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達摩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師承般若多羅尊者。南朝梁(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以“直指人心,見佛成性,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中心的佛法在中國進行傳播。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達到鼎盛。

關於達摩的神話故事流傳很廣並有不少詩詞讚頌達摩。像明萬曆年間,金忠士在《題達摩面壁》

渡江一葦浪花飛,九載跏趺坐翠微。

面壁已知僧入定,巢肩亦是鳥忘機。

無生色相俱成幻,有漏人天總悟非。

何事宋雲蔥嶺見,少林風雨悵西歸。

下面就跟隨禪理君瞭解一下達摩祖師的故事吧!


達摩東遊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達摩師承般若多羅,博通各種道法,對於去哪做佛事的問題向他的師父求教。

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裡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

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你去了那裡,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裡只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

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麼事?”

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偈語:心中雖吉外頭兇,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

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麼樣?”

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裡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 聽我的偈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 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

在此之後,達摩謹承師言,盡心侍奉40餘年。


辭別梁武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南朝梁(520~526,一說南朝宋末),達摩從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後北行至北魏,當時的皇帝梁武帝篤信佛法,誠信修建寺廟。尋得達摩的蹤跡,邀請他講授佛法。

達摩見到梁武帝後,梁武帝問:“我這一生當中修了很多的寺廟,給很多的僧人剃度,不斷地抄寫翻譯各類經書,有什麼樣的功德呢?”

自信的梁武帝當然想得到“聖人”的認可,可此時的達摩卻說:“沒有功德。”

吃驚的梁武帝忍不住會問:“怎麼會沒有功德呢?”

誰知達摩回答說:“你說的這只是人們做善事,在乎的是現世或下世的福報,這些有時候是如影隨形的,但並不是真正的功德。”

梁武帝不禁問:“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功德呢?”

達摩回答:“清淨、睿智、圓妙,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塵世上追求的。”(意思就是所謂的功德主要來自於內在的修行加持,並不是在外界能夠的到的。)

梁武帝又問:“那究竟什麼是聖人呢?”

達摩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聖人。”

氣憤的梁武帝問:“那回答我問題的人是誰?”

達摩說:“我也不知道是誰。”

這次談話可謂是雞同鴨講,梁武帝不能領悟達摩話裡的深意,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達摩辭別梁武帝渡江北上。


打落門牙和血吞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當時的洛陽附近有個叫做神光的僧人,他博覽群書,在佛學上有一定的造詣,他講的經深入人心。當時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所以神光每次講經都裡三層外三層的被圍的水洩不通。

有一次,辭別梁武帝北上講經的達摩路過此地,便豎耳傾聽。有的時候點點頭,有的時候搖搖頭,發現此種狀況的神光問:“你為什麼搖頭?”因為二人對佛學有不同的見解,達摩主動讓步,準備繼續北上,可神光卻認為轉身的達摩是故意來侮辱他的,於是將手中的念珠朝達摩打去,達摩依然站立此處不躲不閃,正打在臉上,打掉了兩顆門牙。後來想到,在當時有聖人的牙齒掉落地上,當地會發生大旱的說法。於是達摩把牙齒和血水吞進了肚子。這便是後來流傳已久的“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故事。


一葦渡江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一)達摩離開以後,聽經的群眾對神光說:“你知道那個大鬍子是誰嗎?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到之後,後悔莫及,於是他趕快追趕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到長江邊。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看著茫茫的水域,達摩十分焦急,沒有橋也沒有船,該怎麼渡江呢?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達摩暗自盤算:這麼大年紀,一個孤苦無依的老人,為什麼要在江邊坐著?可也沒辦法,他只能向老人家求助。於是達摩邁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行禮,並說:“老人家,我想過江,但是沒有船,我能不能向您化一棵蘆葦,方便我行路呢?”老人抬起頭,認真的端詳著達摩,見他兩隻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點頭稱許,隨即順手抽出一根蘆葦遞給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跟老人道過謝後便走到,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然離去。

(二)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話說達摩辭別梁武帝後繼續北上,可是此時的梁武帝卻後悔了。當時梁武帝身邊有個大法師叫做志公大師,梁武帝跟志公大師談到了跟達摩的對話,誰知志公大師卻說:“達摩祖師答得對呀!皇上,你要知道,你本來是有功德的,但是老是掛在嘴上,要人稱讚,這就是刻意貪求功德,功過相抵,那也就沒有了。而佛本來沒有形式,只存在心中,既然皇上懷疑有沒有佛得存在,那證明皇上心中無佛,既然心中無佛,那麼又怎麼會有佛的存在呢?”於是,懊悔萬分的梁武帝派人追趕,可是到了幕府山中段的時候,兩邊的山峰突然閉合,阻擋了人們的去路。走在江邊的達摩看到有人追來,便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放在江面上,蘆葦瞬間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面壁九年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北魏孝昌三年的時候,達摩到達了少林寺,便在少林寺旁邊的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上部找到了一個天然的石洞。他端端正正的坐在石洞中,兩腿盤曲,兩個手做彌陀印的樣子,一雙眼睛向下看,五心朝天,開始入定。等開定後,就站立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鍛鍊一下身體,繼續坐禪入定。達摩以這樣的修行方式進行了九年,悟出了一套能夠讓當時的中國人接受的佛法:東土禪宗。它不講究文字的描述,只要瞭解自己的心性,同樣可以悟道成佛。

