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無論是誰,都要迎接自己的宿命。因此這數千年來,雖然有不少人,苦苦追尋長生不老的方法,但最後往往都是一無所獲,只好接受自己的命運,並且將自己的墓葬修建得精美,希望自己能在地下也享受生前一樣的待遇。尤其是古代社會里,入土為安是對老人最大的尊重。

而在古時,因為交通交流不便的關係,各個地區的墓葬文化,常常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說在西藏等地,還有送還上天這種形式,東南沿海地區,也有水葬海葬等儀式出現。但要說起最為特殊的,恐怕就是四川一帶的“懸棺”了。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現代的考古學家,在發現了懸棺這種特殊墓葬文化後,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屬於一個已經消失的古老種族的。要知道,在歷史上佔有主流地位的文化,往往都是將墓建於地下,無論是水葬還是土葬,這些都是受限於當地文化的。四川雖然古時交通不便,還是和外界有足夠的交流的,至少在漢朝時期,這個地方就已經和中原有聯繫了。考古學家還發現,這些棺材,往往都放在數十米上的懸崖中,古代又不像現代這樣方便。那麼這些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之後又要怎麼祭拜他們呢?這讓學家們疑惑不解。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最令人驚奇的事就在於,考古學家在分析棺木材質後發現,這裡面最久遠的,不過是在兩百年前,也就是明朝時期。但是在翻閱了明朝的史書,還有四川一帶的縣誌之後,考古學家卻很難找到關於這些懸棺的記載。書中沒有,那就只能問問當地的老百姓們了,雖然問的成果也不是很好,但是考古人員還是得到了一些線索。這些懸棺,恐怕的確是僰[]人所建,亦或者不只是僰人,其中還包括了一些和他們融合後,接受了他們風俗的蜀人。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根據明朝《平蠻碑》的記載,在明朝,官兵曾經西入蜀地,和蠻夷打了一戰,但都沒有成功。這個蠻夷是誰,沒有明說。但是從蜀地一帶,明朝時期來看,恐怕這裡明軍要攻打的蠻夷,與僰人吻合的程度很高。在僰人被攻破後,自然是被明朝所融合,不服從的人要麼戰死要麼成奴,其他人則逐漸融入了明朝文化裡。僰人這數百年來的歷史,就這樣消失了。

但是奇怪的地方就在於,儘管明朝是勝者,但將僰人的歷史全部燒燬,也不記載在正史之中,這還是很怪的。就明朝這些蛛絲馬跡來看,很有可能僰人直到明朝時期,文化水平都要落後於蜀地中原。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後世流傳下來的,關於僰人的記載不是很多。但是在四川百姓當中,聽到的那些故事,卻給考古人員提了個醒。這兩個故事大家可能聽說過好幾次了,一個是老秀才混入僰人之中,利用自己的風水知識慫恿他們,將屍體葬在懸崖上,使得這些人為了放置先人而掉入懸崖。

另外一個版本,就是將主角換成了諸葛亮,過程和說法,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兩者的重合度,讓考古學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僰人或許相當信奉鬼神和風水。從我國古代開始,蜀地一帶就是不少文化的起源之處,信奉自然鬼神一類,並沒有什麼好稀奇的。再加上懸棺一直都是放置在天然的洞穴裡,一般人哪裡會這麼做呢?因此學者認為,這裡面安置的,其實是非正常死亡的僰人。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古代講究一個壽終正寢,或者有意義地故去。若是在戰場上死去,那他們會尊為英雄;但若是運氣不好,年少早夭,感染疾病等情況,那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在古時非中原一帶,其實也並不算稀奇,雲南貴州一帶,到現在都有“倒壇葬”這種文化。

因此,在交通不便的四川一帶,會出現自己處置這些“有怨氣”的棺材,也是情理之中。在《周易》當中,對墓葬有過詳細的記載。為什麼人們要講究入土,實際上是因為大地能夠讓他們的靈魂,重新輪迴。但是一旦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就意味著靈魂會卡在這兩者之間。這就相當符合懸棺的選址了,處在天然的懸崖巖洞裡。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至於為什麼不祭拜他們,是因為根本沒有這種必要。既然在當時社會文化中,都認為懸棺是“有怨氣”的,那麼信奉鬼神的僰人,自然不會去自找苦吃,祭拜這些人。而且因為時間和自然條件的問題,目前的懸棺大多腐朽嚴重。懸棺也成為了當地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專家自然有意調查,但受限於條件,沒有辦法開展大規模的研究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