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時間定了,教師面臨的九個挑戰“大考”即將開始

開學時間定了,教師面臨的九個挑戰“大考”即將開始

近日,浙江、山東、遼寧、甘肅等四省發佈了四月開學通知。全國確定開學時間,已經有18個省地。

开学时间定了,教师面临的九个挑战“大考”即将开始

開學定了,老師面臨的九大挑戰“大考”即將開始。

挑戰一,教師對網課後期管理更加艱難

疫情一來,網課開始,老師猝不及防,被改造成“十八線主播”。角色轉變,媒體技術運用不熟練,老師們一個“南”字,光一個平臺技術的熟練運用,直播、排麥、批改、反饋等各種按鍵就足足練習半個月,也算熟練。

等老師們熟練了,神獸們已經過了新鮮勁,各個蠢蠢欲動,私群聊天,斗膽手遊,途中溜課,作業拖欠,老師催催催,使出十八般武藝,“告狀”“威嚇”“打溫情牌”“喂心靈雞湯”,再難也要挺下去。一邊挺,一邊等著開學的通知。

誰知開學通知一來,神獸們更鬧騰了。家長看到了曙光,不在乎老師網課的意義了,抱著能學多少是多少,也不勉強了,省得與神獸衝突,幹起來誰都是失敗者,與其衝突,不如做個好人,反正老師開學會“補課”。

神獸看到開學,在企盼著網課結束,甚至有想砸了網課的解放快感。這種狀況下,神獸不神遊,那才怪呢。

學校呢?學校肯定一以貫之地落實網課,並再三強調網課紀律和要求,態度堅定“將網課堅持到最後一刻”。

如此狀況,老師將在黎明前的黑暗裡熬過最難熬的時刻。

开学时间定了,教师面临的九个挑战“大考”即将开始

挑戰二,教師對疫情防控壓力陡然增加

之前做著“表哥”“表姐”,做著各種疫情統計調查表,每天催著電話問學生體溫多少,是否接觸疫區人員,有無特殊症狀,家人健康情況等。

儘管按著學號天天打電話有些煩,但是孩子畢竟不在學校裡,班級的安全風險不用操心。

一旦開學,班級四五十號人跟著老師,雖然也要做“表哥”“表姐”,每天一天兩次的測溫,填寫表格,彙報數據。

但真實的生命共同體,不允許有任何差錯,只要教室裡稍有一兩聲咳嗽,學校應急流程就得走上一兩遍。這不是演練,這是真真切切地處置,如果是虛驚一場還好,最多下班去飯店吃點好的壓壓驚。如果真的,那誰的不敢想象了。

這種工作壓力,誰能逃得過去呢?

挑戰三,教師在學生衛生習慣教育上負荷加重

教育部明確了師生要戴口罩上課。光這一條,就有的老師碎碎唸了。

做過一個抽樣家庭調查,十歲的孩子口罩一般能戴多久?

安靜,不發聲,女學生一般可戴1.5個小時到2個小時;男生一般在1小時到1.5個小時。

發聲,女生一般1-1.5個小時;男生一般40分鐘到1小時。

口罩在2小時左右出現積水,積水情況下,學生是否會不自覺地摘下口罩,男生60%會,女生30%會。

課間會不會脫下口罩透口氣,90%的孩子同意這種做法。

學生戴口罩戴多久,怎麼換氣,怎麼衛生放置等這些問題,就要給老師們搞得神經兮兮。平時就一個飯前便後要洗手的習慣教育都很難養成,難得開始懷疑人生。

開學一系列的衛生習慣教育,不會只停留在防控手冊裡,它必須頂真地落實。一開學就等著老師的碎碎唸了。

挑戰四,教師對線下課程銜接傷透了腦筋

從線上到線下,如何做到課程的個性化銜接?如何個性化,真的一手難敵四拳。

一個長假的網課,一檢測,傻眼,學生的學業成績懸殊太大,這是“公理”“定論”。

既成事實,那就要縮小差距,給每個有差距的孩子“開藥方”,藥方開開容易,可是讓學生服藥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別希望放學留下來補課,因為疫情防控期間清校是常規動作,哪有時間和空間給補課呢?

也別希望家長能幫你一把,一個假期,家長已經厭倦了這樣的輔導方式,還願意接過老師開的藥方給孩子灌藥嗎?

更別希望“神方”一貼,用之四海皆准。此時不傷透腦筋,還待何時?

