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忘的,山河猶記得


《中國遠征軍》|歷史遺忘的,山河猶記得


有一段歷史,被我們遺忘。

2011年中國大陸大型製作《中國遠征軍》,再現了一段沉重的歷史。中國軍人為捍衛南疆國土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史詩,慷慨赴國難,熱血譜壯歌。

在祖國的滇緬邊陲,遠山含黛,松柏蒼翠,騰衝粉牆黑瓦,洶湧澎湃的瀾滄江,斑駁累累的功果橋,幾乎尋不到遺蹟的滇緬公路,卻是當年中日雙方搶時機,拼兵力,誓死都要搶佔的重要戰爭交通要道。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攻佔我國,1938年1月,戰爭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中、美、英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為了加強中國的抗戰,美國積極地促進國共合作。1941年《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簽訂,中國遠征軍揮戈入緬,進抵雲南中緬邊境。

一場大戰引爆,日軍的殘暴,三國聯盟中,美國的狡詐善變,英國的治軍無方,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殺機四伏的滇緬戰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山河悲壯,鐵血悲歌。

既赴戰場,生死何妨?英雄莫問出處,功成何懼白骨。

中國遠征將士抱著必死的決心,慷慨赴難,直搗黃龍,“不破樓蘭終不還”。


《中國遠征軍》|歷史遺忘的,山河猶記得


1. 英雄將領“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中國遠征軍》全景式展現了滇緬戰場的殘酷廝殺,場面浩大,氣勢開闊,戰場的千軍萬馬,既有英雄的慷慨赴義,也有小人物在大戰爭環境下煉就的忠肝義膽,該劇以“全景縮寫—近景放大”的寫法,從遠到近,從面到點的切換,描寫從戴安瀾、韓紹功等將領出生入死,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概,也從小人物在戰爭洗禮中的成長,從懦弱到英勇,從自私到偉大的轉變,鑄就了鐵血的軍魂,壯烈的悲歌。

戰爭中,偉大人物的榜樣,戰爭烤炙下的人性,正義感召下,鐵血召喚,催生了無名的英雄,弱小的心靈也成長為堅強勇敢的大樹。

中國遠征軍十萬大軍,該劇中擷取出身不同、個性不同、追求不同的人物,集中展示了國民黨軍隊下層軍官和士兵的縮影,復原了那些屍骨無存的無名老兵的精神風貌。

1942年同古保衛戰,一代名將戴安瀾率領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這位儒雅英俊的將領,他的領導魅力帶動了無數人願意跟他慷慨赴死。

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

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在敵人猛烈進攻下,傷亡慘重,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鬥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裡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

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狠狠重創敵人,打出我國國威。

戴安瀾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劇中主人公韓紹功,多次打敗過日本最強悍的王牌部隊。第一次與日軍18師團相遇作戰,韓紹功率機槍連堅守陣地,面對敵軍幾十倍兵力和炮火,他英勇無懼,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韓紹功率領全連剩餘官兵與日軍展開了最慘烈的肉搏戰,追擊敵軍時,他腿部負傷,血流如注,他叫一位排長解開綁帶,綁住自己傷口,然後挺身站起來大呼:“湖南騾子決不投降!弟兄們,殺呀!”隨著他的喊聲,全連官兵奮力拼殺,再一次打敗敵人。

日軍佔領上海後,日師團司令默默地站在中國戰士們誓死保衛過的陣地上,雙手合十,為戰死者祈禱,並下令立石碑一塊,上書:“遇華軍最激烈的抵抗於此 ”。他的威名令人聞風喪膽,每次交戰都打敗118師。

劇中用美女羅星對英雄的愛慕,從側面展示了英雄的偉岸和高尚形象。羅星是戰爭中令人眼前一亮的美女,她深受韓紹功的吸引,被他深深打動。為韓紹功寫了多封情書。後來情書還被韓的屬下戰士們珍藏,傳誦,美女對英雄的愛慕催生了美好的人性情懷,韓紹功忙於軍務,一心殺敵,心無旁騖。而戰士們讀著美女的情書,卻更加深了對英雄的愛戴,強烈了報國的熱忱。


