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小故事三則——小時了了,病入膏肓,孔子見羅雀者

小時了了

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都是傑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親戚,只有這些人才被允許通報進門。孔文舉到了他門口,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後,孔文舉進去坐在前面。

李元禮問道:“你和我是什麼親戚啊?”孔文舉回答說:“從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陽有師友之親,這樣說來,我與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嗎?”李元禮和眾賓客都很驚訝。

這時,太中大夫陳韙剛進來,有人把孔文舉的話告訴了他。陳韙說:“小時聰明伶俐,長後大未必會怎麼樣。”孔文舉說:“想必您小時候也是聰明伶俐的了!”陳韙聽了以後感覺到非常的尷尬。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出處:《世說新語》

故事:古代小故事三則——小時了了,病入膏肓,孔子見羅雀者



病入膏肓

晉景公病重 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醫緩給晉景公診病。醫緩還沒有到達,晉景公又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兒童,一個說:"他是個好醫生,恐怕會傷害我們,往哪兒逃好?"另一個說:"我們待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拿我們怎麼辦?"醫生來了,說:"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邊,膏的下邊,灸不能用,針達不到,藥物的力量也達不到了,不能治了。"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六月丙午這天,晉景公想嘗新麥,派甸人獻上新麥,由庖人烹調。這時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來(桑田巫曾說過景公吃不到今年的新麥子,意思是不到秋天就死。),將煮好的新麥給他看,然後殺了他。將要吃新麥的時候,景公肚子發脹起來,走到廁所,跌入廁所裡死去。有一個宦官當天早晨夢見揹著晉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揹著景公出廁所,於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所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故事:古代小故事三則——小時了了,病入膏肓,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看見捉鳥的人,捉到的都是小鳥。孔子問他:“唯獨大鳥捕獲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受到驚嚇,所以難以捕捉到,小鳥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鳥跟從大鳥,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鳥跟從小鳥,就可以捕捉到。”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容易受到驚嚇的(大鳥)就能遠離禍害,喜歡貪食的(小鳥)就容易忘記禍患,這是出自它們的本性啊。跟從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禍與福。所以道德上有修養的人要謹慎選擇自己跟從的人,藉助年長者的謀慮來保全性命,仿效年輕人的愚蠢和魯莽,會有面臨危險死亡的禍患。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雀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④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故事:古代小故事三則——小時了了,病入膏肓,孔子見羅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