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納粹德國時期共27位元帥,其中帝國元帥1人,空軍元帥5人,海軍元帥2人,陸軍元帥19人。

赫爾曼.戈林(帝國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赫爾曼.戈林

(1893.1.12—1946.10.15)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並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一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間身中槍傷。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結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4年,他還出臺了納粹治下聞名的狩獵法案,該法保護了野生動物的繁衍與棲息,並大規模的進行都市綠化。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瞭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發電報告知希特勒,自己將接掌德國大權。希特勒認為此為逼宮的表現,便下令將戈林逮捕,同時罷黜全部官職並開除黨籍。德國二戰投降後,戈林在盟軍審判納粹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密謀罪、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並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艾哈德.米爾希(空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艾哈德.米爾希

(1892.3.30—1972.1.25)

艾哈德.米爾希是納粹德國的一位空軍元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重新建立空軍擁有極大的功勞,他的元帥軍銜主要也是因此而得,還曾被刊登於1940年8月26日當期的《時代》雜誌封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米爾希繼續擔任戰時管理德國空軍飛機生產的核心人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爾希具有猶太人血統,也是德軍為數不多的猶太裔軍人裡最高軍銜者。

戰後於1946年11月14日的紐倫堡後續審判中的米爾希判案被指控觸犯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包括以戰俘和平民施以強迫勞動與虐待來遂行納粹飛機工業生產、將未經同意之人用於可能致命的人體醫學實驗等罪行,於1947年4月17日判處終身監禁,被關至雷布多夫監獄。後來在美國高層官員約翰·麥可羅伊的干涉下於1951年1月31日被減刑至15年,但在1954年6月4日就以假釋出獄。米爾希還在杜塞爾多夫擔任飛亞特航空工業與蒂森鋼鐵公司的顧問,1972年1月25日於伍珀塔爾-杜塞爾多夫一帶去世,享年79歲(為最後一位還活著的空軍元帥),並依照他的遺願埋至呂訥堡。

阿爾伯特·凱塞林(空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阿爾伯特·凱塞林

(1885.11.30—1960.7.16)

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躋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3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

雨果·施佩勒(空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雨果·施佩勒

(1885.2.7—1953.4.2)

施佩勒是當時德軍最壯碩的將領之一,施佩勒身高達196公分,體重則有100公斤。

在二戰爆發後的1940年5月到6月的法國戰役中,施佩勒領導第三航空隊。1940年7月,他晉昇為空軍元帥。在海獅計劃中,施佩勒建議必須摧毀英國皇家空軍以能夠成功的入侵英國。而位於法國北方的第三航空隊在1940年6月到1941年4月的不列顛空戰中擔當主要角色。1940年7月晉升為空軍元帥。

德國戰敗後,斯佩勒被盟軍逮捕,在紐倫堡大審隨後的高等指揮官審判中被判無罪。於1953年在德國慕尼黑去世。

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空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

(1895.10.10—1945.7.12)

里希特霍芬生於德國西里西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騎兵部隊。1925年加入秘密成立的德國空軍,名義上他仍然是騎兵軍官,實際身份是空軍和總參謀部軍官。1933年希特勒上臺,里希特霍芬上尉正式脫離騎兵,進入空軍參謀部任職,主管飛機設計和試飛處。

1937年1月里希特霍芬中校接替霍勒中校出任“兀鷹軍團”參謀長,司令是施佩勒少將。1938年11月1日任兀鷹軍團司令官,晉升為少將軍銜。在西班牙內戰一舉擊潰共和政府空軍主力。1940年擔任第8航空軍軍長,1942年3月1日晉升為上將,為當時德軍唯一的四星級軍長。7月14日升任第4航空隊司令,1943年2月16日因戰功而受到希特勒授予空軍元帥的軍銜。

1944年因腦癌退入後備役,回家休養,1945年7月12日在奧地利去世。

羅伯特·馮·格萊姆(空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羅伯特·馮·格萊姆

(1892.6.22—1945.5.24)