挑戰五,老師面臨特殊家長的新問題

疫情給學校很多特殊的要求和工作,有些工作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支持,如接送問題、晚託班問題、誠信問題等。

開學,家長已經復工,學校採用錯時錯峰上學放學,孩子接送與家長的復工存在矛盾,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孩子上學無人護送,路上存在接觸風險;放學無人接送,滯留學校,影響學校整體清校、消毒。

學校在開學因減少人員交叉流動,暫時不能組建晚託班,那麼滯留的孩子,怎麼辦?在特殊時期,家長這些問題不解決,一天下來誠恐誠惶,身心疲憊,如果再來一群滯留的孩子,它往往成為壓死人的稻草。

最為焦慮的家長的誠信問題,家長復工後,孩子無人監管,萬一在家測量出有狀況,孩子是送還是不送學校?送,自己都不放心。不送,無人在家照看,又擔心課程落下,也不放心。

兩難情況下,有些家長存在僥倖心理,就往班級裡推,老師怎麼辦?複測後,還是要聯繫家長接回,要按照流程執行,但過程中是少不了一番又一番的解釋,思想工作不是那麼容易做的,哪位老師敢說不遇到這樣的新問題,遇到就是心塞。

挑戰六,老師怎麼應對社會培訓班的學生

線下培訓機構開學時間是在學校開學後一週,學生參加機構培訓將會正常化。

正規合法的培訓機構,一定會按照教育主管部門執行疫情管理防控工作,但它也像學校一樣存在風險,人源交叉更加複雜,誰也不敢做零風險的保證。

特別是一些無證舉辦的“黑機構”,教育主管部門無法監管,機構本身場地設施又無法滿足辦學和防疫的需要,極易產生風險。

雙休培訓,給學校的疫情防範帶來挑戰,最後終端防範工作落實到每一個老師的手上。

挑戰七,老師對不能返校學生補課難

開學通知來了,有些不能返校學習學生不是沒有,他們照常存在。

原因很多。

面對不能返校的學生,教育部門要求做好不能返校學生的補課工作。也就是說,不能返校的學生,繼續做好線上教學。

一邊是防疫,一邊是線下教學,一邊還要線上補課。如果是這樣,老師的工作時間嚴重不夠,精力嚴重不濟。

有沒有神操作,讓老師隨時換身應對各種工作呢?估計沒有。聽到這裡,老師有沒有頭皮發麻的感覺?

挑戰八,老師面對學生的開學焦慮

開學時間確定的日子,是孩子焦慮徵產生的日子。想學校成為懼怕學校,焦慮心理重重。

圈子變了。兩個月的寒假,原本固定的家庭結構,因為疫情就更加固定了。圈子固化成不可破壞的結構。但面對開學,固化的親子活動、關係,都將遭到“瓦解”,瓦解的不只是結構,更是“心理安全”。

節奏變了。習慣了慢跑的人,加快跑步頻率,出現氣喘、心慌、乏力的身體反應。休閒式的假期生活模式邁向快節奏的學習模式,節奏快慢心理體驗在內心發生衝突,心理反應就像跑步者的身體反應一樣,學生表現出不適。

習慣變了。在家顛倒了黑夜白天,沒有時間概念了,三餐沒有固定時間了……一個假期,好習慣下線了,不好的習慣上線了。開學,好習慣上線,不好的習慣下線,小小習慣上線下線,難度好比乾坤大挪移啊。

方式變了。從線上學習到線下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方式變了,需要調動各心理和思維的變化配合。還有面對可能性出現的疫情危險,只能以挑戰的方式接受。

變了規律,就沒有安全感,惶恐不安,“新”圈子、“新”節奏、“新”習慣、“新”方式,成為孩子的威脅和障礙。老師面對這樣的一群孩子,除了挑戰,還是挑戰。

挑戰九,老師面對自己的內心焦慮

這個開學比任何一個時候都艱難,都焦慮。上面的八個挑戰題給老師們佈置著一個“大考”,“大考”中,考驗每一個老師的責任、擔當、智慧,只能做好,不能苟且。

如此要求下,誰的內心不是裝著個“壓力鍋”。誰又能保證不在這場應考中,不被熔斷呢?

面對挑戰,希望外圍疫情防控再嚴密,再安全,主管部門指導再專業,家長配合再全力,共同編織一個安全網。

老師和孩子能置身網裡安心靜心地學習。

那是每一個老師和孩子所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