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長嫉恨,讓學生心裡不平衡,“偏心”的老師責任盡顯卻很難做

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所有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出類拔萃,既然“志同道合”,為何會有隔閡?

  • 矛盾的產生

家長的孩子只有一個,家長想把所有的“陽光”都聚焦到自己孩子身上。

老師的學生幾十個,很難做到雨露均霑:一塊黑板,容不下所有學生的板演;一堂課,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回答問題;一個班級,只有一個班委;每個學科,只有一名課代表······

當“嶄露頭角”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時,家長就會質疑:我的孩子英語成績那麼好,為什麼不能當課代表;我的孩子,學生緣那麼好,為什麼不是班長······

即使家長不找老師對質,心裡也會默默猜忌——老師有失偏頗。嫌隙由此開始,積少成多,信任也一去不復返。

被家長嫉恨,讓學生心裡不平衡,“偏心”的老師責任盡顯卻很難做

  • 老師真的會偏心嗎?

沾疫情的“光”,各位家長有幸,親臨孩子的“課堂”。當你怒批孩子上課吊兒郎當;當你看著孩子寫作業,被氣的火冒三丈;當你監督孩子,感覺筋疲力盡時,恭喜,你體驗了教師的職業。不一樣的是,老師都必須按捺情緒。

教學中,教學任務是硬指標,課程會適應大多數的孩子。但是,尖子生和聽不懂的少數怎麼辦呢?

負責任的老師,當然不會置之不理。為讓“消化不良”的學生跟上進度,“吃不好”的學生“營養”豐盛,只能開“小灶”。

被家長嫉恨,讓學生心裡不平衡,“偏心”的老師責任盡顯卻很難做

當自家孩子不在其中,這些又貌似只有跟利益掛鉤才能解釋的通,於是,引來了一些家長的又一波嫉恨。

  • 老師的偏心,作用很大嗎?

這裡不得不提到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讓人意外,因為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被家長嫉恨,讓學生心裡不平衡,“偏心”的老師責任盡顯卻很難做

其實,羅森塔爾名單上的學生只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他的“權威性謊言”,使得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學生感受到這種期望後,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優秀的,提高了自信心,最終成為優秀的學生。

教師的期望像一顆火種,甚至能點燃學生的一生。

皮爾·保羅對來自貧民窟的一位小男孩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多年後,這個小男孩——羅傑·羅爾斯,成為了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我相信每位學生都想得到老師的期望。

  • 被“忽視”的學生,是什麼感受?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老師單獨給學生開“小灶”?我該如何面對這件事?

提問的,是這位偏心老師的學生,他很喜歡這位老師,但得知老師給其他同學開“小灶”時,心裡依然很不平衡。

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敏感的,老師的偏心、家長的好強、同學的看法,都被他們一覽無餘。

如果偏心是善意的,卻傷害到了其他學生,這衍生出的新問題,也該被看到,被解決。

被家長嫉恨,讓學生心裡不平衡,“偏心”的老師責任盡顯卻很難做

寫在最後:

陶行知先生曾提醒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老師,在你的“忽視”裡也會有天才。

你偏心或者被偏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

本文由特約作者“書小忱”所寫,“一起考教師”不僅志在為您的教師資格證和教師招聘考試提供最靠譜的產品和服務,也願為您其他方面的困惑提供最真誠的建議和幫助,請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