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很多人說南寧沒有重工業,甚至沒有工業,這是一種簡單樸素的個人感知。


但這是一種誤解。

南寧重工業跬步蝶變


十年樹木。2009~2018年的十年間,南寧的工業實現了從“積跬步”到“蝶變”的跨越。


從工業總產值上看,2009年,南寧工業總產值僅有1175.76億元,2018年南寧工業總產值達到4286.64億元,十年時間,增加了3110.88億元!


從輕重工業分類上看,2009年南寧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50.20:49.80,輕工業產值比例高於重工業0.4個百分點,佔據工業主導地位。


從輕重工業產值比例上看,2018年,南寧輕重工業的產值比例構成也有了巨大的變化,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

36.82:63.18,可以說,重工業已經完全佔據了南寧工業的主導地位。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說明:根據官網數據整理

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成了衡量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上看,2018年南寧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產值分別達到1578.40 億元和2658.57億元,相較於2009年,分別增加了1087.97 億元和2172.03億元。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說明:根據官網數據整理

在2009~2018年的這10年裡,南寧工業處於穩步發展提升的態勢,而且重工業的發展增速始終是高於輕工業。


2011年,南寧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的發展增速都在40%以上。僅從增速上看,2011年無疑是南寧10年裡最高光的時刻。


2011年,南寧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產值分別達到了850.10億元、894.09億元,相較於2009年分別增加了73.34%和83.76%。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說明:根據官網數據整理

2012年之後,南寧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發展增速放緩,這與工業總體增速放緩有關。


2018年南寧規模以上輕重工業增速是近10年裡的最低值,分別只有1.20%和9.40%,但規模以上重工業的發展增速遠高於輕工業,工業主導地位沒有動搖,還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說明:根據官網數據整理

為什麼說南寧沒有重工業


平心而論,南寧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


比如,2018年末南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005家,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就有456家,重工業佔據多數。


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給南寧打上了“沒有重工業”的標籤,這是一種“刻板印象”,而這種印象的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南寧重工業發展起步較晚。


建國後,鑑於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落後,重工業佔比低,門類和體系不全的現實情況,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


但當時依然面臨著外部環境的威脅,從戰略縱深考量,重工業都建在內陸地區。


廣西是邊境省區,南寧距離邊境太近,從戰略縱深考量,國家在工業佈局上,將重工業放在了柳州,我們今天熟悉的柳鋼、柳工、五菱等柳州工業巨頭,當時全部放在了柳州,而南寧主要是輕工業,比如手錶廠、自行車廠、絹麻紡織印染廠、南寧味精廠等等。


等到南寧具備發展的外部環境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上世紀90年代,此時柳州重工業已經發展了30多年。


即便是從1990年算起,到2020年,南寧的重工業發展至今滿打滿算也就30年。30年時間要求南寧工業完成打地基、起承重牆(支柱產業)、砌磚、毛坯成型,再到精裝展示(實力展示),進而達到今日柳州重工業的高度,幾乎是不可能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重工業30年趕超柳州,這對南寧來說,要求過於嚴苛,也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就像當年“趕英超美”的口號一樣。


南寧沒有重工業是比較而言,但比較卻沒有截取正確的參考數值。30年發展成果跟別人70年相比,本身就不具備可比性。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是簡單劃分輕重工業的依據。可在老百姓的眼裡,能造汽車、能冶煉鋼鐵等同於重工業,因為這些行業的規模是肉眼可以感官。


這樣的認知不能說錯,但不全面。遺憾的是,在人們可感知的認知範圍裡,南寧目前沒有規模可以媲美柳州的“南鋼”、“南工”、“南汽”,自然也就“等同於沒有重工業”了。


南寧沒有重工業的看法,就如同桂林只有山水,沒有工業的看法是一樣的,刻板印象。


結束語


可以肯定,很多人都是愛南寧、愛廣西、愛家鄉的。儘管南寧重工業的各種看法,但出發點都是關注和愛,哪怕是不甚友好的觀點,也不過是‘恨鐵不成鋼’。


其實這幾年,在經濟統計分類裡已經開始淡化輕重工業的劃分。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我國工業行業分類要跟國際統一標準接軌。


同時,在國際標準之下,我國制定並實施一些新的分類,增加了更能反映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指標。


被人“誤解”的南寧工業,重工業一直是南寧工業主力軍

現如今,耗能高、產能過剩的產業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壓力。70多年的發展,柳州工業已經到了結構調整的十字路口,這也是遵義2019年超越柳州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來衡量一個城市工業實力,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會是重點關注的對象。


其實這也是南寧近幾年努力重點發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