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 就讀是怎樣一番

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 就讀是怎樣一番

【今日話題: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一句話概括:觸碰到了自己的極限,並且開始超越極限。

這個提問下有一條這樣的評論:『ETH 的學霸們是沒什麼時間上知乎的。』

說得很對。我是學渣,所以在新學期的第一週週末,有時間上知乎來回答這個拖延了幾個月的問題(該問題來自於知乎“棕櫚大道”,我們會一直在知乎上輸出各種申請乾貨答案,有需要請關注)。

ETH 的校刊 Polykum 在最新一期中刊登了這樣一個調查:『你每週投入多少小時學習?』調查結果顯示,約 80% 的學生每週的學習時間(包括課上、課下和實習)在 40 小時及以上;

約 55% 的學生,每週甚至要學習 48 小時及以上。按每天工作 8 小時算,在 ETH 學習可以算得上是一份全職工作,而且是過半數的人都要至少加班一整天的全職工作。

點擊播放 GIF 0.3M

但實際上對於很多人來說,在 ETH 的學習節奏絕不會這麼『健康』。以我自己為例,本科就讀於國內 C9 計算機專業,現在在 ETH 讀 CS Master。

本科時,我也是同學口中的『大神』,學習幾乎沒有壓力,每天都很開心,各種編程項目完成得又快又好,專業課大部分 90+,100 也拿過幾個。去過 HKU 交換,也在 MSRA 實習過將近一年。申請季申到了 UPenn 的 PhD,CUHK 的 MPhil 和 ETH 的 Master (with MSP scholarship),為了四大 PhD 的信仰和歐陸第一名校的情懷選擇了 ETH Master。

到了 ETH,我以為我會繼續牛逼下去,結果第一個月,就被一門難度大到嚇得我隊友全部退課的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 教了做人。

為了在單槍匹馬的情況下仍然按時完成這門課的作業,我幾乎連續一個月沒有去學校上課,在家孤獨地寫代碼,每天吃披薩度日,半夜 3:00 前沒睡過覺。一個月過去了,當我終於交上它的一個 milestone 後,從學校出來,頭疼,耳鳴,一摸鼻子,發現自己流鼻血了。哦對了,我還因此失去了遠在國內的女朋友。

點擊播放 GIF 0.1M

後來,善良的助教給我找了一個新的隊伍,於是我有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但每天還是要和我的外國隊友一起討論方案、寫代碼,從白天到黑夜。隊友們也很忙,有的在學生會工作,有的同時兼職 2 個 TA,還有一位碼力很強,但全世界到處晃,行蹤經常是個謎。

每次我都只能和其中一個人合作,他們三個從來沒一起出現過。忘記說了,我是這門課裡唯一的、沒人認識的中國人,一起上課的,還有已經工作很久、大腹便便、和老師談笑風生的大叔。就這樣,我和隊友們一起在 AOS 的海洋中,快樂地遨遊了又一個月。這時我猛然發現,我另一門課 Advanced Systems Lab 幾乎還沒開始做,而聽說往年的學生每個月都有至少兩週的時間在做這門課。

於是在距 ASL 截止日期還有 18 天的時候,我開始了新一輪的玩命:每天吃披薩度日,凌晨 3:00前不敢睡覺,對著滿屏幕的 Java 代碼和 8 個 ssh session 同時滾動的 memcached log 興奮地拍照發朋友圈。我覺得我的 middleware 真是寫得太優雅了,我的實驗數據真是太完美了,只要我把 report 寫完,我一定可以拿滿分。

然而 ddl 前一天,當我發現我還在跑額外的實驗,additional azure credits 都已經花光,要求幾十頁的 report 還沒寫幾頁的時候,我的腦海裡只有兩個字:崩了。

諒我編程水平再高,實驗效果再好,設計思想再深邃,我開始得太晚了,做不完就是做不完。掛就掛吧,我想。草草交上了只有幾頁的 report,和朋友去了號稱蘇黎世最好吃的東北菜館,吃了一頓酸筍味的鍋包肉、啤酒味的空心菜和沒有酸味的酸菜魚。回家睡一大覺,然後用最後一週的時間試圖完成本應用一個月做完的 AOS Final Project:

給我們開發的操作系統實現一套網絡協議棧。

寫網絡協議棧的時光是快樂的:看著一個個數據包收發成功,一次次 ping 迴環井然有序,一個個 demo app 工作正常,我一連幾天連時間已是 5:00AM 都毫無發覺。最後一天,我甚至在為即將用不到一週的時間完成一個月的工作量而沾沾自喜。可是我又錯了。

