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我勸你精神飽滿一點

記得我念大學時,身邊同學的精神狀態可謂涇渭分明,一些人整天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的行程特別飽滿。上課、社團、競賽、科研樣樣都沒落下,每天早起晚睡,看起來特別忙碌,卻依然精神充沛。

可還有一些人,就像處於完全另外一個世界的了。他們往往成群出現,比如有些宿舍,一進門就能感受到一陣頹靡之氣:男生不是攤在電腦桌前玩LOL,就是躺在床上看熱血小說;而女生要嗎在看劇,要嗎在刷淘寶微博。

他們好像很閒,但又總愛說自己一天下來累得不行。

年輕人,我勸你精神飽滿一點

青春最寶貴的是時間。許多活動看起來是娛樂,實際並沒有帶來很多快樂。玩兒半天,感覺什麼都沒做,時間就過去了,更討厭的是,隨後還有揮之不去的空虛感和負罪感襲來。

如何遠離這種"悠閒而疲憊”的生活狀態?

我想有一種方式可用,就是讓自己忙碌起來,用有意義的事情,去填充完自己空餘時間。比如健身、參加活動、做志願者、學英語,哪怕是去約會、去勾搭暗戀對象,也會覺得一天過得充實。

這種充實感會進一步帶來成就感,成就感會讓精神變得飽滿,然後人便會更有興致去做更困難、更有價值、甚至不在舒適圈的事情。這些事情會讓我們得到成長。

這種狀態一旦建立後,生活便進入了正向循環。越去用意義的事情充實自己的時間,就越能體會到成就感,然後精神便更加充沛了。

就像一輛車,起步的時候可能比較難,但是一旦跑起來後,並不需要消耗多少油也能保持高速前進。

年輕人,我勸你精神飽滿一點

很多習慣性頹廢的人總不理解,那些整天處於積極狀態的朋友,為什麼每天總有花不完的精力,他們每天做那麼多事難道不累嗎。

事實上,他們可能真不累,甚至還沒你玩一天王者榮耀後感受到的累。因為他們不斷在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來自於忙碌和積極。

這種“盡力去完成一個任務”後體會的滿足感,和玩遊戲、刷抖音時“被聲光效果和動次打次的打擊感”所刺激、並分泌多巴胺後帶來的快感是不一樣的。

前者是忙碌之後帶來的真正快樂,後者是興奮之後感受的空虛和寂寞。

年輕人,我勸你精神飽滿一點

當然,這並非鼓勵要打雞血一樣只知努力奮鬥,而是鼓勵勞逸結合。

有這樣一句話:“沒了考試的壓力,美劇都變得索然無味了”。

這句話真的很經典,它指出來一個事實:在忙碌的間隙去享受娛樂,得到的快樂最大。

用經濟學理論去解釋,這是快樂的“邊際效用遞減”

一個人在長假期間,因為空閒時間太多了,所以即便天天看美劇也並不覺得多有意思,因為你娛樂了5個小時之後,再娛樂的第6個小時帶來的快感,是遠遠比不上最開始娛樂的第1個小時所帶來的快感強烈的。

當你在積極努力的做事情,偷閒給自己放一個小時的假,這時候無論你做啥,都覺得很開心,這種開心是那些整天悶在宿舍玩遊戲的人所體會不到的。

雖然都是閒著,可“偷得浮生半日得來的閒”,比“天天閒著沒事幹的閒”有意思多了。

拿我自己舉列子,平時放假沒事的時候,我根本不想看書寫文章,可是每到工作日時間下班回家後,卻發現自己精力特別的充沛,反而更有動力和興致去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這種狀態看似是忙碌的,但卻令人沉浸其中。

年輕人,我勸你精神飽滿一點

當然,忙碌和努力是需要落在實實在在的事情上,千萬不要做只會宣傳、不幹實事的“奮鬥逼”。

比如,決定了去圖書館,就老老實實看2個小時書,別給自己安排一整天的圖書館複習計劃,結果就看了半個小時書,然後開始刷微博和拍照發朋友圈。

我們在朋友圈和空間發了無數的圖書館照片,本質上是為了緩解自己去了圖書館而不做事的負罪感,完全沒有價值,屬於自我欺騙。

真正有價值的,是真真實實的去做事、去努力、去體驗,最好讓自己有點疲憊感後,再娛樂,然後恢復精神的飽滿。

這種娛樂後的快感,加上努力時帶來的成就感,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幫助極大。一旦進入這種狀態,那就算超過99%的同齡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