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辯論場合,我們表達不同意見時是否還有更高級的方法呢?

在這個信息繁多價值觀多樣的年代完全達成共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敢於表達不同意見,說明人們善於思考。但在非辯論場合,我們表達不同意見時是否還有更高級的方法呢?


在非辯論場合,我們表達不同意見時是否還有更高級的方法呢?

所謂更高級就是,能否在不讓對方感到難堪,不讓對方產生防衛情緒的情況下,清晰地表達出更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在展開對更高級方式的討論之前,先要建立一種新的認知,那就是生活中大多數是不同意見極少有反對意見。

例如:晚餐吃火鍋還是吃西餐,買房還是租房,考公務員進國企還是去創業公司打拼。你會發現從生活細節到人生道路的選擇,幾乎不存在全對或者全錯的選項。每一個選擇都有缺憾,但是也有它的優勢和好處。所以,我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表達的是不同的意見而不是反對意見。既然是不同意見,我們不必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在非辯論場合,我們表達不同意見時是否還有更高級的方法呢?

給大家分享一種表達不同意見的策略,運用“肯定加更好”的句式。比如:說李雲做了一份策劃案,經理看到他的方案後呢?如果直接說:“你這個方案最基本的數據都沒有完全不行”這樣說的話。不但,會使李雲難堪,也許還會產生不滿的情緒。這時候,如果用“肯定加更好”的句式表達,可以這樣說:“我覺得這個方案有很多可取之處,你提出了用戶畫像這個概念,而且給出了自己的描述,光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棒,同時我發現用戶畫像的提取,需要有一定的數據支持,這樣的話我們的用戶畫像就會更加的準確,你說呢小云?”

有沒有發現,雖然是同樣的內容,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那麼,這種擴展句式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在表達肯定的時候,要有具體的指向和論據,就是說需要指出什麼地方值得肯定,具體的論據可以避免肯定的空洞化、表面化變得更可信更大的價值,可以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可取之處。另一方面,在表達還可以更好的時候,在措詞上儘量避免使用“但是、可是、不過”等代表強轉折意味的詞彙。多使用“同時我覺得、另一方面我覺得、我還發現、我的補充意見是這樣的”句式。


在非辯論場合,我們表達不同意見時是否還有更高級的方法呢?

原因很簡單,“但是”與“更好”在語義上是相互矛盾的,“更好”意味著遞進關係,而“但是”代表轉折關係,轉折也就意味著要發表有反對意見了。我們前面說了很少有反對意見,更多的是不同意見,但是這樣的強轉折詞彙,會干擾不同意見的表達,它只會讓人覺得自己被否定了。人們一旦意識到自己被否定了,就會產生防衛心理和牴觸情緒,這種情況完全不利於形成更具建設性的共識,“肯定加更好”看似是句子上的微小轉變,就會讓我們的交流變得更平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