二戰爆發,格萊姆被給予一航空艦隊的指揮官,參與了波蘭戰役、挪威戰役、不列顛戰役與巴巴羅薩作戰。也是納粹德國最後一位空軍總司令。

1945年4月底希特勒接見格萊姆,格萊姆晉階為元帥,他也是納粹德國最晚受封的元帥。之後格萊姆被希特勒任命為新的空軍總司令以取代擅離職位的戈林。

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格萊姆在奧地利被美軍逮捕。格萊姆擔心自己被美軍用來向蘇聯交換戰俘,5月24日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吞下氰化鉀自殺,在自殺前說:“我身為空軍總司令,卻已無空軍。”

埃裡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海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埃裡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

(1876.4.24—1960.11.6)

雷德爾是納粹德國的一名海軍元帥,為繼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後德國第一位獲此頭銜者。雷德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任在威瑪共和國海軍中,在成為海軍總司令後暗中重組了貧弱的德國海軍,為其往後擴軍時打下重要基礎,並要求全軍勿干涉政治。

1939年大戰爆發後,雷德爾被擢升為海軍元帥。

1946年,雷德爾被紐倫堡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罪名是發動侵略戰爭(對挪威)。由於各界對此判決頗有爭議,雷德爾隨後獲得減刑,並且由於他健康狀況不佳而於1955年9月26日被釋放。雷德爾於1957年出版了他的自傳,即“我的一生”。埃裡希·雷德爾於1960年11月6日在基爾逝世。

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卡爾·鄧尼茨

(1891.9.16—1980.12.24)

卡爾·鄧尼茨是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德國總統。

從1940年7月到10月,因為英國雷達和反潛設備的缺乏,對水下殺手的U艇無法反制,被擊沉了149萬噸的物資,這段時間德軍稱作“第一段歡樂時光”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對美國宣戰,使大西洋海戰的範圍延伸到了美國東岸,鄧尼茨立即策劃擊鼓行動,讓U-潛艇開始在美國東岸攻擊船隻。由於美國反潛作戰準備不足,在戰初即承受巨大損失,德軍稱作“第二段歡樂時光”

1943年1月,鄧尼茨接替埃裡希·雷德爾擔任海軍總司令,同年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

鄧尼茨在第三帝國即將滅亡之際,於弗倫斯堡成立另一新政府,以取代納粹黨政權,企圖與盟軍談和。由鄧尼茨擔任聯邦大總統,在柏林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鄧尼茨的餘生在奧姆勒恩平淡的度過,直到1980年12月24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

(1887.11.24—1973.6.10)

曼施坦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納粹德國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曼施坦因的構想最終成為制訂征服法國的“鐮刀收割”計劃的依據。在東線,他先後指揮了位於克里米亞和包圍列寧格勒的軍隊,並隨後擔任南方集團軍的司令官。面對於人數和裝備都佔據優勢的蘇聯,他成功地阻止了蘇聯紅軍自斯大林格勒勝利之後的攻勢,併成功地發動反擊,奪取了哈爾科夫。最終因為和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職。

戰後,他被英國軍事法庭於1949年以戰爭罪判處18年監禁,但是4年後他就因為醫療原因被釋放了,隨後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級顧問,協助建立新的德國聯邦國防軍。

維爾納·馮·勃洛姆堡(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維爾納·馮·勃洛姆堡

(1878.9.2—1946.3.14)

曾任納粹德國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

他在一戰結束後繼續在陸軍任職,1920年升為中校,1925年升為上校,1928年升為少將,1929年升為中將。1933年1月升為步兵上將,1933年8月升為一級上將。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國防部長,任內協助希特勒擴軍。1934年,陸軍與統領衝鋒隊的羅姆之間的不和逐漸升溫,在勃洛姆堡的壓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陸軍而被總統興登堡罷免,決定整肅衝鋒隊,羅姆與一些衝鋒隊高層成員在長刀之夜事件中被處決。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納粹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1936年被授予陸軍元帥軍銜。

他在1945年被盟軍拘捕,1946年3月於拘留期間在紐倫堡的監獄中病逝。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1875.12.12—1953.2.24)

