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下行誰的鍋?流動性短缺怎麼破?衍生品大佬來解答

从 2019 年开始,衍生品交易成了风口赛道,大交易所争相布局、新团队接连涌入。除了逐渐成熟的期货合约,期权、EFT 等产品也开始崭露头角。

市场下行谁的锅?流动性短缺怎么破?衍生品大佬来解答

“3·12”大暴跌,很多人对衍生品交易出现了新的“共识”,即币圈杠杆过重,导致了市场的下行。到底这是不是衍生品的锅,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从 2019 年开始,衍生品交易成了风口赛道,大交易所争相布局、新团队接连涌入。除了逐渐成熟的期货合约,期权、EFT 等产品也开始崭露头角。

但到了“3·12”大暴跌,很多人对衍生品交易又出现了新的“共识”,即币圈杠杆过重,导致了市场的下行。虽然现在 BTC 已经逐步反弹,但流动性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到底这是不是衍生品的锅,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4 月 10 日,多位资深从业者,包括 Bybit 联合创始人兼 CEO 的 Ben Zhou、KuCoin 合约事业部的负责人 Einar、LBank 联合创始人兼 CEO 何伟、FTX首席运营官 Constance,以及主持人、PANEWS 主编毕彤彤,来和大家共同探讨行业的现状和未来。

在分享中,各位资深从业者都分享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

Ben Zhou:衍生品交易所的定位类似“超市”,应以提供多而全的工具为要义;今年会有更多的自动化交易类工具出现,行业生态愈加完善;

Einar:极端行情下交易所能做这三件事情来应对:确保系统的稳定性、金融设计机制上要兼容极端行情、以及提前做好应对极端行情的预案;

何伟:杠杆放大了行情波动,但不是币价下跌的原因;能满足用户追逐暴富的金融产品更有市场;

Constance:市场对期权产品的呼声较高,但实际的流动性和交易量仍不足;用户教育是为今年的重中之重。

以下为圆桌精华整理:

毕彤彤:今天我们请到都是衍生品合约领域经验丰富的大佬们,在正式开始之前,想请各位嘉宾简单对自己以及平台业务,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吧。

Ben Zhou:大家好,我是 Ben Zhou,Bybit 联合创始人兼 CEO。Bybit 是一家专注于数字资产衍生品的交易平台,其中我们有 70% 的用户为海外用户,今年我们的业务重心会集中在华语市场。

Einar:大家好,我是 KuCoin 的 Einar,主要负责 KuCoin 合约业务 KuMEX。KuMEX 接下来会陆续推出更多币种的合约,并对面向高频用户的 API 进行极致体验优化,以及对 KuMEX 特有的 L3 进行普及和宣发。

何伟:大家好我是 LBank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的何伟,LBank 过去更多的是在大陆市场,近一年来,我们在全球市场,包括欧美、迪拜、东南亚等市场均有突破,业务上则扩展至合约、衍生品这块,预计会在这个月和大家见面。

Constance:大家好我是 FTX 的 Constance,我负责 FTX 的用户运营、社群管理、以及市场宣发。我们平台主推的产品是衍生品,比如大家较为熟悉的季度合约、永续合约,还有我们独创的杠杆代币和指数合约,最近我们也上线了期权和“量化空间”。量化空间是我们平台上线的一个全新产品,为没有编程基础的散户提供可拼接的模块,来组装、发布自己的量化策略,后续还会实现一键跟单功能。

毕彤彤:非常感谢各位老板的介绍,回顾刚刚过去的 Q1,从衍生品市场来说,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大家普遍认为“3·12”大暴跌是由于高杠杆加剧了市场下行的压力,在没有增量资金持续输血的情况下,这个杠杆很快就消耗殆尽了,各位老板怎么看这个问题?

