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童被12歲男童打死,心痛

可能是暑假的原因,近期關於孩子的負面新聞有些多。12歲失聯女童章子欣事件尚未塵埃落定,又曝出寧夏銀川6歲女童被12歲男童打死的新聞,讓人心痛不已。

6歲女童被12歲男童打死,心痛

銀川事件回顧:7月17日18時許,銀川市永寧縣警方通報,7月13日下午,永寧縣望遠鎮政權村一6歲女童失聯,警方於14日在該村已廢棄土方內發現女童屍體。經警方現場勘查和法醫鑑定為他殺,目前嫌疑人已被控制。

經審查,被害人李某某(女,6歲)與親戚蘇某一(男,12歲)、蘇某二(男,7歲)在玩耍過程中從木架跌落致頭部著地當場昏迷。

從警情通報中,我們可以看出12歲男童殺人的動機僅僅是這一簡單的動機在成人看來確實是匪夷所思,難以置信。到底是什麼樣的恐懼力量促使12歲男童做出如此瘋狂、殘忍的事情呢?

6歲女童被12歲男童打死,心痛

不畏懼死亡的後果,只畏懼被家長責罰就去殺人,孩子用極端的行為,只是來掩蓋或者回避一件事情:被家長責罰,充分說明了

本事件中,12歲殺人男童應該沒少被父母或者其他長輩責罰,甚至是體罰,,而為了消除恐懼,,簡單的動機在成人看來愚蠢、可笑、匪夷所思,而在這個12歲男童的邏輯世界中可能是他想出的惟一的、最“合理”的、最“有效”的逃避家長責罰的方式了。

簡單粗暴的責罰可能會令孩子害怕,但他不能從錯誤中獲取教訓。簡單粗暴的責罰,比如打罵、罰站等體罰,,但是並不能在過錯行為和行為後果上建立聯結,從行為後果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杜絕類似錯誤行為的再現。

6歲女童被12歲男童打死,心痛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故意塗改考試分數、在試卷上模仿家長簽字、有意毀損試卷或者找各種藉口隱瞞考試分數......,,他也不願意做一個不誠實的孩子,可是現實又有點被逼無奈,因為孩子知道拿著一份不讓家長滿意的成績單,換來的很可能是埋怨、嘮叨、嘲諷、責罵,甚至是罰站、捱打等體罰,為了迴避這些負性的行為、感受、體驗,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簡單粗暴、嚴厲的責罰、懲罰行為扮演了孩子說謊的“幫兇”。

自古以來,中國父母一貫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會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認為不打不成器,無論什麼樣的錯誤,打一頓孩子就知道自己錯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本案的12歲男童因為害怕父母的責罰而將6歲的小女孩打死;而去年湖南沅江泗湖山12歲小學生吳某康為了抽菸,砍了母親二十幾刀,至其死亡;還有湖南衡南縣一名13歲學生羅某因家庭糾紛用錘子先後將其母親譚某某(現年45歲,系先天性智障)、父親羅某某(現年51歲)錘傷,傷者譚某某、羅某某因傷勢過重死亡。據悉當晚羅某因在家裡要錢和母親發生爭執。

6歲女童被12歲男童打死,心痛

因此,家庭教育不能“偷懶”,還要多花些心思。記得郭冬臨、小叮噹演過一個經典小品《我和爸爸換角色》,小品以兒子和爸爸互換角色的形式,來達到共情和理解,從而實現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種可借鑑的教育形式。

本案給我們的啟示,除了家庭教育外,還有在學校教育方面,除了學科知識教育外,學校還應重視孩子的生命意識教育和法律意識教育。尊重生命、遵守法律,可能也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個方向。

轉自:洞透心理

作者簡介:王春光 北京市戒毒管理局民警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戒毒康復研究中心 研究員

中科院心理所醫學心理學博士(“藥物成癮的神經機制與臨床干預”方向)

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協會戒毒理論研究人才庫首批入庫人員

人才庫首批入庫人員

第七屆北京市政法系統“優秀人才”

首都司法行政系統“法治好青年”

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專委會委員

北京市戒毒與矯治學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