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成都城的締造者——張儀】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張儀像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20世紀40年代的成都城牆


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縣並令張儀、張若按秦首都咸陽建制修築成都城牆,“周迴十二里,高七丈”。成都據此也成為中國有確切史料記載的最長時間城址不變的城市。張儀、張若二人初築時,成都氣候卑溼,滿地皆是洳澤,加上土質疏劣,築城極不容易,屢築屢壞。《創築羊馬城記》雲:"張儀之經營版築,役滿九年",成都新城築成之艱辛可見一斑。張儀所築成都城,仿秦都咸陽制,由大城和少城構成,其中大城是新城,少城則在蜀國故都基礎上築成,形成城中有城,二城並立的格局。州治大城,郡治少城,修整裡匱,市張列肆,並"置鹽鐵市官並長丞",納入秦國郡縣體系之中,至此成都城的雛形基本形成,城址至今未變焉。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前後蜀時期成都城


【廟堂詩人——韋莊】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韋莊像


韋莊(約836—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


韋莊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 。早年屢試不第,直到乾寧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時方考取進士,任校書郎。李詢為兩川宣瑜和協使時,召韋莊為判官,奉使入蜀,歸朝後升任左補闕。


天覆元年(901年),韋莊入蜀為王建掌書記,自此終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韋莊勸王建稱帝,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定開國制度,舉薦張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終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諡“文靖”。宋代張唐英撰《蜀檮杌》曾高度評價:“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韋莊集》


韋莊工詩,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並稱“溫韋”。其詩多以傷時、感舊、離情、懷古為主題;其律詩圓穩整贍、音調瀏亮,絕句情致深婉、包蘊豐厚,發人深思;其詞多寫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上層社會之冶遊享樂生活及離情別緒,善用白描手法,詞風清麗。所著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有《浣花集》十卷,後人又輯其詞作為《浣花詞》。《全唐詩》錄其詩三百一十六首。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浣花詞》


【西蜀畫派畫家——黃筌】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黃筌像


黃筌(約 903-965年)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字要叔,成都(今屬四川)人。歷仕前蜀、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早以工畫得名,擅花鳥,師刁光胤、膝昌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學李升,人物龍水學孫位,鶴師薛稷,擷諸家之萃,脫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黃筌傳世名作《寫生珍禽圖》


【《花間集》編撰者——趙崇祚】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花間集》


趙崇祚,字弘基,五代後蜀人。後蜀開國功臣趙廷隱之子,編集《花間集》。在敦煌曲子詞發現之前,《花間集》一直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詞集。他於五代時後蜀廣政三年(941年)編著《花間集》,而為《花間集》作序的是歐陽炯。其中包括自晚唐溫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從唐開成元年(836年)至歐陽炯作序的廣政三年,大約有一個世紀。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溫庭筠,共六十六首、孫光憲共六十一首、顧敻共五十五首、韋莊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鶚,人各六首。編者趙崇祚自己一首也沒有,序者歐陽炯只有十七首。這也可見選者趙崇祚的態度客觀,毫無私心。


【後蜀明君——孟知祥】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孟知祥像


孟知祥是晉王李克用的侄婿,在後唐深受重用,歷任中門使、馬步軍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職,後出任西川節度使。


後唐明宗年間,孟知祥逐漸產生據蜀自立之心,不聽後唐朝廷詔令,甚至一度舉兵反叛。他於長興四年(933年)吞併東川,盡佔兩川之地,被拜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劍南兩川節度使,封蜀王。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並於四月改元明德。他在位僅七個月,終年六十一歲,廟號高祖,諡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葬於和陵。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孟知祥墓


【盛清名將——楊遇春】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楊遇春像


楊遇春(1760年―1837年 ),字時齋,四川崇州人 ,清朝名將。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楊遇春中武舉人。曾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古州苗民起義,並參與廓爾喀之役,深受其賞識。自嘉慶二年(1797年)起,率軍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屢戰有功,史稱“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嘉慶十一年(1806年),平定陝西寧陝鎮駐兵譁變。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壓天理教起義及陝西南山廂工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陝甘總督之職率軍討平張格爾叛亂,收復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擔任陝甘總督。張格爾伏誅後,因功繪像紫光閣。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辭官返鄉,進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楊遇春病逝,年七十八。追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諡號“忠武”,故後世稱其為“楊忠武侯”。著有《武備制勝編》十三卷。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一生交戰數百次,戰法多變,臨戰常頂石冒矢衝鋒陷陣,未曾受傷,被嘉慶帝稱為“福將”,與楊芳並稱“二楊”。在陝甘總督任上十年,請免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改良馬政,加強防務,合併機構以節浮費,為開發西北邊疆做出貢獻。


楊遇春年老辭官返回故里,在成都修建了府第,被稱為“宮保府”。民國時期,楊氏後人將府第捐獻出來,於1934年辦了“私立濟川中學”。1952年,該校收歸國有,並更名為“成都市第十六中學”,即現在的成都市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如今成都市石室錦城外國語學校的位置在清代便是楊遇春的府第——宮保府原來所在位置。同時,楊遇春故鄉崇州市保存有同時期修建另一宮保府。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崇州楊遇春宮保府