Ben Zhou:几乎每次被采访我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但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打个比方,美元是全世界交易最广、杠杆最多的货币,那会因为杠杆加速它的下行或者是上行吗?答案是并不会。任何一个币种、交易对,用户多了只会让流动性更好,定价更精准,衍生品也是如此,用户越多流动性越好。再看没有杠杆交易的东西,比如没有流动性的山寨币,下跌起来会更生猛。所以,我觉得高杠杆对于币价上行或下行没有关系。

何伟:我的观点有一点点区别。首先,我不认为杠杆会加剧市场的下跌,拿传统的金融市场来看,2015 年中国经历了一轮很大的行情,最高的时候差不多到六七千点,后来再回到三千点,当时中国证监会做了一个事情:限制股指期货。当时,很多空头都会收到证监会的电话,即使如此,后面股票还是下跌。由此可见,杠杆和二级市场不会产生太大的相互作用,但是去杠杆对于市场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我和上面嘉宾看法不太一样的地方。

我们看到,数字货币市场最近的波动越来越大。比特币从 9000 美元的高点,最低跌到 3500 美元,这段时间又反弹到 7000 美元,我相信杠杆放大了行情的波动,但不认为是导致市场下行的原因。杠杆放大行情波动的原因在于,即使是小的波动也会触发高杠杆用户的强平线,继而带来清算,于是市场进一步下跌或者是上涨,由此带来更多的资金爆仓。在没有杠杆时可能下跌 5 个点,加了杠杆后可能就变成 50 个点。所以,高杠杆的市场波动一定比低杠杆的市场波动大。

毕彤彤:第二个问题,还是想聊一下 3·12 那一天,因为 BitMEX 整体爆仓达到了 33 亿美元,当时它还出现了短暂的宕机,被币民称为“自我熔断”,也有人认为是做事商提供的流动性不足导致的,关于这个流动性的危机,各位老板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衍生品业务提供一些见解。

Ben Zhou:我不认同 BitMEX 自我熔断的观点。我是比较相信官方的说法的,也即平台被 DDOS 了。至于这是不是有阴谋地做空,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一般的交易所应该不会研发这样一个机制,何况 BitMEX 还是个大规模交易所,不至于做这件事。

其次,在这种行情下怎么解决流动性的问题。我认为没法解决。黑天鹅怎么防?如果有防范的办法,也就不会发生(黑天鹅)了。

Einar:面对像 3·12 这样的极端行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系统稳定,不至于崩溃。第二个,在机制设计上要对极端行情有兼容性、提供价格保护机制。第三,交易所还应做好极端行情的应急预案,遇上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何伟:对自我熔断这一推论,真的要替交易所“喊冤”。

在很多用户眼里,所有的坏事都是交易所做出来的,开交易所就是要赚这些黑心钱。但真的不是。身在这个行业的不是一般的投资者,可以说都是生根发芽的老韭菜。和这样精明的用户打交道,平台最希望赚的钱就是交易手续费,这个钱赚得心安理得、没有风险,自我熔断之类的操作真的不想做。

第二个是流动性的问题。老实说,交易所对此也束手无策。可以跟大家分享两个经验,一个是 2015 年的股灾,为了救市,证监会对所有的股票和期货公司下发通知,鼓励给散户配资、加杠杆。而且,还有个不成文的约束,是这样的单都不许卖,一旦出现风险,由券商或者是期货公司自己先扛一段时间。回过来说,如果我们交易所跟做市商说不许撤单,他们能同意吗,基本不会。所以,交易平台做不到这个事情。再说美股,大家可以看到,美股暴涨、暴跌了,美联储就印钞来刺激股市。回过来我们交易平台能做什么?我不能自己印比特币、USDT 出来。

对于交易平台而言,我们能做的只有事后反馈,承担自己该尽的责任,发生之后给出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的态度。

毕彤彤:大家也是表达了交易所的心声。接下来想问下衍生品的业务这块,去年下半年以及今年年初,除了期权,各种各样的新的产品会不会成为期货之后这个衍生品竞争的一个新的战场呢?我们各家在新产品的布局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呢?

