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詩人趙翼鮮為人知的川滇軍旅生涯

通過許多影視劇,人們對於乾隆的印象往往都停留在古代最後的盛世美夢中,偶爾也聽過乾隆好大喜功,用兵不斷,除了在西北安定新疆外,所謂十全武功靠譜的實在不多。

當時清朝中期,許多文人在經過蒐羅“四庫全書”的壓力過後,大多都轉向故紙堆的學問,再不談時事,學術上就出現所謂“考據”派,趙翼就是典型代表,一生以文學史學著稱,詩文方面與蔣士銓、袁枚號稱“乾隆三大家”。但不論怎樣,趙翼的形象在大多數人眼中很難和軍事聯繫起來。

實際上趙翼不僅是一介書生,也並非通過博覽群書愛好幾本兵法,他很早就被任命參與朝廷軍機處的事務,還兩次參與乾隆年間重要的軍事行動,一次西南川滇,一次東南臺灣。雖然時間不長,但對大多數清代著名文人思想已經趨於保守而言,還是非常罕有的經歷。


清代學者詩人趙翼鮮為人知的川滇軍旅生涯


一、趙翼入職軍機處的經歷

乾隆一生都希望延續乃祖康熙帝、乃父雍正帝的盛世風範。經過雍正大刀闊斧對八旗子弟進行整肅和重振,在乾隆的六十年裡,軍事上恢復對八旗子弟的倚重。雖然戰績不能同早期的八旗人才相比,但各軍主將按照大將軍之制,一直是傅恆、阿桂、福康安等最寵信的親貴擔任,不像康熙、雍正時代,好歹出過張勇、趙良棟、王進寶、施琅、嶽鍾琪等漢人將帥。稍微值得一提的楊遇春也是乾隆末年才出現,客觀上也不能與嶽鍾琪等人相比。

除了將帥之外,乾隆還有一支很重視的力量就是參謀人員。大多是身邊御前行走的文臣,這就是雍正時最重要的新設機構軍機處的軍機章京。而趙翼,從青年起就作為軍機辦事人員參與過重要的軍事活動,並整理機要文字,負責編撰成書。

趙翼是清代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人(陽湖位於武進縣城東,以湖為名,明代屬於武進縣,清雍正時從武進縣分出,縣治仍在武進城中)。字雲崧,號甌北,以古人推崇祖先的風俗來說,相傳趙翼的祖上是南宋遷居江南的宗室家族,不過這些加油添醋的說法基本不可考證。趙翼的祖輩都非常普通,父親趙惟寬僅是一個地方私塾的教書先生。但趙翼天賦過人,少年時就混跡京師,二十出頭就被翰林院負責人劉統勳賞識,負責編撰國史。

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朝平定伊犁準噶爾殘餘的最後階段,趙翼在傅恆的軍中處理文書,耳聞目睹眾大臣商討籌劃。幾年後入京參加殿試,本來趙翼發揮很好,且與主考官汪由敦關係密切,原本擬定為狀元。可皇帝為均衡西北人才,改成陝西韓城的王傑為第一,給趙翼一個探花,成為清代科舉史上公認的遺憾。當然,王傑確實有才華,也是整個清代陝西最傑出的名臣之一。長的非常英俊,書法也好,為人正直,實際他才是大貪官和珅的死對頭,王傑和朱珪是嘉慶帝最尊敬的老師,嘉慶前期一直是首輔大臣。


清代學者詩人趙翼鮮為人知的川滇軍旅生涯


論地位和際遇,王傑獲得狀元比屈居探花的趙翼青雲直上太多了。不過,乾隆對趙翼也很欣賞,授翰林院編修,讓他進方略館參與編輯朝廷名義的一系列重要書籍。每一次重大戰事結束後,都要專門蒐集戰事中有關上諭檔案、前線統帥奏摺、地方官員報告等,這些“方略”就是戰略與戰術史的資料彙編,可以整理總結為以後的軍事行動提供重要參考。乾隆一朝時間長,先後編纂《平定準噶爾方略》《臺灣紀略》《安南紀略》《廓爾喀紀略》《平定兩金川方略》等重要著作,其中趙翼一生經歷不少乾隆時期的戰事。