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紋路,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


斷臂求法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神光一路打聽達摩的蹤跡,終於得到達摩在少林寺修行的消息,便誠心誠意的前往參拜。可是達摩正在面壁修行,於是神光站在洞外,靜靜的等待達摩。

達摩問神光:“你為什麼要站在洞外?”

神光道:“我想做您的徒弟,跟著您學習佛法,希望您能夠成全。”

達摩聽到後想到神光講法時傲氣十足,擔心神光是一時性起,怕他不能夠堅持,對神光的請求不置可否,繼續修行。但神光對此並不氣餒,他想到了古人學習都是歷盡艱難險阻,便將此當成達摩對他的一種考驗。於是達摩靜坐參禪,神光繼續洞外等候,不管是炎炎烈日,還是風吹雨打都改變不了神光求道的決心。等到寒冬臘月,大雪紛紛,達摩依然在面壁參禪,雪已經過了神光的膝蓋,依舊巋然不動。此時的達摩仍舊忘我,此時的神光,拿出一把特別鋒利的劍,砍斷了自己的左臂,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上的白雪,神光將斷臂放到了達摩的面前。經此種種達摩看到了神光求道的決定和不可摧毀的信念,並展現了他非常人的忍耐和剛毅。自此達摩留神光在身邊,並賜名“慧可”。這就是達摩與二祖傳法的故事。


遇毒而逝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達摩到達中國之後,認真傳法,受到更多人的認可,成為北魏時期最受人尊敬的禪師,這就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當時有一位國師叫菩提流支,便想出了下毒的方法陷害達摩。雖然達摩心裡明白有毒,可是依然照吃不誤,結果吐出來的東西砸到石頭上,石頭全部碎裂。

還有一次達摩吃完東西之後,在嘴裡吐出一條毒蛇來。在後來達摩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傳人,知道自己教化世人的因緣已了,便不再自救,於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端坐圓寂。


只履歸西

為夢想暴走,菩提達摩“窮遊”中國

達摩圓寂之後,僧徒們為他祭拜,連皇帝和官僚們都為之嘆息。可當時有一位東魏叫做宋雲的使臣,他因為出使西域,並沒有聽到達摩圓寂的消息。兩年後,宋雲從西域返回洛京,經過蔥嶺(古絲綢之路上的帕米爾高原)的時候,就看到

達摩一手拄著柺杖,另一隻手拿著一隻草鞋,身上穿著僧衣,光著腳從東邊走來。宋雲停下腳步問:“大師,你要到哪裡去?”達摩回答說:“我要往西天去。如果說起的話,會給你增加禍端。”又跟宋雲說:“你回到京城以後,不要跟別人說見到過我。”說完之後二人分別,各奔東西。

宋雲以為達摩跟他說的是玩笑話,並沒有當真。回到京城,宋雲向皇帝覆命時提到了在蔥嶺遇到達摩回西天的事情。誰知道東魏孝靜帝大發雷霆,怒斥宋雲:“眾所周知,達摩死於禹門,葬於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麼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難道死人還能復活嗎?你這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說罷,便令殿角侍衛把宋雲扭出殿外,五花大綁投入南監。

事隔數日之久,孝靜帝坐朝審理宋雲欺君一案。將宋雲傳上殿以後,孝靜帝問道:“你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你要如實說來”。宋雲先叩頭,後說話:“我在蔥嶺看到達摩的時候,他光著腳,一手拄錫杖,一手提著鞋子。僧衣隨風飄,翩翩向西行。說是要回西天,並囑咐我不要將這件事說出去,假若說出去,便會有災禍。臣以為是玩笑,更不敢欺瞞聖上,便如實奏陳。臣所言,句句是真。不敢欺聖上,萬望聖察。”孝靜帝聽了以後,半信半疑,無所適從。群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達摩辭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還陽的事?宋雲犯的是欺君之罪,應當依法處置。”有的說:“達摩西歸宋雲見,監禁豈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難辯,可以開棺驗證。”

孝靜帝採納了後一條建議,遂命人開棺視之,棺中空空,只剩下一隻鞋子。宋雲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平反昭雪。

這就是初祖達摩比較有名的故事,至今仍被國人津津樂道。達摩的到來開創了中國禪法的新詩篇。他的禪法理論被他的弟子曇林收錄在《二入四行論》中,它以簡短的文字深刻而又清晰地揭示出了修行的重要途徑,它以禪意指導人生,在生活中能打破種種束縛,從而更好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和痛苦,達到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