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下90後有多少負債的?

李家有女li


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這是老一輩中國人的理財觀念。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資產增值速度過快,年輕人比從前更願意消費和貸款了。不知不覺,相當一部分中國民眾財務狀態已經從“怕欠債”轉變到“高負債”。


  近年來,隨著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黃金飾品成為不少中國民眾青睞的消費品之一。來自中國黃金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是黃金企業面臨壓力最大的一年”。儘管如此,2017年中國黃金產量仍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位,黃金消費量連續五年保持世界第一位。圖為武漢市民選購黃金飾品。(圖片來自中新社)

  有調查機構統計顯示,中國家庭槓桿率近年來逐年攀升,2006年至2016年槓桿率從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達到50%上下,10年間增長3倍。與此同時,富足生活的標準配置從“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進化到“有車有房”,只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昨日匱乏和貧窮的記憶還沒消退,中國就一腳踏進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的興起。中國是如何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的?

  “這輩子就存錢了”

  毋庸置疑,中國人是最愛存錢的民族之一,幾年前曾有個統計,說中國人每賺100元(人民幣,下同),就有46元省下來存進了銀行。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人的儲蓄率為-0.5%,也就是每掙100元要花掉100.5元。中國民眾,尤其是父母輩為何愛存錢?

  香港鳳凰網報道,“對於我們這些靠工資吃飯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存錢是必做的一件事,‘月光族’的瀟灑現在是想都不敢想的,那是剛工作或者啃老的小年青能奢侈的,像咱們現在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存錢,遇到點事就得為錢發愁,這日子怎麼能好過?”面對存錢問題,在事業單位上班的張女士直言不諱。

  “上次我老母親來,我偶然和她說起孩子的教育費用。我告訴她,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套房子了,就是說以後孩子的房子不愁了,再給兒子準備十萬元讀書錢,剩下的應該可以吃光、用光、花光了。當時我老母親就直搖頭,她告訴我,我姐家為孩子上學都計劃得花30萬元,我們家得準備50萬元,估計才能夠!因為我姐家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而我家的孩子才上小學。當時我的心就沉下來了,覺得壓力特別大,50萬元啊,咱們得攢到什麼時候?”才三十多歲的沈女士表示存錢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孩子的上學。

  為此,沈女士兩口子每個月的工資除了還房子貸款外,還雷打不動地存銀行1500元,剩下的才用於各種支出。

  “看起來,每個月收入也不少,我們兩口子都在事業單位上班,每個月加起來有七八千元,但是除去房貸、存銀行的錢,剩下的最多隻有一半了,加上現在各種費用、人情來往其實挺多的,花錢怎麼也不敢大手大腳。”

  “存錢如今就是給兒子結婚用,現在房子有了,就等著兒子結婚辦事呢,這個需要花很多錢,為兒子備著點,都用的上。”50多歲的馬先生說。

  他說:“兒子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為了順利的完成這件大事,我們事先就得做好準備。”

  首先得有房子。這對女方還好說,對於男方來說,似乎是個必備的大件。“這年頭,沒有房子,誰願意嫁給你?”一套房子,首付按照30%算,也得十幾萬吧。

  為了這十幾萬,做父母的,省吃儉用;做子女的,從上班起,就得交一部分給父母存著或者直接存在銀行裡。雖然明知道,這十幾萬首付只是開始,以後還得還貸款,但是也不得不乖乖地把錢遞給房地產開發商。

  有了房子,談了對象,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這時候,還得有筆錢用來做聘禮,置辦各種結婚必備的“小件兒”,怎麼說還得要幾萬吧。

  “感覺這輩子就是在存錢中度過了,先是為了孩子讀書,後來是為了孩子結婚,現在咧,存點錢為了養老。”王大媽“總結”起來一臉感慨。

  “不給女兒添麻煩”

  中國老一輩愛存錢除了為子女的教育和婚姻大事未雨綢繆之外,也是為將來養老和看病以備不時之需。

  香港鳳凰網報道,“退休後只能拿兩千多了,要是在崗位上,一個月能拿六七千咧,感覺一下子手頭緊了不少。”剛退休的張老顯然有點不適應。

  為了攢養老錢,45歲的葉女士早已開始了行動,對於有三個女兒的她來說,存錢的目的之一就是“老了有保障,不給女兒添麻煩”。

  “雖然子女也比較孝順,但是現在誰過日子容易啊,他們也得養家養孩子,還是咱們自己多攢點存點,有時候還能貼補貼補他們。”