趙翼原本在傅恆的西北大營工作過,熟悉戰事經過。通過方略編纂,加上他對兵法書籍的熟悉,對自身軍事素養提升非常明顯。趙翼後來曾回憶:“當西陲用兵,有軍報至,雖夜半亦必親覽,趣召軍機大臣,指示機宜,動千百言。餘時撰擬,自起草至作楷進呈,或需一二時,上猶披衣待也。”趙翼以善籌軍事見長,就是受乾隆帝及傅恆等宰輔重臣耳濡目染的結果。

因為編書工作出色,趙翼還受命負責整理相關資料,另外編了《皇朝武功紀盛》。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然這類書要被視為歌功頌德,史料價值並不大高,但作為趙翼生平研究和參與軍事活動來說,通過接觸一系列朝廷軍機方面的第一手重要文獻材料,這是一般人可遇不可求的機緣。他充分記錄整理,為趙翼提升軍事修養和戰略參贊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對於知識和學識的積累,則是今天人無法想象的。

這一類工作當時的價值與後人的感受也是不可同日而語,即使稍晚的道光年間,具有強國思想的魏源在鴉片戰爭後重新撰寫推崇清朝軍事成就的《聖武記》,從書名到內容也都是繼承乾隆時代學者趙翼的思路。

二、前往川滇協助西南對緬甸和金川戰事

趙翼在方略館幹了五年,前往廣西邊地任職籌措糧草供給雲南方面反擊緬甸的戰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五月,雲南方面開始反擊緬甸木梳王朝,戰事緊急。起初將軍明瑞一度敗績,他是乾隆皇后富察家族子弟。乾隆讓傅恆再次臨危受命,阿桂、阿里袞為將軍,舒赫德為先鋒,皇帝在太和殿設宴,把自己的鎧甲賜給傅恆。

趙翼著名的二十二史札記

三十二年十二月,傅恆以蠻結大戰將侵入的木梳軍打敗,清軍推進到緬甸境內。由於戰線長,廣西民間用大筐收集糧草十分嚴厲,百姓怨聲載道。趙翼到廣西通過視察民情,建議改成小筐,得到朝廷和傅恆支持。緬甸木梳軍敗退後,沿途驅趕當地民眾,燒燬許多傣族、撣族百姓房屋,清軍的前進完全依賴後方供給糧食,行動十分困難。


清代學者詩人趙翼鮮為人知的川滇軍旅生涯


在傅恆軍中充任文書的是孫士毅,和趙翼、王傑都屬於乾隆二十六年同榜進士。趙翼先有從軍經歷,又在朝廷方略館供職,孫士毅特別請旨讓督糧的趙翼乾脆入軍中相助,於是趙翼從廣西出發,經永昌(今保山)到騰越與傅恆匯合,參加籌劃與緬甸木梳軍的戰事。

趙翼心潮澎湃,在途中寫詩稱讚雲南的景觀:“蒼松參天山拔地,孤雲一握崇祠倚。中有老姥趺坐深,黃犬鑄銅案旁侍”。之後追溯其歷史典故:“相傳武侯昔南征,夜迷失道絕深偵。忽聞此姥一呼犬,尋聲得路始度兵”,又想象諸葛亮的傑出才能:“獨思公為真天人,綸巾羽扇神將略。削木能為牛馬運,壘石便作蛇鳥屯”。然後說:“南中孟獲稱雄耳,謀非仲達勇豈惇。渡瀘來宜垂手得,無須搏兔全力振”。並稱贊諸葛亮意在“攻心”的出神入化的軍事作戰藝術為:“擒之縱之弄股掌,何異兒戲軍棘門”。

趙翼以三國故事諸葛亮平定南蠻王孟獲做比喻,清醒告誡自己:“我來懷古鞭稍控,恰值蠻兵事蠢動。從軍敢嘆身獨勞?料敵端資策能中。《陰符》不望驪母傳,方物終期旅獒貢。”意思面對“平息邊患”的艱鉅任務,自己不敢抱怨身心勞苦,也不敢期盼所謂“天助神幫”。只能以實際出發,分析掌握敵情,積極出謀劃策,盡職盡責地協助前線將帥掃平敵寇。希望自己不辱使命,為朝廷贏得四方的“臣服”和“進貢”。

