的時間、空間,亦或歷史與文明。難道困惑和省思才是行走的意義?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PS:如果有人想一探交河故城的秘密,可以私信我。本文屬於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商業轉載(圖片來源網絡,有侵權聯繫刪除)!如果喜歡旅遊記得點贊關注我,私信我有驚喜,帶你遊遍大好河山!

一座向地下掏出來的城市,卻成為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