Constance:

我觉得合约仍是我们今年讨论最多的产品类型,它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在数字资产衍生品中是最好的。另外,我们也看到,市场对期权产品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期权也会是今年比较热门的衍生品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讲,市场和用户对创新型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举个例子,我们平台的另一主打产品为波动率合约,这是一个双向期权产品,但是以合约的形式呈现出来。用一句话解释为:如果你觉得市场上有波动,你就去买入做多,如果没有波动,你就做空它。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我们希望能够推出更多的可供用户选择的创新产品类型。

何伟:平台要提供什么,要看用户画像。数字货币衍生品市场玩家是个什么群体呢?当前的市场中,交易最频繁的,除了做市商以外大多数还是散户,他们选择这里一个动力也是因为整个行业波动性大。他们买比特币不是希望一年赚 20%,而是一年赚 200%,也就是说他们是冲着暴富来的。如果说他们追求稳定的东西,那传统市场的理财,或者说一些带杠杆的产品就能满足了。

但他们选择了炒币,开杠杆。在这样的需求下,我认为,数字货币衍生品应该给用户提供博弈的机会,让衍生品放大用户的收益,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放大了亏损的可能,这是目前所有衍生品的本质。具体到提供什么样的产品,LBank 的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主,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做什么样的。

Ben Zhou:作为一个定位于衍生品的交易所,我觉得产品必须要全,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是作为“超市”的定位,就需要各项交易工具。所以,后续我们会推出一个简化的期权产品。但在速度上我们会慢一些,在产品设计上也会偏向保守,从而作出对用户更友好的产品,让来到我们这家“超市”的用户喜欢,并推荐他的朋友去使用。

毕彤彤:好的,最后一个问题比较宏观了,想问各位老板怎么看待 2020 年衍生品市场的一个变化,可以站在自己交易所角度,也可以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Constance:我很同意刚才几位讲的一点是,抛开复杂的产品设计不谈,目前就连最基础的合约产品也是非常缺乏用户教育的。所以我觉得,今年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地扩大市场、增加用户交易活跃度的话,用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不仅会做基础衍生品产品的用户教育,也会做一些复杂的创新型产品的用户教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散户也开始尝试 API 交易。根据这个趋势,我们推出了“量化空间”这个产品。推出后,我们发现机构用户能快速理解并上手,但散户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但这款产品设计的初衷是给散户带来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易模式,让他们在没有编程知识的情况下,搭建一些简单的量化策略组合。当然我们也会开展一系列的用户教育内容,让用户能够真正上手并体验到这一产品的功能。

从整个行业来看,最近开始涌现非常多的线上公开课和 AMA,并且,这些线上访谈已经从单纯的路演形式变成了一个知识教育型活动,我觉得这是很好一个趋势。我相信行业内大家一起来把用户教育做起来的话,对于数字资产衍生品的发展以及后续推出新产品是很有帮助的。

何伟:我很赞同,用户教育是整个行业迫在眉睫的事情。用户很有趣,比如说我们推出一个产品,然后告诉大家怎么怎么用,这个产品如何用来对冲、规避风险。但你会发现用户不会关注背后的逻辑,他们只关心怎么能赚钱。所以我们的近期的计划是提供方便使用的产品,让用户不用去做复杂的学习。

Ben Zhou:我自己的判断是,这半年有大量自动化交易工具出现,并在相互地对比拼交易的战绩。我预计,下半年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工具。

为什么呢?其实很好理解。现在一个人要在币圈创业的话,已经有了这么多交易所,他是很难再从零发展起来的,这时如果他可能就倾向于为交易所服务,提供自动交易类、跟单类的产品。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各样的产品都出来了,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在变成熟,用户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最终便会脱离纯赌客的心态,用工具进行交易。这对于行业而言是个很好的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