《中國遠征軍》|歷史遺忘的,山河猶記得


2. “將軍百戰死,壯士無人歸”小人物在戰爭洗禮中脫胎換骨

大秦、李克己、姚二林、木匠……他們以飽滿生動的不同形象吸引觀眾的視線,副連長秦大嶺一口東北腔,他善良詼諧,卻又幾分粗魯仗義,忠心耿耿追隨團長韓紹功,南征北戰,生死與共,喜歡搞樂子,卻又有著擔當的基層軍官;營長李克己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常掛嘴邊的口頭禪是陝西土話“慫樣子”,於邦戰役中,他所在的營被日軍包圍,背靠一棵大榕樹堅守34天,終於等來援軍,裡應外合消滅了敵人(史料實際比劇情更吸引,據說堅守戰中一群猴子聲東擊西,無意幫了部隊的忙,李營長還給猴子們獎勵罐頭,為殘酷的戰爭增添了幽默的一筆。後人將榕樹所在地稱為“李家寨”);憨厚膽小善良的農家娃姚二林,想當逃兵差點被槍斃,後來他改名姚四木再回戰場,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愈戰愈勇,終於成長為一位真正的戰士,後來他英勇獻身,卻再也無法實現開藥鋪和娶媳婦的願望。

綽號“木匠”的阻擊手李木生,是大秦嘴裡的“老兵油子”,犧牲時,鮮血染透了他懷裡揣著的一塊的花布,那是他留給媳婦的……

這些鮮活的生命,他們熟悉的音容笑貌宛正,卻都一一離去了。留下他們的忠魂,熱血映紅了國旗,鑄就了山河如鐵。

真的勇士,在戰鬥中強大,戰勝自我,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國捐軀無所懼。


《中國遠征軍》|歷史遺忘的,山河猶記得


3.戰爭最大的痛,莫過於以無辜的死,撕開戰爭可怕的面紗

英雄寧願熱血灑戰場,不願客死他鄉。整部遠征軍戰爭史中最悲情慘烈的部分,莫過於兵敗野人山。

第一次遠征失敗後,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率部從胡康河谷撤退回國,野人山,就是令人喪膽的死亡之鄉。3萬多遠征軍將士不得不踏上歸途,走進這片吃人的森林。但是這些青春鮮活的生命,終走不出這片魔鬼之地。

戰爭最大的痛,莫過於枉死。多少生命埋葬在那片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成為孤魂。本劇用很大的篇幅,展現這場驚心動魄的人間悲劇,那種的慘烈,是深入骨髓的毛骨悚然。

胡康河谷,位於緬北,山高林密,雨季氾濫,人跡罕至,緬語稱為“魔鬼居住的地方”。劇中以點及面,以女戰士楊文的視覺展開,她帶領四名女衛生員,落伍了,她們試圖追趕大部隊,開展了一段生死歷程。

鏡頭緩慢推進,她們漸漸深入野人山腹地。漫山荒野,處處是死亡和絕望,萬千將士的累累白骨堆砌,路向前方延伸,沒有盡頭,樹下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槍支,又說明多少戰士倒下,屍骸成山。

飢餓、暴雨、螞蟥、瘧疾、傷病,讓無數戰士生命被吞噬。傳芝迷路葬身叢林,身染黑熱病的天心,為了不拖累戰友,跳崖自殺。重傷的廖班長開槍自盡,活潑開朗的李蘭瘴氣中毒,死前她竭力想抓住楊文的手,卻終於無力地鬆開了。

吃人的森林,卻依然有著蓬勃的生機。清晨,太陽透過茂密的叢林縫隙射進來,似乎看到了生和希望。但是鏡頭下,四名可愛的女兵如朝露般的身影,卻在光影下消逝,她們再也不能回來。

