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前前一篇文章講了機械決定論,今天說休謨,他不但把機械決定論給搞得很尷尬,還動搖了人類文明的基石。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為什麼這麼講,往下看。

01因果律的開膛破肚

事故現場,兩車追尾,一看就是後車全責。(圖像來源監控,畫質有點渣,見諒)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餐廳裡大庭廣眾之下,一個女人被割喉,接著看到另一個女人手上拿著刀。明顯拿刀的女人是兇手。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你看,我們會有這樣的判斷,那是因為經驗判斷在起作用,經驗幫助我們判斷因果!

真相是什麼呢?

追尾是前車造成的。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殺人的是個隱形人,嫁禍給了女主。(源自電影《隱形人》)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這裡說的是特例,為了便於我們理解。真實世界中,我們是沒有無所不知的監控、沒有上帝的全知眼的,很多情況下無法探知因果。但如果只是說明真相難以判定,那休謨就太一般了,我們得再往前走一步理解下人家是怎麼動搖文明根基的。

02時空序列

上面的兩個例子其實包含了我們對事物因果判斷的基本要素:時間、空間。

我們對因果的判斷,是基於兩個事件在時空上的排序,這種排序反覆出現就叫因果,這屬於經驗主義。

換句話說,出現A接著出現B,我們在經驗中反覆觀察到這個情況就把它當成一個因果。

再換句話說,甄子丹用詠春把你打得哇哇叫,你之所以會把捱揍當成疼的原因是因為疼緊接著捱揍出現,而且即使揍上100遍,這種疼痛也會出現100次。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因此,假設我們搞個惡作劇,弄個大型社會實驗,每個人都很配合。只要你對著某人一說嘛哩嘛哩哄,那個人立刻就假裝聽從你的命令。那麼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後,你一定會產生因果,判斷自己有了超能力,弄出一些不該有的想法。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這個邏輯相當成立,以致於哲學家都快被搞瘋了,因為這樣的因果是相當不靠譜的,這會導致黑天鵝。而縱觀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建立在這種因果邏輯之上。

換言之,知識本身相當不牢靠啊,那這還搞什麼學問,人類文明的基石就這樣快被這種懷疑主義轟成渣渣了。

這可不行,有個叫康德的後來者直接把打倒休謨這個BOSS當成人生終極目標,不過這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03黑天鵝

稍微說說什麼是黑天鵝。

17世紀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為什麼?因為所有看到過的天鵝都是白的啊。

直到歐洲人登陸澳大利亞,發現了第一隻黑天鵝,這種信念才崩潰了。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經驗之外。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所以,經驗主義下觀察得出的知識會存在黑天鵝,因果鏈存在崩潰的危險。

再舉個例子,火雞每天看到農夫來喂他,產生了一個因果信念:農夫是食物的原因。直到復活節的前一天,農夫帶著一把刀來了......從火雞的視角看,這個黑天鵝真心致命啊!

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就是新冠病毒。

04神奇式思考

前面說了,反覆出現就容易被當成因果。最後要說一種認知偏差被稱為"神奇式思考"。它最初是一個學者在1948年用鴿子做的一個心理學實驗中發現的。不管鴿子做什麼,固定每隔15秒給鴿子少量的食物。儘管餵食不受鴿子動作的影響,但鴿子們深信一定是它們的某種行為導致了主人的餵食。

一隻籠子裡的鴿子在餵食時點了一下頭,它產生了一種"神奇式的思考",認為一定是自己的點頭行為導致了餵食,於是這隻籠子裡的鴿子就頻繁地點頭。

另一隻籠子裡的鴿子在餵食時扇了一下翅膀,它也產生了一種"神奇式的思考",認為一定是自己的扇翅膀行為導致了餵食,於是這隻籠子裡的鴿子就頻繁地扇翅膀。

神奇式思考是將相關性放大成因果關係而導致的。

舉些人類的例子,丹麥有個天文學家叫第谷·布拉赫,他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在餐桌下安排一個侏儒,他認為這個侏儒能夠在他吃飯的時候傳遞給他精神力量。著名的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汽車取名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哥們),迷戀數字3,就連他住的酒店房間號都必須要能被3整除。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有個著名的華爾街交易員,由於佩戴一條新領帶時賺了一大筆,從此天天都帶著這條領帶上班。

文章開頭的休謨雕像,由於據說摸完能逢考必過,於是腳趾頭被各種摸禿嚕了!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也許你會覺得很可笑,但我們其實很難擺脫這種影響。

有個公司招聘新員工,來了個小夥子條件很不錯,老闆很滿意。面試快要結束時,老闆順帶問了句為什麼前幾份工作都不幹了?小夥子扭扭捏捏地說,之前每到一個公司往往幹不了幾個月,公司就倒閉了。

這位老闆冷汗下來了,這這這......還是算了吧!

假設你是這個老闆,會錄取小夥子麼?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