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國子監除了觀景還有一大收穫是別的公園沒有的

孔廟國子監除了觀景還有一大收穫是別的公園沒有的

孔廟

  孔廟俗稱文廟,在北京“八廟”中稱之為先師廟。從成賢街往前500米就到了。要安檢,不能帶打火機。大成門前一尊漢白玉孔子像,雙手交叉與胸前,目光看著上前方,慈眉善目,即莊嚴又和藹。大成殿下有一塊匾額,上書:萬世師表。“為人師表”是不是從這裡來的。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時帝王行禮的場所。它始建於元大德六年,後被毀,明永樂九年重建。清乾隆二年改為黃琉璃瓦頂,光緒三十二年殿堂由七間三進改建為九間五進。孔子牌位上也有一匾,上書:道洽大同。左、右按原古位擺放編鐘、鼓樂、古琴,還有祭祀用的牲畜。大成殿月臺前右方,有一株蒼勁高聳的柏樹名曰“觸奸柏”。相傳明代奸相嚴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他平時專橫跋扈、欺壓百姓、殘害忠良、作惡多端。當他路經該樹下,狂風驟起,柏樹枝搖動,吹掉他的烏紗帽,使其倉皇逃走。後人認為柏樹有知,能辨忠奸,稱此樹為“觸奸柏”或“辨奸柏”。據說,這株古柏為元代國子監祭酒(校長)許衡所植,至今已700多年,仍枝繁葉茂,挺拔蒼勁。

孔廟國子監除了觀景還有一大收穫是別的公園沒有的

孔廟-孔子像

  館藏經典《十三經》碑碣,亦稱“乾隆石經”。內有石碑共190座,置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之內。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共63萬餘字。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門口一塊石碑,乃康熙御書大學碑。功力深厚,氣勢磅礴,蒼勁有力。左拐夾道,石碑整齊林立,肅穆之感油然而生。

孔廟國子監除了觀景還有一大收穫是別的公園沒有的

孔廟國子監夾道-《十三經》

  出了夾道,就是國子監,又稱為太學。始建於13世紀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機關和最高學府。踏進太學門,迎面是一座高大華美的三門四柱七座的琉璃牌坊。國子監琉璃牌坊地位特殊,與眾不同,別具一格。一是因為它位於皇帝講學宮殿“辟雍”的前面,可以說是辟雍的大門,牌坊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築特徵。而其他琉璃牌坊都是建在寺廟內,用綠色琉璃瓦為頂。二是牌坊上沒有任何宗教飾物。牌坊中門上方,南北兩面分別書寫的“圜橋教澤”、“學海節觀”橫額,是乾隆皇帝御筆親書。“圜橋教澤”,是指聽講學者眾多,“學海節觀”,意思因為聽講學者眾多,要靠水道將學生分隔開。後面的辟雍大殿是皇帝講學的地方。我們轉著都要返回的時候,從導遊那裡聽得一耳,說要從琉璃牌坊的正中間一步跨過,叫“魚躍龍門”,我都不記得我們是怎麼通過的。還聽說橋要從正中走一次,我們走過嗎?!

孔廟國子監除了觀景還有一大收穫是別的公園沒有的

孔廟-大成殿-觸奸柏

  其實,我們對崇聖祠的大成禮樂表演很感興趣,兩點有一場,等著,看的人挺多。古鐘迴盪,音樂響起,正殿的數道大門被身著黃色漢服的美女輕輕推開,我們將看到一場“肅穆、莊重、典雅、含蓄、和諧、純正”之美的演出。第一幕是《論語》裡的《學而》:一群手捧竹簡,頭戴冠巾的儒生們恭敬虔誠的誦讀著流傳千年的《論語》,搖頭晃腦的陶醉在孔子時代。第二幕是《福兮》:身著黃色漢服的美女,長袖飛揚,衣袂飄飄,美麗的中國公主們邁著優雅的步子,演義了一段靈動曼妙、雍容華美的漢代宮廷樂舞。第三幕是《關雎》:由一位紅衣漢服女子跟一位青衣漢服男子,用曼妙的舞姿,展示了中國古代浪漫、純潔的愛情故事。最後一幕是《大同》:在一片莊重、祥和、肅穆的禮樂聲中,所有身著紅衣、手持羽毛的儒生,在一位青衣頭領的帶領下表演了“八佾舞”。這是為了祭祀孔子的專有舞蹈。最後,所有演員帶領現場觀眾一起祭拜先師。整個大成禮樂表演在天下大同、千秋寧和的祈願聲中結束了。寶寶乖乖的坐在爸爸的懷裡,看得很認真、很專注。每一個場景結束,周圍沒有反應的時候,寶寶就開始鼓掌。十五分鐘的表演,在優雅的古典音樂中進行,配著厚重又有磁性的男中音解說,讓人心曠神怡,醍醐灌頂。

孔廟國子監除了觀景還有一大收穫是別的公園沒有的

孔廟-崇聖祠-大成禮樂表演

  看完表演,依依不捨的離開,轉到大成門,寶爸提議快三點了,我們再看一場表演吧。剛好,那會光顧了攝像沒趕上拍照,再看的時候補上。再次來到崇聖祠,觀眾也陸續聚集。我們挑了個好位,不過,這次的觀眾好像比上次的激動,都往前跑,都站起來。

  雖然我們用的是年票,但光看這樣一場演出三十也值了,更何況還有名勝古蹟。裡面非常的乾淨、安靜,沒有一個賣飲食的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