【民國慈善大家——尹昌齡】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尹昌齡像


60年前,成都有一個“孤老院”,坐落在東門書院西街東部小寶光寺側,該寺始建於唐代,著名的“天涯石”即在寺內。清雍正年間(約1729年)名“普濟堂”,後習稱“孤老院”。民國十四年(1925年),與育嬰堂一起由官辦改為紳辦(即民辦),併入成都最大的民間慈善團體—慈惠堂。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1917年的慈惠堂


慈惠堂的總理,先是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大清官、大善人尹昌齡(1869—1943年,字仲錫,四川郫縣人,曾任翰林院編修、西安知府),後為四川保路運動領袖。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慈惠堂街因“慈惠堂”得名


據黃稚荃所撰《國史館館刊》記載:尹昌齡為近代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賢”之—,擔任慈惠堂總理20年,他每天盡職盡責到堂辦公,卻從未領過一文錢薪水。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成都民國時期“五老七賢”


尹昌齡任職期間,慈惠堂的資產增值數十倍,田產由300餘畝增至8000餘畝,救助鰥寡孤獨老弱數千人,但直到他去世時,在城內還沒有一間私房,租住在馬王廟后街別人的宅院裡,令人唏噓不已!1943年1月他去世後,《華西日報》特別撰文悼念說:


先生年逾古稀,疏散寄居培根火柴廠(廠址在今九眼橋四川大學培根路,隸屬慈惠堂),與孤兒弱女同起居。其寄居之室無地板,有人啟問其故?答雲:“經費支絀,無以營所居。”噫!慈惠堂有良田八千餘畝,而先生無之;慈惠堂有街房數百間,而先生無之;慈惠堂之財產,為先生手創,而先生僅寄居無地板之房,以終餘年。此鉅萬資財,盡涓滴施之於孤貧老弱,自身竟不獲一地板之酬報。


尹昌齡去世後,成都民眾特別在少城公園為這位傑出的慈善事業家鑄造了一尊銅像,焚香禮拜者,絡繹不絕於途。


1950年後,這座“孤老院”裡的孤老們,被安排到成都附近郊縣的“敬老院”去享受清福,原址改建為成都市第三十四中學。


【抗英名臣——劉漢章】


劉漢章(1789-1878),男,字倬夫,四川華陽(現成都)人。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劉漢章被調往廣東佛山任同知,誥授正五品。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虎門銷煙


據《華陽縣誌》記載,劉漢章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恩科舉人,選授廣東昌化、文昌、感恩、曲江諸縣任知縣。在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劉漢章被調往廣東佛山任同知,誥授正五品。劉漢章親眼目睹英葡等國販子向中國走私,傾銷鴉片,造成國內工商停滯,市場混亂,民不聊生。在鴉片戰爭之前,多次上書請求禁菸。林則徐的到來,給劉漢章帶來鼓勵和希望。虎門銷煙後,局勢更加嚴峻,英軍不斷反擊以挽回“顏面”,軍艦調動十分頻繁。劉漢章除了認真實施禁菸外,在佛山地區的抗英方面更是嚴陣以待。在林則徐總督領導下,劉漢章在佛山鑄巨炮以禦敵,開設彈藥廠。“還鑄造了許多門火炮,力修守備,並在臨海安設木牌、鐵鏈,以增強防禦敵艦的能力。”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廣州人民同仇敵愾,一時讓英軍無從下手,只好沿海北上。一支侵略軍突然向佛山鎮發起進攻,而鎮守佛山的總兵又因事外出,身為副職的劉漢章立馬布置軍民於水陸數十里間,以果斷和勇猛再一次予以英軍打擊,使其不敢再進犯。

在佛山任職一段時間後,劉漢章後來移守韶關,也在那裡結束了自己的政治仕途。1851年1月,洪秀全率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農民起義,建“太平天國”,發起對滿清朝廷的對抗。這場起義聲勢逐漸浩大,面對威脅,清政府也下令各地開始鎮壓。愛民的劉漢章既不願看到同胞間的自相殘殺,也憐惜體恤廣大揭竿起義的農民,更痛惜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清政府的無能,劉漢章最終作出了辭官回鄉的決定。


回到四川華陽縣(今成都市)的劉漢章以教授學生為業,兢兢業業三十年,門生眾多。課餘期間,劉漢章對農事相關的著述加以研究摘抄,或尋訪鄉鄰老農,對耕種知識進行實地考究和整理。加上學生幫助,劉漢章寫下了有關農事的《生計篇》,以及涉及自己平時政論以及講學雜感的《養和堂文集》《養和堂詩集》等書籍計40餘卷。清光緒四年(1878年)劉漢章去世,安葬於現簇橋鄉南橋村。


【蜀中才女——薛濤】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薛濤像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薛濤箋


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後人將薛濤與魚玄機、李冶、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餘首,收於《錦江集》。


那些不為人熟知的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薛濤詩集》


薛濤的詩,有如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池上雙鳥》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像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薛濤因事惹怒元稹,被疏遠,做《十離》詩呈上,情意感人,遂復受寵,後世流傳甚廣。《鸚鵡離籠》:“隴西獨自一孤身,飛去飛來上錦茵。都緣出語無方便,不得籠中再喚人。”《燕離巢》:“出入朱門未忍拋,主人常愛語交交。銜泥穢汙珊瑚枕,不得梁間更壘巢。”《魚離池》:“跳躍深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銀鉤。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遊。僅就離別而言,薛濤的構思算得上新巧,著眼的都是身邊事物,不驚不奇,寫詩最難得的就在於能把身邊尋常事物寫得曲折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