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育雛期管理

胎雛從破殼出生成雛開始至1月齡左右,在整個依賴於親鴿嘔雛期間,都可稱其為雛鴿,又稱乳鴿。而1月齡後,從脫離親鴿嘔雛斷乳開始獨立生活時起,至6月齡左右進入成熟期,整個生長髮育階段稱幼鴿期。

有的鴿友主張應以幼鴿出巢、出棚(出舍)能上天飛翔——開始家飛時始,才能作為雛鴿與幼鴿的分界線。對持有以上兩種不同觀點的基礎,是與鴿友自己鴿舍的設置、建制和開家方式等有關,前者出自建有幼鴿舍,後者出自混養鴿舍。

鴿屬晚成鳥,在自然制飼養條件下,親鴿的自然嘔雛期可延遲到35日齡,個別甚至要到50日齡左右才出巢離窩,自己尋找水源飲水、啄食進飼,獨立生活。甚至幼鴿已上天飛翔了,還會落棚後尋找親鴿討食,於是也會發生上窩雛與下窩雛同時討食的情況,偶爾也見有多羽幼鴿群起向鄰窩育雛親鴿(雄鴿)求食的景象。由於鴿有前視角肓區,因而常常無法近距離辨別擺脫,而只得輪流嘔上一大群幼鴿,這也是養鴿中十分有趣的景觀,也證實“人有惰性,幼鴿也有惰性”。離了窩的幼鴿卻不肯自食其力,努力去尋水找食,而願以繼續乞討維持生計為榮,這並不利於它們的健康發育。而對採取老幼鴿同舍混養的鴿友們,也是受飼養條件限制而迫於無奈,老幼同舍飼養唯一優點是有利幼鴿的教乖,即由老鴿帶著幼鴿進行家飛,減少幼鴿的“遊棚”。

設有幼鴿舍的鴿友,通常在23-24日齡,有些早熟品種甚至早到21日齡就將乳鴿抓出,移入幼鴿舍與親鴿分開飼養,強制斷乳,以鍛鍊它們能早日獨立生活,對今後的健康成長、生長髮育反而有更多好處。

(1)胎雛期選汰

凡賽鴿愛好者對自己培育出的雛幼鴿存在的某些缺點,總是長期包容,不忍心淘汰。這樣無論是從優選劣汰,還是從優生優育角度而言,都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強豪種鴿梯隊,也不可能讓您成功地快速培育出自己的優良品系種群。

要知道,無論您的種鴿群何等優良高級,對孵育出的雛幼鴿群合理選優汰劣是維持強豪鴿舍、保持優良種群的必要手段。因任何種鴿也難以保證其育出的雛百分之百是合格的優良雛,特別要求新養鴿鴿友要充分理解諺語“淘汰好的,留下最好的”。這是保持自己鴿舍高起點、建立優良種群優勢的捷徑。否則會讓您步入雖擁有龐大鴿群以眾博少,而仍處於勝券難篤的境界。

因此,在雛鴿出殼時就應選汰。檢查出殼後留下的蛋殼,有可能會被親鴿叼出巢箱外或舍外。如蛋殼內血管網紋理清晰,齒線齊整稍向內捲曲,胎糞清潔無臭味,則說明該雛健康;反之,如血管網有出血點,紋理乾溼不勻、有腥味者為弱雛。

(2)成雛期選汰

① 出殼第2天選汰:待雛羽毛乾燥後,即可將雛輕輕地捉在手中,觀察臍部是否收縮得很平伏而完整,如是局部溼潤並有滲出,臍部塊狀突起或有僵塊者均為弱雛,應果斷淘汰。

② 出殼第5-7天選汰:此時雛鴿開始長出羽管,到了應給予上環的時候了。此時再複檢一下臍部,看是否乾淨而平伏,局部不應有硬塊、潰瘍、滲出或結節等。然後檢查胸骨是否平直,兩邊胸肌是否對稱,脛爪是否對稱。胸骨歪曲(曲胸病)、脛爪畸形的發病非常普遍,而巢盆底部不平整隻能說是發病的輔因。對於曲胸、脛爪畸形,雖不至於直接影響到今後的賽績發揮,但其功能障礙和留下骨骼畸形等註定會隨其終身,留下難以忘懷的憾事。

而此時更為重要的檢查項目是糞便、體液平衡情況和發育狀況:雛鴿糞便含水量應較成鴿稍微高一些,仍應是軟而成形;體液平衡主要觀察皮膚色澤,尤其高溫季節育雛,常會出現皮膚髮紅,甚至脛爪成節等脫水問題。對於拉稀、皮膚髮紅、脛爪成節、發育不良的僵雛應果斷淘汰,雖此時採取一些治療補救措施可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和康復,但此雛必將發育成為亞健康鴿。

③ 出殼第14天選汰:2周後對雛鴿必須進行一次選汰,尤其對於種鴿繁殖場、送公棚鴿、特比環鴿十分必要。因此時雛鴿已經基本成形,繼續飼養會增加飼養成本和浪費精力,對於準備送公棚和套特比環的不合格鴿,由於受到交鴿時限限制,如能及時淘汰,或許還能及時替補,以減少損失。

④ 離巢前選汰:21-30日齡時,雛鴿已羽毛豐滿,能獨立生活,其智商、活力等都有獨特的表現,此時它即將要進入幼鴿期,在此時再選汰一次。對那些不可能糾正、彌補和存在缺陷的鴿進行清理是完全必要的。如曲胸、胸骨過高、骨骼軟弱、骨骼肌肉左右不對稱、恥門松墜久開而難以閉合、羽毛結構畸形而出現僵條和緊迫紋、腳過高、翅膀和尾羽不協調等缺陷鴿和發育不良的僵雛、佝僂病鴿、體型過大或過小鴿等,都必須果斷高標準淘汰。這些條件對育鴿人而言或許過於苛刻,而對精選和培育優良種群而言卻是完全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