趙翼到軍中,與“同年”孫士毅搭檔,再次協助主帥傅恆,與阿桂、阿里袞、總兵吳士勝等將領,根據滇緬地理特點,設計用戰船突擊,直驅都城阿瓦的戰略。雖然首戰獲勝,但進入緬甸以後卻漸漸形成僵持局面,互有勝敗。

不過清軍畢竟實力佔優,總的來說不斷推進,先取猛養(今緬甸東部撣邦孟洋鎮),再進發南董幹,再進暮臘(緬甸北部,應是今帕敢一帶,就是後稱木那、木訥,盛產緬甸翡翠玉石的礦區),到新街(今緬甸北部克欽邦同名城鎮)。

清軍進入緬甸有三萬多人,經過一番拉鋸,最後折損過半。除戰事傷亡外,歷來稱南方瘴癘嚴重,染病而亡的也不少,如阿里袞、葉相德等將領都染疾身亡,連傅恆在這一役都病重,由阿桂上報皇帝請旨暫時後撤。趙翼到緬甸期間寫下不少詩文,如《奉命赴滇從軍徵緬甸》《從軍行》等,最後匯成《永昌府文徵》共45首作品。這些詩篇不僅對趙翼是開拓,就整個中華文學史上,能夠寫西南境外風土人情的,趙翼也是排得上號的人物,是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學作品。

趙翼在詩歌中表達戰爭的禍害,對生命、生態地摧殘,非常鮮明地發揮他一貫秉持的藝術傾向。因為趙翼屬於著名的性靈派詩人,與袁枚、蔣士銓等好友是同道中人,具有仁愛萬物的理念。尤其他一生多次前往邊疆地區工作,感受中華之博大,不同的山川風貌與民風民俗滋養他推崇的性靈學說,以詩歌抒發自然和諧的重要。

清軍南征損耗嚴重,趙翼出於憐恤將士生命,在軍中多次建言招撫。後來在《簷曝雜記》卷三《緬甸之役》專門從私人角度回顧了這一經歷,把自然風光和生平感受相結合,自比有徐霞客出遊的感受。關於宏觀角度的戰事評述,他另有《緬事述略》作為史料流傳。

作為一名文書官員,趙翼其實決定不了軍機大事,但從留存的親歷文字中,能夠感受到趙翼對生命和平的珍視。同時,以歷史學者、詩人文人的雙重角度把從雲南到緬甸的風土民情進行詳細記錄,對百年之後抗戰時期滇緬交通,對遠征軍在緬甸活動空間的開拓,趙翼記錄的地名、資源、風俗、路線等蒐集的資料都依然發揮過相當程度的貢獻。

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軍班師,主帥傅恆返北京,僅兩個月就身故,還不滿五十歲。次年,趙翼因從徵緬甸功績,前往出任貴西兵備道,同樣因為四川大小金川戰事爆發,需要他繼續發揮後勤供應作用。

皇帝以阿桂功勳卓著,派去接替前線的將帥。這是大小金川的第二次戰事,趙翼在貴西兵備道任上,除掉短缺工資運費等多種弊端,為負責支援四川軍事做了物資、軍械方面的諸多努力。此外,趙翼仍以詩文記錄川黔山區的風土人情,例如《苗樓》《倮羅》,對苗族、彝族的生活風貌予以記錄。

尤其《擢受貴西兵備道紀恩述懷六首》,趙翼對西南各民族的生活,官府對他們的嚴苛都直抒胸懷:“徵徭已罷人思靜,苗倮雖愚令忍苛”,大小金川當地是川西藏羌百姓聚居區,而清軍從川黔匯聚兵力民力,也是讓其他部族出人出資出力,而這些百姓本來就過得很原始簡樸,怎能一再忍受?