Project 的最後一個要求需要大量的工作量,而且建立在之前隊友的一些工作的基礎上。隊友也很忙,當時並沒有做得太完善,他留下的坑被我踩到了,通宵 debug 都沒能解決。最後我們組硬著頭皮拿著半成品上了場,作為最後展示的一個組,也是全場結果最爛的一個組,給這門課畫了句號。看著其他組酷炫的展示,我只想問:『我已經努力到無法更努力了,他們哪來這麼多時間?他們怎麼什麼都會?他們還是人嗎?』

前幾天剛出了上學期的成績。拼死拼活一學期,結果是怎樣的呢?6 分滿分,AOS 以 4.75 的成績成功及格,ASL 以 1.5 的成績成功掛科。

還好還好,愛因斯坦當年在 ETH 掛的那門物理實習,才得了 1 分,我比他還強點(雖然人家是嫌實驗太簡單,自己加戲,結果把器材炸了,被判了掛科)。

ETH的教育質量

我的本科校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有句名言:『工大具有嚴格的考察制度,一次不及格,補考,補考不及格,重修,不及格,退學,過程淘汰,堅持到最後的都是精品』。我當時對這句話並無太大共鳴,但我總覺得,這句話要是放到 ETH,簡直再貼切不過了。

我們從國內大學過來的同學都會覺得,掛科這種東西,聽過沒見過。好好學,還會有掛科這種操作?

但 ETH 爸爸一記響亮的耳光告訴你:就是有這種操作。

ETH 用嚴格的考核、家常便飯般的低分告訴你:努力照樣會失敗。

雖然如此之喪,但我們相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努力一定會有收穫。ETH 嚴格的考核背後,是高質量的課程和高水平的畢業生。

點擊播放 GIF 0.0M

ETH 的基礎課程訓練十分紮實。前面提到的那門 AOS,令我吃力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本科的 OS 學得不紮實。

我在 HKU 學習的 OS 課程,編程作業竟然只有一個多進程、多線程的 word count,而且代碼框架還是給好的;考試是開卷,考前複習幾天,考場臨場發揮即可得A。

而到了 ETH 這門 Advanced OS 課程中,在 ETH 讀過本科的同學看到項目要求就可以直接上手實現,雖有難度,但不吃力;而我每次都要把 ETH 本科的 OS 課件找出來學習一番,才能明白這要求說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至於怎麼做,那還是要另行思考的事。HKU 也是一所世界名校了,可兩校的本科 OS 課深度,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ETH 的高級課程也緊跟學術界最新進展。

我上的幾乎每門碩士課程,其覆蓋的都不僅僅是幾十年前的經典和幾年前的里程碑,還有幾個月前,甚至昨天剛剛發佈的最新成果。

教授們真的是在把教學當成自己的核心工作來做,不只是因為情懷,更是因為他們有這種底氣。同樣一門課,國內的課程可能會講,MIT 做了什麼,CMU 做了什麼,ETH 做了什麼,我們來學習一下他們的優秀成果。但 ETH 的教授會講,我們組做了什麼,我們 MIT 的 colleagues 做了什麼,我們 CMU 的 collaborators 做了什麼。

這個世界還需要什麼,我們接下來打算為此做些什麼,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來做。

這種霸氣,恐怕不是什麼學校都能有的。在這種學校學習,最不缺乏的就是激情,因為一不小心,你就站在了世界頂端,影響了歷史的走向。這種學校的畢業生,不管是申請 PhD,還是找工作,都會被列入最優先考慮的名單。Master 申請 PhD 的結果,不乏 Stanford、UW、EPFL 這樣的名校。

PhD 若不去工業界掙大錢,留在學術界的大多擔任了世界 top 15 名校的教職。這也不算什麼,這些畢業生中間,很可能就存在著下一個愛因斯坦、馮諾依曼,或者下一個埃菲爾鐵塔、下一代計算機的建造者。

ETH 和蘇黎世的生活質量

ETH 學習雖苦,生活卻是十分舒適愜意,這多少給了我們一點心理和生理上的安慰。蘇黎世作為世界最佳宜居城市之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治安良好。唯一不好的就是什麼都貴,食堂難吃,中餐館比意大利、法國能貴個兩三倍,這使我們留學生不得不一個個都成為了大廚,也算因禍得福。