倫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的重大戰役有:波蘭戰役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戰爭擔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巴巴羅薩計劃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後被中途撤離;在納粹轉而防守時被希特勒任命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0年7月19日被晉升為元帥。他是納粹政權軍官中資歷最老的指揮官之一,曾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其一直從事軍旅生涯卻一生對政治都缺乏興趣和了解。

倫德施泰特在1945年5月1日被美軍第36步兵師俘獲,後被引渡前往英國。在審問期間再度心肌梗塞,被送往英國囚禁。雖然他被列為戰犯,但因健康欠佳而從來沒有接受審判。在他等候審判期間他的妻子和兒子均先後離世。1948年7月獲釋前往漢諾威的一間養老院居住直到離世,死後葬於斯託肯墓園。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1881.10.4—1948.10.18)

1933年—1937年曆任第1師師長、普魯士軍區司令、第1軍軍長、第4集團軍司令。1938年升任陸軍總司令,並晉升為上將軍銜。1940年7月被授予元帥軍銜。1941年12月被希特勒解職。1948年10月18日因心臟病死於漢堡英軍軍事監獄。

埃爾溫·隆美爾(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埃爾溫·隆美爾

(1891.11.15—1944.10.14)

“沙漠之狐”,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為英軍不願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質,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隆美爾於1946年6月22日將他晉升為元帥,隆美爾也因此成為了德軍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元帥,在戰爭開始前不過是名少將的他在短短3年的時間中連續晉升了中將、上將、大將到元帥共連昇4級,這在德國軍事史上是沒有前例的。

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併為其舉辦國葬。

費多爾·馮·博克(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費多爾·馮·博克

(1880.12.3—1945.5.4)

博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功績勳章,並在戰後成為魏瑪防衛軍限額的4,000名軍官一員。在約20年的戰間期間,博克的軍事地位逐漸高升,1937年時他成為了德軍中資歷僅次於威爾納·馮·弗裡奇與格特·馮·倫德斯特的第3號人物。二戰爆發後,博克先於1939年波蘭戰役中指揮北方集團軍群;1940年博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群;1941年博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

在戰爭最後幾天的1945年5月3日博克與其妻子和女兒於乘車前往漢堡的路上被英國的戰鬥轟炸機掃射,乘客全數身受重傷,博克本人則在隔天於歐登堡的醫院中去世,他也因此成為了納粹德國唯一一位被盟軍擊斃的元帥。

威廉·凱特爾(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威廉·凱特爾

(1882.9.22—1946.10.16)

曾任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總長;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防軍資歷最老的指揮官之一,德國二戰投降後,在紐倫堡審判被判處絞刑而死。

君特·馮·克魯格(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君特·馮·克魯格

(1882.10.30—1944.8.19)

君特·馮·克魯格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銜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參加了許多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最終因涉及政變陰謀而服毒自殺身亡。

當施陶芬貝格在7月20日密謀案中企圖行刺希特勒時,克魯格正身任德國西歐戰場司令在其位於拉羅什蓋恩城堡的司令部中。法國佔領軍司令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及其同事馮·塞奧特少將施陶芬貝格的侄兒前往拜訪克魯格;史圖爾普納格來訪前,甫命令逮捕德軍駐防在巴黎的武裝親衛隊單位。由於克魯格當時已知希特勒仍然健在,所以拒絕提供任何協助,他說“可以,只要那頭豬已經死了!”。在施陶芬貝格的計劃失敗後,他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但是認為希特勒會把他視為背叛者來懲罰,於是在返回德國途中服食氰化物自殺。他遺留一封信給希特勒,信中建議希特勒應該尋求和平及有需要時可以結束為鞏固權力而推展的鬥爭,希特勒將信交給約德爾並說:“這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克魯格應該被處死。”

威廉·馮·勒布(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威廉·馮·勒布

(1876.9.5—1956.4.29)

希特勒不喜歡馮·勒布因為他的反納粹態度,並在將馮·勒布晉升為一級上將後於1938年將其退役。但馮·勒布在同年7月被召回,指揮第12軍團,其中參加在佔領蘇臺德地區的行動。後來,他再次被迫退役。

