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作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對於中國古代王朝來說,從漢朝打通西域商道,開啟絲綢貿易以來,絲綢之路的興盛與否,幾乎可以看做是一個王朝強大或者衰弱的鏡子。

另一方面,從文化的角度看,作為古代最重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不管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既然是對世界各民族都影響重大,那麼單單中國國內對絲綢之路的重視顯然是不能佐證這一點的,而作為絲綢之路的別名,“香料之路”在古代西方的存在,則可以看做是西方各民族文化,出於自身的角度和立場,對於絲綢之路的另一種認知

一、“香料之路”是古代希臘基於自己的文化經濟,對絲綢之路的別稱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詞語含義的變化頗為有趣,那就是“天朝上國”。一直到宋末明初,因為中國文化和科技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先,這個詞所代表的含義,更多的是正向的,包含著中華民族自豪感的意義。

但是明清以來,由於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促使中國文化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壯闊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的進步,從而在世界上處於落後的地位。從此,“天朝上國”逐漸變成一個充滿著負面含義的詞語。

但如果站在文明發展的角度,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因為古代科技的欠發達,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必然是以自己為原點,向周圍畫圓的過程。

而“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就是東西方文明分別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對於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這條重要上路的不同說法,其在內容和含義上,是高度重合的。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說:

“從黑裡歐波里斯再向裡面走,埃及就成了一條狹窄的土地。因為它的一面是阿拉伯山脈,這山……從東到西最寬的地方,我聽說是要走兩個月,而它們的最東部的邊界是出產乳香的。”

所謂乳香,就是香料的一種。古希臘作為當時世界西方最重要的文化與經濟中心,與遠在東亞的中國遙遙相望,可以看做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兩座豐碑。而希臘史學家對於香料的記載,正是基於香料貿易的基礎之上來的。

這個時期希臘所謂的“香料之路”,其實代指的就是從紅海沿岸經過阿拉伯世界,到東方的波斯王國直至中國的商業道路。只是因為距離的太過遙遠,古代不管是科技還交通都無法大範圍連接西方文明中心羅馬和東方文明中心中國,所以才衍生出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兩個不同的說法。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商業活動,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單向的商業活動往往也不能夠長久。這一點在“絲綢之路”或者說“香料之路”的貿易上,就可以看出來。

如果說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基於自身的文化認知和經濟利益,對於這條商業之路的美好祝願的話,那麼所謂香料之路,則是當時的西方以自己在東西方商業貿易之中的重要商品輸出,而命名這條絲綢之路的方式,體現的是西方在這條商業道路上的利益所在。

二、“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可以看做互為對方的延伸,特徵高度重合

根據當時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香料之路似乎是隻到了波斯,而波斯雖然與中國比較相近,但那是基於今天的交通和通信方式,在中國古代,直到唐宋之際,波斯也可以看做是非常遙遠的異國他鄉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似乎香料之路並沒有達到中國,並最終實現與絲綢之路的重合

其實不然,首先從陸路交通的方式來看,在古代世界,任何一條世界性的商業之路,都很少由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完成,尤其是在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這樣一條几乎橫跨整個亞歐大陸的超級商業路線,其商業貿易行為的發生,必然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分工的過程。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換句話說,絲綢之路雖然叫絲綢之路,是由中國的特產絲綢命名的,但並不代表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人就是中國人。實際上正好相反,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繁榮昌盛,是在波斯人,慄特人,大食人等等在內的世界各民族商人共同完成的,他們以接力的形式,溝通東西,都應該被看成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而自古以來,中國史書之中對於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各種香料的記載,則可以反向證明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互為延續,合二為一。

《後漢書》中記載,班固曾經寫信給弟弟班超說:

“竇侍中令載雜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

而這所謂的蘇合香正是通過香料之路進入中亞,並最終流入中國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在香料從紅海進入中國的貿易活動之中,絲綢之路其實是接續了香料之路。同樣反過來也是一樣,即在絲綢從中國進入紅海沿岸的過程之中,香料之路是接續了絲綢之路的後半段,最終到達希臘。

而從海上交通的方面裡來看,因為從中國到西方的海路的固定,海上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重合的。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宋史·諸番志》之中記載:

“乳香一名薰陸香,出大食之麻羅拔、施曷、奴發三國深山窮谷中……以象輦之至於大食,大食以舟載易他貨於三佛齊,故香常聚於三佛齊。”

大食和三佛齊,都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從此可以看出海上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的重合。

三、“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業貿易合作雙贏的歷史見證

不管是香料之路,還是絲綢之路,歸根到底是東西方一種商業貿易行為。既然是商業行為,就必須講究公平和利益,否則不可能長久。

換句話說,不管是絲綢貿易還是香料貿易,首先得讓雙方都覺得有利可圖,否則幾千上萬裡的路上,冒著諸多危險,誰願意從事這種長途的貿易行為,尤其是在古代。

這個時候對於貿易道路命名的行為,往往就代表著各自商人們的利益所在。之所以叫絲綢之路,是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在這場世界性的貿易活動之中,往往是通過絲綢來獲取利潤的。

與之相對應,之所以古希臘會叫香料之路,是因為當時的紅海沿岸的西方商人,是通過香料來獲取利潤的。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另一方面,商業行為自然有買才有賣,如果只是單方面的商品輸出,尤其是像絲綢這樣的貴重物品,那麼頂多只能當成一種奢侈品,少量的存在於社會上層,畢竟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古代國家的整體購買力是有限的。

而如果體量不夠,就無法形成巨大的利益,從而推動商人們不遠萬里的來進行商業貿易活動。

絲綢和香料的對沖,則實現了東西方商品的互換,儘管這其中還會有一些貿易差額,但畢竟不是單方面的傾銷,對於古代商業貿易的公正與公平性,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同時這種雙向的買賣,自然有助於鼓勵雙方商人的積極性,促使商業交流更加繁榮。

同時,從民生的角度看,絲綢的用途不用多說,是關乎到吃穿住行這四樣基本要求之中的穿的。而香料進入中國,除了成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之外,在其他民生領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海藥本草》之中記載,乳香作為一種中藥:

“是波斯松樹脂也,紫赤如櫻桃者為上。仙方多用辟穀,兼療耳聾,中風口噤不語,善治婦人血氣。能發粉酒。紅透明者為上。”

香料之路:古希臘版“絲綢之路”,古代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中藥材“乳香”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絲綢貿易和香料貿易帶來的經濟效益之後,是更多的商品豐富了東西方人民的生活,改善了當時的生存環境,而這正是商業活動所帶來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所獨有的特徵。

結語

香料之路,實際上是西方基於自身的文化和商業利益,對絲綢之路的別稱,本質上與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是高度重合或者說連接的。在古代東西方貿易活動之中,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互為對方的延伸,一起構成了東西方商業文化等交流的重要橋樑。

而通過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這兩個不同的稱呼,可以看出來古代東西方貿易活動,是一種對雙方都有益商業行為,不僅為東西方都帶來了經濟利益,還在民生,醫療等領域,加速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參考文獻:

《歷史》

《宋史》

《海藥本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