  除了養老之外,一些民眾之所以愛存錢是為了患病時有錢治病。

  “以前不懂事,結婚的時候要這要那的,不知道節省,結婚後才知道,為了結婚他家借了人家一萬多塊。結婚後還得我們兩口子還,農村人苦錢更不容易。好不容易要把債還清了,孩子生病得到南京做手術,當時俺家就只有兩千元,你說是不是難死人?”家住農村的小王雖然還不到30歲,但是臉上已經開始看出歲月的痕跡。為了這樣難死人的時刻不再出現,現在她每天跑三輪,風裡來雨裡去,嗓子都啞得不成樣子了。

  “我媽媽這幾年做了好幾次手術,雖然有醫保,但是也得先自己墊上,而且不管怎麼說,自己也得付一部分,不存點錢不行啊。想想自己,也開始‘奔四’了,也得考慮給自己存點醫藥費了。”

  另據新華網報道,來自河北、今年42歲的胡建花在北京從事家政工作。她的丈夫也是從農村出來打工的,在北京做汽車修理。小倆口每個月收入近萬元。在北京這個城市,這個工資水準(打工者)不算高,但也足夠過得滋潤。

  “不過,最近幾年,我明顯不敢花錢了,好像什麼東西都貴了。從前去超市,100元能買一購物籃東西,現在也就能裝滿半個。像大米、油的價錢比前幾年都漲了好多,但是工資沒漲多少。”胡建花如此說道。

  她表示;“其實我和丈夫在吃飯上花不了太多錢,我們工作的地方都管兩頓飯。我們兩歲的孩子放到了農村的婆婆家。除了每個月幾百元的房租、電話費,沒有太多花銷。我愛美,沒有小孩時,經常逛街買衣服。前幾年,我逛街時看中一件衣服,就會買,不喜歡了就不穿。現在不行,經常是看中了,想一想,然後對自己說,算了!”

  為什麼不能想花就花呢?“除了物價不斷上漲外,我覺得未來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孩子小,總要給她存點錢上學;父母那邊,萬一病了,或者有什麼事呢。雖然現在小孩和父母都不需要我花什麼錢,但是以後呢?”她說:“我突然發現,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了,負擔很重。關鍵是這個負擔是說不清的,孩子上學得花多少錢?老人病了去趟醫院得花多少錢?我心裡沒底。我們還沒有買房子的打算,實在太貴了,不敢想。每次拿到工資,我都必須存起來一部分才能心安。即便攢不下太多錢,有總比沒有好。”

  “這年頭誰不欠點錢”

  相比胡建花以及老一輩父母,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年輕一代中似乎不多見了。

  上海“界面新聞”報道,“這是一個週六的晚上8時57分,北京路易威登店外,一對男女從站在門口的工作人員身邊衝進店裡,‘他們9點關門’,男子慶幸地說。他們徑直奔向手袋區,女孩穿著A字裙和細跟高跟鞋,男子穿著簡單的布鞋,那種在政府官員中很流行的樣式,為了和農民群眾保持一致的傳統。‘你想要哪個?’她嘟囔著,讓營業員把黃色、橙色還有紫色款的Alma系列手袋給她看看。‘買東西你得買特別的,別老是和別人一樣的。’男子一邊甩著髒字一邊說。女孩最後選了紅色款,和少先隊員紅領巾一樣的紅色款。男子豪刷1.2萬元,整個購買過程不過10分鐘而已。之後,兩人駕駛著奧迪車離開。”

  以上是2013年8月20日《紐約時報》對新世紀中國都市新貴消費行為的一段描寫。雖不無戲謔,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實力與格調。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中國就從一個“苦行者社會”蛻變為一個“消費者社會”。今日的中國社會如歷史學者葛凱所描述的:“滿街的豪華轎車,衣著時尚的中國人,無處不在的廣告填滿了城市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的百貨大樓和零售商店幾乎讓人們分辨不出各條街道之間的區別。”正如中國知名作家餘華所言,“歷史的差距讓一箇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歐洲四百年的動盪萬變”。

  新華網報道,“中國已經進入了家庭消費時代,提高消費率有助中國經濟發展”,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著名微觀經濟學研究者安格斯·迪頓如是說。