這些可愛的女兵,她們與無數年輕人一樣,有著單純美好的夢想:“如有來世,我願化作一滴雨,只看這世界一眼,因為短暫,更想留戀。”人走了,那顆鮮活的心,卻依然跳動著希望和活力。

電視劇從人性心靈的角度,以人的視覺,為這曲山河變色、草木同悲增添了悲悽的色彩,她們曾經的溫柔,生命的溫度,彷彿依然在眼前。這情景,更加催人淚下,讓人痛徹心扉。

撤退野人山之前,一千多名重傷病員,他們已無力歸故土。前路崎嶇、後敵追殺,為了大部隊的撤退,他們選擇了集體自焚。軍長杜聿明當時淚流滿面,跪地磕頭。——這是歷史上真實的一幕,也是遠征軍最為淒涼悲壯的一筆。

在戰爭中,生命如螻蟻。但是那曾經跳動的熱度,那報國的熱忱,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山河猶在,忠魂千古。

劇中有一幕,士兵們為犧牲的戰友集體放燈的場景,一盞盞燭火搖曳的小星星燈,靜靜地浮在河上,漂向遠方,告慰亡靈……

關於戰爭

這部劇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太平洋戰場上中、緬、印戰區為背景,以韓家三代人的命運為主線,將國際戰場、中國大後方、敵佔區和國共兩黨的抗戰壯舉聯為一體,再現了全民抗戰,國共兩黨團結抵禦外侮的壯麗圖景。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遠征軍參謀團團長林蔚在所寫的報告《緬甸作戰經過及失敗原因》中,痛陳了英方對緬甸作戰中給我軍造成的不利影響。

林蔚指出,我遠征軍失利有三大主因,分別是:主力的第5軍和第6軍入緬動作過慢,以致錯失戰機;英方毫無全局謀劃,無作戰方案,而又要求我軍逐次用兵,不能集中力量;英方對我軍的胡亂指揮。報告中指出,這三大敗因,都跟英國人脫不開關係。  

三國聯盟,各為利益,國軍只能用生命為英軍的狡猾無能和美軍的貪婪買單。

當時駐緬甸英軍和印軍無法阻止日本前進的步伐,要求中國出兵,但是中國軍隊進入之後屢屢遭到英軍和印軍的陷害。部隊的三分之二死於疾病,最高長官杜長官都差點死於瘧疾。英軍是國際公認的逃跑軍隊,戰鬥力很差。他們貪生怕死,將領無能,臨場撤退,嚴重拖了戰爭的後腿。

在艱難的情況下,中國軍隊英勇的將領帶領戰士們殺出一條血路,締造了戰爭奇蹟,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反攻緬北等巨大勝利,譜寫了一場保衛中國的戰爭壯歌。

中國遠征軍用熱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有人說:抗日不是某個國家領導人個人的抗日,遠征軍也不是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自己的遠征,那數十萬微不足道的抗戰個體的記憶,不會也不該永遠那麼微不足道。

遠征軍滇緬抗戰的那段歷史、那片戰場、那支軍隊,連同所承載的慘烈、悲壯、榮耀,一併被塵封六十餘載,成為滄桑歲月裡的一塊無字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在我們遼闊、頑強、離亂凋零的國土上突現出空前的歡騰。整個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狂喜,終於戰勝強敵的歡樂,和告慰忠靈的哀榮。那一刻,無論在重慶還是延安,所有軍人的眼中都啜著同樣的淚水,誓言流血不流淚的漢子們相擁著喜極而泣。所有軍人前額上都綴著同樣的帽徽,那顆青天映襯下稜角分明的白色太陽,是中國軍人的標誌與勝利者的光榮。”

孫立人將軍不無動情地說:“勝利來之不易!在你從夢中醒來,總會感覺到‘偉大’二字!”

無論是昔日白骨埋荒冢的10萬忠魂,還是而今已風燭殘年的零落老兵,都應該得到我們最深的緬懷、尊重與致敬!

“我生國死,國生我死。”中國軍魂,澆鑄山河。

《中國遠征軍》|歷史遺忘的,山河猶記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