在1939年夏天,馮·勒布又被召回,指揮C集團軍。在法國戰役前,馮·勒布是唯一根據道德基礎上反對通過低地國家特別是比利時進攻的德軍將領。他說:“在25年內第二次攻擊中立國比利時,這將使整個世界將轉向反對德國!德國政府在幾個星期前還曾鄭重聲明並答應維護和尊重這種中立。”在這次戰役中,他的部隊突破了馬其諾防線。因為他在這場勝利中的角色,馮·勒布在1940年7月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及榮獲騎士鐵十字勳章。

戰爭結束後,馮·里布被在紐倫堡被美國軍事法庭的高級指揮官審判控告。由於文件的混亂,馮·勒布在4項控罪的其中1項被判有罪,被判處3年徒刑,但他判決後即被釋放,因為他已被羈押了更多時間。他悄悄地與家人度過了他最後幾年的生活,直到1956年在福森逝世。

威廉·李斯特(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威廉·李斯特

(1880.5.14—1971.8.17)

波蘭戰役開始時,他因指揮第14集團軍有功而在1939年9月30日獲騎士鐵十字勳章。法國戰役時,他指揮第12集團軍在色當-梅齊埃爾附近突破馬奇諾防線,越過朗格勒高原向瑞士邊境突進。第12集團軍在殲滅法國陸軍的戰鬥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40年7月19日李斯特晉升元帥,他的部隊在巴爾幹戰役中消滅了南斯拉夫軍隊,突破了保加利亞與希臘邊境上的美塔薩四防線,擊潰了由英國派遣軍加強的希臘部隊的主力。1941年4月27日,德軍部隊進入雅典。克里特島戰役結束後,李斯特被任命為駐雅典的國防軍東南戰線總司令。

戰後,李斯特因反人類罪被判處無期徒刑。1971年8月17日在西德巴伐利亞加米施-帕滕基興逝世,享年91歲。

艾爾溫·馮·維茨萊本(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艾爾溫·馮·維茨萊本

(1881.12.4—1944.8.8)

在7.20密謀案中,維茨萊本擔任重要角色。如密謀案成功推翻希特勒,他將接掌德軍最高指揮權。但密謀案失敗,維茨萊本在當日晚間被捕,8月2日,他被從德軍中除名,而在隨後的羅蘭德·弗萊斯勒主審的法庭中,被判叛國罪獲處絞刑。8月8日,處決於柏林的普蘆茨恩湖監獄。

瓦爾特·馮·萊歇瑙(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瓦爾特·馮·萊歇瑙

(1884.10.8—1942.1.17)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集團軍司令、集團軍群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劃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佈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

(1881.5.30—1968.5.25)

屈希勒出生在哈瑙附近之菲利浦斯堡,1940年他率領德國第18軍團入侵荷蘭,打敗荷蘭軍隊及繼續進入比利時,屈希勒的部隊擊敗比利時軍,攻佔安特衛普及進入法國,第18軍團在戰役此階段到達加來海峽省及包圍敦克爾克,這令他被晉升為上將。

屈希勒從1941年12月起指揮北方集團軍,但未能在列寧格勒取得任何勝利,他繼續圍困列寧格勒,對城市進行大規模炮轟以迫使蘇聯紅軍投降,1942年6月30日,希特勒將屈希勒晉升為陸軍元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屈希勒被美軍逮捕起訴,接受紐倫堡審判高級將帥庭戰犯罪名,於1948年法庭宣判20年徒刑,他服刑至1953年因年老及疾病被提早釋放出獄,他於1968年在加爾米施-帕滕基興逝世。

恩斯特·佈施(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恩斯特·佈施

(1885.7.6—1945.7.17)

佈施其後參與巴巴羅薩行動及在圍困列寧格勒前於1941年9月8日指揮攻佔傑米揚斯克,雖然面對蘇聯紅軍的反攻,但佈施的部隊依然堅守由斯塔拉亞羅薩至奧斯塔什科夫,由於在戰場上的堅強防禦,希特勒晉升他為陸軍元帥,他在1943年至1944年指揮德國中央集團軍。

