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憶片(流泰勃)

在湖北定居雖然已約有半個世紀,但由於我出生並在成都生活了近三十年,故對成都的感情特別深厚。我常以未能重返故鄉為憾事然而,它那一幅幅充滿鄉土色彩的風情畫時時活躍在我的夢境,分外

親切和絢麗。據說今日的成都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卻沒有點“感性”。這卻成了“好事”因為這些畫面一點未受“干擾”,不就是一道道舊成都民情風俗的“原湯”麼!漫然憶來,信手寫去,七寶樓臺,不成片斷,姑且叫它作《蓉城憶片》吧!

搬家“背子”

舊社會成都搬家要請“背子”。何謂“背子”?就是幫忙背傢俱的人也。人們要搬家了,就得先找“背子”來家裡,看過每件傢俱,如大立櫃呀、連二櫃呀、神龕框呀……等等。大的背,小零小碎、罈罈罐罐就挑,價錢講好,他就用粗繩將重物每件捆好背在背上,手裡拿著一根俗稱“打杵子”的木棍,木棍上面釘個四方術板,累了就坐在木棍板上歇氣。就這樣一趟趟地背,真有一股子愚公移山的勁頭。

尤其難能的是他背上那座“山”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箱籠架櫃組成的“傢俱山”,綁紮組合得那麼好,遠遠看去,幾乎不見人,只看見傢俱在走路似的。有這功夫的人,今天怕已不多見了。


蓉城憶片(流泰勃)

茶馬古道上的腳伕,他們的運輸方式與“背子”差不多

賣火者

舊成都冷天出現在街頭的一種專為窮人服務的營生。窮人吃不飽,穿不暖,白天於體力勞動倒還不感到冷。到晚上活幹完了,沒有棉衣穿,冷得實在難熬。這時候,就有賣火者在街邊擺開了生意。一口大鐵鍋,鍋底盛著引燃的木炭或柴渣渣,其上蓋著鋸末子,旁邊一盆熱草灰。有買主提著烘籠來買火時,賣火者先舀上紅木炭,然後再舀熱草灰,將烘籠按得緊緊的,每瓢多少錢,她心中有數。這種買賣在成都人口中叫“撮火”。數九寒天,窮人們紛紛手提烘籠來撮火,生意很興旺。由於取費低廉,窮人們提著熱烘籠,熱乎乎上床偎著它一覺睡到明天。


蓉城憶片(流泰勃)

取暖神器,四川獨有

寄宿舍

舊時成都很閉塞,公寓很少而且全是有錢有勢的人包了的,般窮苦群眾絕對住不起。於是,就有人別出 心裁,開辦寄宿舍來方便勞苦人民。寄宿舍很簡單,只不過將房主自己的住房,騰出一二間,擺上幾張小床,門口掛個紙燈籠,寫上“張記”、“王記”寄宿舍,這樣就有人來住宿了。當時成都的君平街、小南街、包家巷那一帶就有不少這樣的寄宿舍。這種寄宿舍既方便開店人,也方便來往旅客,特別是外地來成都讀書而又不願受住校約束的大中學生,他們一群一夥地成了寄宿舍的主要房客。

蓉城憶片(流泰勃)


牙牙飯

牙牙飯是用一大鐵鍋煮的米飯,水少米多,水乾後,放在灶上用微火悶著,然後再切成一牙一牙地賣,所以叫牙牙飯。這飯硬如鐵粒,吃了很經飽,因此很多勞動人民去吃。為了適應這些顧客的口味和經濟能力,牙牙飯的菜滑多是些價廉物美的大眾化家常味,如各色泡菜、豆腐乳、豆花、豆芽、豆湯以及應時蔬菜等素菜,葷菜不多,不外豬雜、肥大塊熬鍋肉之類。

蓉城憶片(流泰勃)

帽兒頭

這是一種和牙牙飯相類的米飯,但這種飯的煮法不同,水摻得多,飯也煙得多,舀進碗時,賣飯者把飯添得鬆鬆的,只往上壘,堆得來像一頂帽子,故名“帽幾頭”。這種飯能哄眼睛,買主很喜歡,看起來多,其實不經餓。但沒有牙牙飯硬,最迎合般“二簸簸”糧戶和中等公務人員之需。

蓉城憶片(流泰勃)

消痰化食糕

成都少城一帶地方,每晚有個彎腰駝背的老頭子,手中提個籃子,籃內裝著許多紙盒,盒裡裝有各種各樣的藥品。籃子上掛個藍幽幽的油壺子。老人邊走邊喊:“涼咳、火咳、傷鹽咳傷風咳,消痰化食糕!”每晚如此。我小時候也買過他的消痰化食糕,覺得還好吃,甜蜜蜜的。據說這老頭子是個滿族人,只賣夜市,每晚賣到有明天的“帽兒頭”錢就回家。

抓抓匠

這是舊時對中藥店藥劑師的俚稱。“抓抓匠”大多數是從小當學徒出身,因為成年累月與中藥打交道,他能把藥物記得爛熟,久而久之,哪種藥治哪種病也稍懂點皮毛。其中有些聰明者,年歲大了,居然掛牌行起醫來。一些人成了“正果”,但誤人者也不少。我的父親就斷送在一個抓抓匠手裡。我父親愛酒,肚內有熱,就請抓抓匠出身的“宋死人”治病,他三伏天開熱燥藥如柴胡等,一劑藥吃下去,就收了我父親的命。據說因為他姓宋,又不止一次誤診害人,人們就叫他“送死人”,意思是專送人命到陰司。

蓉城憶片(流泰勃)


“財神”

舊時成都,每到農曆的正月初一,不斷就有“財神”臨門。所謂“財神”者,即乞丐及無職業的人,裝扮成財神模樣,用五顏六色的紙做衣,頭上戴個高帽,手裡拿根紙糊的“金鞭”挨門挨戶討錢,嘴裡還唱著:“財神,財神,送金送銀。”“財神不開腔,年年買地方。”“財神開了腔,金銀堆滿缸。”“金錢來銀錢來,發財就從今年來。”之類的吉利話,讓主人聽了心裡歡喜,馬上給賞錢。

蓉城憶片(流泰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