  據安格斯·迪頓分析,中國人消費和儲蓄的比例是2:1。中國的消費市場已經進入了家庭消費的時代。中國的消費者花費的40%以上家庭收入為大宗消費,因為要為孩子花錢,不到50歲很難開始存錢。

  廣州《南方都市報》報道,“怎麼又到還款日了?”看著手機上的銀行還款通知,2017年6月剛成家的“90後”胡偉(化名)默默地說道。

  去年結婚兩月後,胡偉和新婚妻子劉梅(化名)決定買一輛汽車作為代步工具。由於結婚時花費了不少錢,手頭不寬裕,礙於情面不好意思再“啃老”(之前雙方父母已各出80萬元作首付為他們買了一套房),兩人決定貸款15萬元買車。買車後,目前胡偉和妻子一月要還車貸和房貸共計6000元。

  近日,在被問及是否感到 “壓力山大”時,“這年頭,我們這些年輕人誰不欠銀行一點錢啊,該消費就得大膽消費。”胡偉說。

  同胡偉一樣,“80後”張鐵軍也是一位“不怕”欠債的主。“現在的工資幾乎不夠用,女兒一月上學(私立學校)就要8000元,再加上各種人情開支和家庭日常消費,每月要支出近1.5萬元,只能刷信用卡了。”他說。

  其實,胡偉、張鐵軍只是中國千千萬萬青年家庭不喜歡存錢、敢欠債的一個縮影。

  北京《半月談》雜誌報道,當代中國是一箇中國人“財富大增值”的年代,也是一個家庭債務風險劇增的年代。有調查機構統計顯示,中國家庭槓桿率近年來逐年攀升,2006年至2016年槓桿率從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達到50%上下,10年間增長3倍。

  中國年輕家庭近些年為何敢放開手腳欠債消費了?

  《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一書曾指出,1990年代初中國社會就顯露出了消費主義的端倪,也就是幾乎與中國城市消費革命的發生同步。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到1997年開始出現了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從600多種主要商品的供求情況來看,約有1/3的商品始終是供過於求的,另外有2/3的商品供給略大於需求。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長期匱乏而走上了豐裕社會,買方市場開始形成。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民眾的腰包也越來越鼓。這最終促使消費的升級。


柞水在線


首先,90後人均負債已經達到12萬,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負債呢?

前幾年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速上漲,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

其實90後負債高不能總說外在原因,有數據支撐,90後是信用卡透支大戶,透支出來是拿來幹什麼了呢?據統計49.6%用來日常消費,31.2%用來生意週轉,17.6%用來創業。其中3c數碼佔比12.8%,博彩佔比8%,其他佔比34.4%。

從上面數據看,90後一半消費用來日常消費了,再細分基本都拿來買數碼產品了,比方說手機,平板,90後都懂得mp3 ,mp4 ,mp5,當然現在都淘汰了。

那如果沒有房子,那就要租房子了,每次交房租心都在滴血有木有,特別是住在北上廣的朋友,房租一年一年的漲,工資的漲幅怎麼也比不上房租漲的快。每個月還款日子到了,提前算計好,花唄,借唄,信用卡,貸款,房租,還款之路彷彿永遠走不到盡頭。

換個方面想想,90後其實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90後負債率高說明中國孜孜以求的消費信貸得到了飛速發展,90後是推動者和主力軍,同時也說明了中國的消費金融正在快速發展,這是新金融的功勞,促使由90後牽頭類似美國超級負債消費模式的形成。幾十年來,啟動消費難題,或許就會被90後和新金融迎刃而解。


歡樂趣生活


負債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很普遍,無論80、還是90.

象我一80後,一個人的時候最多的卡貸也就是保證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後3個月就還完。婚禮後的第二天發現自己的信用卡刷爆了😭孩子半歲我上班後突然發現原來不止信用卡可以刷爆。小孩7個多月的時候我賺錢的人一個月時工資的接近3倍且才發的工資就一分錢都沒有了而且我的欠款一分沒還。八九個月的時候差點為孩子表演花兒是為什麼紅的。最多的時候是我收入的4倍多,答應還我錢的那人明確表示他沒錢還。然後我就成了賺錢沒錢花的人,還揹著一眼望不到邊的債務人🙈。