佈施在1945年5月3日向蒙哥馬利投降,他被列為戰犯及在1945年7月17日死於英國艾迪索特戰俘營,他被葬於斯塔福德郡坎諾克蔡斯德國戰爭墓園。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1881.8.8—1954.11.13)

1928年,任騎兵第二師參謀長。1931年,任駐波茨坦的步兵第九團團長。1932年,任騎兵第二師師長,晉升為少將。1936年,任駐佈雷斯勞的第八軍軍長,晉升為中將。1938年,被要求免職退役。1940年,重新入伍,第一坦克軍軍長、A集團軍群的坦克集群司令,榮獲騎士十字勳章,並晉升為上將。1942年9月,接替李斯特元帥為A集團軍群總司令,並晉升為元帥軍銜。1944年3月,被希特勒解除一切職務並退役。

戰爭結束後,克萊斯特作為戰犯被判處15年監禁,1954年病逝於蘇聯弗拉基米羅夫卡監獄。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1890.9.23—1957.2.1)

保盧斯一度向希特勒要求允許投降蘇聯,以拯救麾下將士的性命。希特勒不但不應允,反而於1943年初將保盧斯晉升為“德意志陸軍元帥”,德國史上從來沒有元帥投降,希特勒暗示保盧斯戰鬥到死或者自殺。保盧斯選擇生存,並在1943年1月31日向蘇軍投降,他表示:“既然升我為德國元帥,我就沒有必要為了那個奧地利的下士(希特勒)自殺”。

戰後,他在紐倫堡審判中出庭作證,1953年獲釋,併到民主德國定居。之後他在德累斯頓擔任檢察官。1956年底他因為肌肉萎縮症癱瘓;1957年2月1日去世。他的遺體被送到巴登-巴登,葬在他的妻子旁。

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

(1881.11.12—1954.6.27)

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是最資深的德國軍官之一。貴族出身,擁有“國家男爵”一頭銜。二戰期間魏克斯率兵先後進攻波蘭、法國、巴爾幹和蘇聯,直到1945年3月被阿道夫·希特勒免職。戰爭結束後魏克斯於盟軍軍事法庭以不起訴判決而釋放,死於1954年。

瓦爾特·莫德爾(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瓦爾特·莫德爾

(1891.1.24—1945.4.21)

莫德爾1891年1月24日出生於一個德國中產階級家庭,1909年加入德意志帝國軍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在凡爾登戰役中負傷。一戰後繼續在德軍中服役,歷任步兵團長、陸軍總參謀部訓練局參謀,第4軍參謀長。在1944年3月1日,莫德爾被提拔為陸軍元帥,他從上校升到元帥只花了6年的時間。

戰爭末期當他得知蘇聯控告他犯下戰爭罪行,特別是在拉脫維亞的集中營殺死577,000人和驅使175,000人進行苦役後,就下了決心自殺。當試圖在戰線自殺性的戰死無果而終後,他在1945年4月21日於森林向頭部開槍自殺,地點在杜伊斯堡市與林托夫村之間,現在已成為拉廷根市的一部分。據報,希特勒在得知曾經是心腹愛將的莫德爾自殺後,說道“如果莫德爾做得到,那麼我也可以”。9天后的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舉槍自殺身亡。

斐迪南德·舍爾納(陸軍元帥)

希特勒麾下27位元帥全介紹:竟有一位具有猶太人血統

斐迪南德·舍爾納

(1892.6.12—1973.2.7)

是一位獲得鑽石橡葉騎士佩寶劍鐵十字勳章的高級將領和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1945年4月5日舍爾納被晉升為陸軍元帥,但由於德國情勢危及,希特勒沒有替他製作元帥杖。

舍爾納對自己軍隊極為嚴格,曾因不經軍事審判就直接處決士兵而頗受爭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舍納爾被送往蘇聯政治監獄服刑,期間西德媒體對其大篇幅報導,認為他已成為蘇聯軍官。舍納爾獲釋後,受到東德的工作邀請,他對此拒絕並前往西德,結果被當地法院起訴戰爭期間對麾下軍官的處決,最終判處4年監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