大小金川長期是乾隆心頭痼疾,覺得阿桂一個人還不夠,又令十分寵信的傅恆之子福康安到四川出任主帥,任鑲黃旗副都統,當時才二十六七歲,讓阿桂改作副手。實際主大局的還是更為資深的阿桂,但阿桂知曉皇帝對福康安的寵信和歷練,同時讓大將海蘭察等配合福康安攻取西路。

乾隆三十八年,攻下羅博瓦山,並北攻得斯東寨。四十年(1775)克榮噶爾博山,進至第七峰,賞嘉勇巴圖魯號。這一戰事到四十一年才結束,在大小金川設立懋功廳。此後,福康安一路升遷,從雲貴總督到四川總督兼成都將軍。因西南邊疆多年不穩,而他是乾隆至親,深得寵信,長期坐鎮成都,卻一手負責西南數省的軍政事務。

早在年羹堯以四川總督兼撫遠大將軍兩個頭銜時,就已經總領軍事和政務,統轄西南地區的將軍府已經在成都出現,這就是後來成都一直流傳至今的將軍衙門。清朝單獨的駐防將軍職務已經不低,略次於總督,但只負責軍事。而一旦將軍兼總督,就是地位最高的一方大員,所以年羹堯和福康安,都是當時極為倚重的朝廷柱石。

由於趙翼的內心對這一戰事態度並不算積極,站在同情川黔各族百姓的角度,他僅在貴西一年就解職返鄉。趙翼也並沒有實際前往支援金川前線,貴西兵備道雖然是貴州省的道員,但貴西地區與四川的淵源非常緊密。從明朝到清朝前期,原本播州遵義府一直是四川的州府。不僅如此,水西土司轄區雖然為貴州所管,但在軍事上,四川重慶府、播州遵義府都有責任對貴西土司地區有維繫安定的義務,尤其明末以來的貴西地區其實傾向於南明永曆,有不少貴州、湖廣土司帶兵追隨永曆前往雲南和緬甸)。

到雍正時期進行著名的改土歸流,由雲貴總督鄂爾泰建議對貴西地區進行調整,雍正支持,於是遵義府所轄大部分州縣劃入貴州。也不是完全把過去的遵義府都併入貴州,實際當時古藺等原本屬於遵義府的地方還是留在四川。

正因明清以來四川與貴州的密切淵源,貴西兵備道屬於軍事上輔佐官員,所以和四川軍務上合作更加密切,趙翼相當於直接給福康安、阿桂等前線將帥服務。雖然不清楚和福康安有無直接交往,但趙翼和傅恆也有頗深的上下級淵源,還是十分盡職盡責。

趙翼從貴西職務退下,就返回家鄉長期從事學術生涯。他的文人朋友,多數是後半生在家著述才結交的。前半生他輾轉各地,從徵軍旅,雖然創作詩文不斷,但結交詩文朋友卻不多。

很多書籍文章認為,趙翼還有另一重要的軍事活動是晚年隨總督李侍堯從徵臺灣天地會的林爽文。李侍堯也算趙翼的老上級,一生多次出任兩廣總督。之前趙翼在廣西和廣州短暫為官就屬於李侍堯的屬下。征討緬甸期間,李侍堯負責後方支援,還曾經直接派出使者做暹羅方面的工作。

林爽文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起事,剛好李侍堯入京覲見,乾隆帝改任他為閩浙總督。事實上李侍堯還是為平林爽文做後勤保障,加強海防戒備。一是協調閩浙二省,二是他多年在兩廣,包括協調當地。實際領兵出征的還是福康安。由於趙翼有多次從徵邊疆的經驗,不僅過去是李侍堯的屬下,同時在金川事務上也給福康安有過配合,就從家鄉請趙翼出山充當顧問角色,實際李侍堯和趙翼都沒有直接參與平定林爽文的行動。

趙翼前半生勉強是職場人物,他的學者生涯基本是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從貴西兵備道解職才開始,返鄉以後就大量購置圖書典籍,把前面蒐集的資料整理開始撰寫一部部學術名作《二十二史札記》《甌北詩話》《陔餘叢考》等。一些資料他卻在前半生已經開始蒐集,如軍事上的《皇朝武功紀盛》。對四川、雲南、貴州的一些資料,他有不少所記錄,後來寫進《簷曝雜記》《陔餘叢考》,包括方言演變、奇特物產等都有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