而我身邊的90後個性更張揚,更自我。有人年紀輕輕靠自己作用千萬,財商之高;有人願意二十年每月還2000還一筆10萬多的款,因為已經沒人願意借錢給他了。

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2》中有句話大概就是說你今日的果就是你當日的因種下的,漫天的神佛的是無可奈何的旁觀者。你的選擇所造成的不好的結果就是求神拜佛也沒有用。你自己就是自己的神佛。所以不論如何自己靠自己吧。


小姐姐的媽媽


我覺得現在的九零後負債的會相對少一些!我是一位八八年的八零後,這只是我個人觀點,有回答不對的地方還請諒解。下面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說現在的九零後是新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批獨生子女,由於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都是把最好的疼愛呵護給了他們,不像我們八零後兄弟姐妹多,家庭條件也有限。所以現在的90後從小沒有吃過苦,甚至有的還嬌生慣養。現在的90後正值現在結婚的年齡階段,有的也都有了孩子,有的在農村的一些大齡青年,都還沒有結婚。在農村,現在的90後結婚最起碼都是樓房,有的在市裡是有商品房的。這些能給予他們的都是他們的父母。

那現在有的人說了,結婚現在很難,有的地方結婚,女方必須要求在市裡要有一套商品房,然而那些能夠在市裡買上商品房的都是他們的父母拿出來的資金,為孩子付上首付或全款,有多少是90後拿出來這些錢,能夠買得起房的呢,即使就是還房貸,我覺得作為一個已經結婚的工作了的應該能夠承擔得起後面的房貸壓力。所以說在工作婚姻經濟這方面,作為90後,應該感激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的幫助。


在現如今這麼好的社會時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的努力工作,為社會做貢獻,為自己的家庭做貢獻,不要讓自己的父母為我們擔心。加油吧,再不加油,零零後的都起來要把我們給趕超了,要叫我們大叔了。


快樂你喔喲


如果父母不給買房買車娶媳婦大部分的90或80都是有負債的,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有很小一部分是真的自己白手起家的,如果不是父母大部分可能男生連媳婦都娶不上,女生我沒有高消費,我和我對象都是90的還有附近的鄰居,老表都是一些90或89左右,房子基本都是父母出資,貸款也是父母給還,不靠父母,還不負債的90後還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負二代的,80 90最苦逼了,沒有有錢的父母,創業還特別慢掙錢還難掙花錢還好花, 苦啊!


靜靜創業減肥記


90後的我們遇到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也遇到了一個最壞的時代。

最好的時代是互聯網的便捷,很多人可以很輕鬆的月入幾萬, 最壞的時代是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 大多數人已經很久沒有深度去思考過,也沒有深度去讀過書了, 去各個平臺, 我們已經沒有了自己的通過戀愛觀, 積極的人生觀, 正確的金錢觀,都是被人餵給的觀念。殊不知成人的世界學習是做事,做事也是學習。我自己也陷入過負債的生活, 信用卡不是讓我們度過生活 而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在你沒有準備好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的現狀, 然後在問問自己平常有一些開支真的有必要麼?

消費理念的問題,信用卡、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之類的提前消費。90後的成長是伴隨著信息爆炸的成長,是伴隨著網絡成長的成長,提前消費作為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觀念傳入中國,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和操作,已經深入人心。別說是90後,就是80後,70後也深受影響。90後由於成長過程與提前消費理念發展的同步,所以接受的更加徹底。

市場的規律,刺激消費是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讓沒有錢的消費者也能消費,就有了提供借錢的工具,而且為了減輕每個月的還款壓力,還可以分期還款。

以上也是造成大部分90後負債的的原因,據調查90後人均負債十幾萬就可以想象負債的人是有多少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協誠債小小


目前欠了小賣部323塊錢,再堅持幾天發了工資先把賬還了


切如雲煙197752946


我00後,不知道90後背負多少錢


天吉彩票專員


我想說說自己的觀點:首先我剛好是90後,我負債6萬,主要是因為投資失誤,導致後來負債累累。

我們處在這個年紀很尷尬的,到了結婚的年紀,如果女朋友要求高一點的話,還要買車買房,所以現在的90後,70%的人都負債,或多或少而已罷了。

有一句話很諷刺,但是也有點道理。就是:有負債的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賺得比負債更多的財富。所以即使你現在負債了,也不要害怕,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終有一天會出人頭地的



莫大大精選影視


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我一個80後,什麼事業也沒有,負債累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