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不二與六度、佈施度

十四-------不二與六度、佈施度

佛陀想告訴我們,我們要既不常也不斷,不落常見亦不落斷見,這叫“不落二邊”。既不常也不斷,這就叫“不二”,不是那兩端,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是不落兩邊的中道。

在印度,龍樹論師對佛陀的“二時教法”對《般若經》做了權威的闡述,他的這個傳承的見地就叫“中觀見”。是不落兩邊的,不二的,中道的見解。

到這裡,我們基本上把四重二諦裡面的前兩重二諦討論清楚了,前兩重二諦講,實有,緣生,緣生,性空。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就是“無我”。這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重要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剩下的就是制定可行性計劃了。所以下面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修行。

我們在前面對佛法的定義上面,就提到了,這一個解決方案,因此佛法不僅僅是說的,更是做的,它不僅僅是理論,更重要的是修持。佛陀說凡夫的特點是執“我”為實有,而走向解脫的第一步是證實凡夫境界的“存在”是“無我”的。因此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脫,必須從有“我”的凡夫走向“無我”的智者,打破心中的“我執”,一步一步的淡化我們心中對“我”的執著,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這也是一般意義上對大乘佛法的修行的定義。

具體的方法,佛陀也在經書中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了,大乘佛法的修行,最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個菠蘿蜜”。形象的說,就是六條船,六條過河的船。這六個根本的法門,就是:佈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這六個修行的法門。

這六個修行的法門是不平等的,其中“般若度”也叫“般若菠蘿蜜”是綱領,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佛經裡面說:般若是眼目,是光明。沒有了“般若度”前五度為盲。修行大乘佛法也就是在“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這六度的修行順序也是不能亂的,佈施度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次第,佛教裡面的佈施要比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佈施含義要寬泛一些。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佈施主要是指在別人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給別人施予錢財,佛教裡面管這叫“財佈施”。施予別人錢財的佈施。佛法裡面還有其他的佈施,比如說“無畏佈施”,就是佈施者不一定非要拿錢,就是當別人生活遇到極端困難,心理上有著巨大的恐懼,那麼你去安慰他,消除他內心的恐懼,這也是一種佈施。這是第二種佈施,第三種佈施叫“身命佈施”,用自己的身體,生命去佈施。佛經裡面記載,釋加牟尼在過去做菩薩時,往昔的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續”的生命歷程當中的某一生中,看到老虎媽媽帶著兒子,大雪封山,沒有吃的,要餓死了,佛陀勇敢的走向懸崖,縱身跳到老虎群裡,捨身飼虎,這也是佈施。這是“身命佈施”。在現代社會,死後捐獻器官就是“身命佈施”。第四種佈施叫“法佈施”,就是給別的人,給眾生講佛法,傳揚佛陀的教法。

在佛房當中,佛陀是極度讚揚“法佈施”的,因為前三種佈施只是解決被佈施人現世的肉身的生命問題,而“法佈施”能解決的是被佈施人的法身慧命的問題。前三種佈施只能讓被佈施者繼續在生命的輪迴種輪迴,而“法佈施”可以讓被佈施者跳出輪迴,走向解脫。所以“法佈施”與前三種佈施是有質的區別的。

大乘佛法把“佈施”放到第一位,其實很簡單,一個不願意佈施的人,不就是心中有“我執”嘛,得“我”享受,給你,不可能。一個人不願意佈施,就是因為心中的“我執”很重,而佛陀把“佈施”放到了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就是直截了當的對治我們心中的“我執”。讓我們從一個很強的有著“我執”的凡夫漸漸的走向“無我”的智者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