初到蘇黎世,也許是我的鼻子出了問題,也許是心情影響了感官,我聞到的空氣竟有一絲香甜。在這裡待幾個月後,當我寒假回國,看到北京路旁光禿禿的樹,看到山東老家滿地的黃土和髒兮兮的街道,感覺有點不適應時,才猛然醒悟,蘇村乾淨的街道、溼潤的氣候和四季常青的綠化,是多麼珍貴。

蘇黎世找房著實困難,但住宿條件也確實很棒。除了通過各種社會機構或中介租到的房子(通常是 2~4 室 0~1 廳 1 廚 1 衛)以外,也有少量性價比很高的學生宿舍供大學學生居住。這種宿舍通常是一棟樓有多組套間,每組套間住若干人(三人到十幾人的都有),每人獨享一個臥室(12~20㎡ 不等,包含基本傢俱、有線互聯網接入),套間所有人共享一個廚房、客廳、2~4 個衛生間和浴室。有的公寓還有閣樓、地下室、娛樂室、音樂室、自行車室、聚會室、洗衣室等。

房源最多的宿舍當數 WOKO,價格便宜,多數是每月 CHF 500 左右,缺點是離學校略遠,一般在 30 分鐘公交車程之內。而最搶手的宿舍應該是 Student Village 和 Living Science,坐落在 ETH 的 Honggerberg 校區,風景優美,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到新校區的各種便利設施,而且和主校區之間有免費的 ETH Link 20 分鐘往返班車,但價格略貴,每月 CHF

600~1000。我認為住在宿舍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接觸到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他們一起交(da)流(pai),瞭解他們的文(ying)化(yu)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幾張圖:

ETH申請小Tips

最後介紹一下 ETH 的申請信息。可能由於需要學習德語,ETH 本科申請者較少,一個系一年可能只有一箇中國人。這裡只介紹 Master 和 PhD。

ETH 的 Master 大多數都是英文授課,不需要德語成績,申請時需要託福和 GRE 成績,還需要高中畢業證(歐洲就是這麼奇葩)。ETH 出了名的卡出身,國內 top 30 的 985 學校畢業、排名前 10% 的同學錄取希望較大。具體申請要求可見 ETH 官網。

ETH 的 Master 只有一種,即 Master of Science (MSc)。

要重點提示的是,不要把這個 MSc 和英國、香港等地的 Taught Master 授課型碩士(也叫MSc)搞混了。ETH 的 MSc 是授課和科研兼具的,而且大部分課程是研究導向的,目的是使學生準備好從事某方向的研究工作,更像是課程要求多一些的 MPhil。Master 項目一般需要 90 或 120 學分畢業,除去 30 學分的畢業論文以外,還有接近一半的學分可以通過做研究來獲得。在 ETH 做研究,要麼給學分,要麼給錢(有大量的 RA 職位)。

ETH 的 Master 學費低廉,每年 CHF 1288,約合人民幣不到一萬,堪稱海外名校中的一朵奇葩。另外還有 MSP/ESOP 全額獎學金可申請,入學一年後滿足一定學分要求可申請高達 CHF 10000 的助學金。

ETH Master 的申請時間為每年秋季 12.15 之前,另有一輪申請為 3.1~3.31,後者原則上不允許需要簽證進入瑞士的人申請,但也有大陸同學申請成功的先例。還有個別項目提供春季申請。

ETH 的 PhD 需要擁有或即將獲得碩士學位者才可申請,全年開放申請,通過電話面試和現場面試(資助飛瑞士機票)即可入職,年薪可達 CHF 50000~80000,約合人民幣 30~50 萬。

注意,這不是說博士畢業後的預估年薪,而是博士在讀期間學校開給你的工資。ETH 的 PhD 有學生和僱員雙重身份。

但有一個例外:計算機系的Direct Doctorate項目,即本科直博,同學戲稱其為『博士直通車』。該項目為只有本科學位或本科即將畢業的同學準備,每年秋季申請,前兩年實際上是全獎 Master(每年CHF 22000),後三年享受上述 PhD 待遇。這可以說是 ETH 為了與美國名校爭搶優秀生源所做的嘗試,時間短回報大,非常值得申請。

ETH作為在國內十分低調而在國際上名不虛傳的歐陸第一名校,至少在 CS 領域,質量和美帝 top 4 有得一拼。近年來,學校逐步發力提高知名度,招收國際生源和師資,同時美國留學形勢越來越差,可以預言,ETH 的門檻將越來越高。

作者:Xivid ,就讀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