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那個,別人口中的“老好人”

在這個越來越歌頌“情商”的年代裡,很多人眼裡,高情商就等於不得罪人,這也就會出現很多人,為了“不得罪人”而默默忍受和壓抑自己情緒。殊不知這樣的交際方式並不是所謂的“高情商”,而是一種低質量的人設,也就是所謂的“老好人”,或者叫“爛好人”。

記得作家畢淑敏寫到過“長久的壓抑會帶來更大的反彈,積聚的痛苦如暴風驟雨襲來,霹靂能將我們擊為灰燼。”

所以說,一味的忍讓,很可能讓一段關係墜入深淵。

不要再做那個,別人口中的“老好人”

1. 委屈未必求全

前兩天,表姐燕子打電話來,接起電話聽到她歡快的聲音,有一瞬間我以為自己是不是看錯了來電顯示。

這兩年,自從表姐的婆婆從老家過來幫他們帶孩子開始,她給我打的無數次電話都是在控訴婆婆的種種不是,以及哭訴自己所受的委屈,以至於後來,看到她的電話,我條件反射般的認為,她又要開始向我吐槽新一輪的“婆媳大戰”了。

“喂,今天週末,你應該沒什麼事吧?陪我逛街吧,好久沒一起逛街、吃飯了”,聽筒裡傳來她歡快的聲音。我和表姐都是獨生女,又在同一座城市求學和工作,自然走的比較近,兩人經常一起逛街,自從……

我們在約定的商場咖啡廳見面,寒暄幾句之後,表姐滿面春風的向我說起她們婆媳二人的“和解之戰”。

原來,前陣子,因為婆婆總是偷著給孩子吃一些平時在家禁止吃的“垃圾食品”,被表姐發現後,婆婆不斷反駁:“又不是天天吃,再說了,那麼多孩子都吃,怎麼就不能吃了?怎麼就不健康了?我一手帶大了4個孩子,都健健康康、活蹦亂跳的,怎麼到你這裡,吃點東西就大驚小怪的?”這些話,刺激了本來就積怨已久的表姐,表姐史無前例的和婆婆吵了起來。

“我把自己這兩年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忍氣吞聲,一股腦的發洩出來”表姐說道,“你知道嗎?當說出那些積壓已久的心裡話,雖然哭的一片狼藉,但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

表姐出生在一個傳統家庭,因為是女孩子的緣故,從小被教育要懂事、要寬容,在社交關係中,要懂得忍讓,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些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她,讓她在與人相處中,即使受了委屈,也習慣性的埋在心裡,獨自忍受。以至於在後來的婆媳相處中,雖然受了很多氣,表姐也只是躲在一邊給我打電話哭訴,從沒想過與婆婆正面交鋒。

這次衝突之後,表姐本以為,婆婆一定會負氣離開,或者像往常一樣和老公“打小報告”。可萬萬沒想到,經過一場歇斯底里的控訴,反而讓婆婆明白了她的苦衷,也理解了她的不易。當晚,甚至還以她沒吃晚飯為由,讓老公端了一碗親手做的糖醋小排給她吃。表姐最喜歡吃糖醋小排,但天性使然,她從來沒有表達過,沒想到婆婆居然注意到了這個細節,表姐萬分感動。

就這樣,本來一場驚心動魄的“婆媳大戰”,反而演變成了一出溫情的家庭和解劇。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委屈未必求全,說出來反而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立場,理解你的難處,更容易坦誠相待,和諧相處。

想想看,一段關係裡,有一方受了委屈,就算整個事情得到了看起來不錯的結局,又怎麼能說這就是happy ening呢?

2. “合群”不等於“從眾”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有結群的本能。社會就像一片片群島,而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我們相互關聯,亦相互分離,各有邊界。

前兩年,流行這麼一句話:“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簡單粗暴的表達了無原則的“合群”真的沒有必要。

一件很喜歡的衣服,不敢穿,因為身邊很多人說不符合潮流,你怕穿了顯得不合群;有獨特的愛好,不敢表現,怕被人議論說不合群;那些明明不喜歡,也要強迫自己去參加的聚會,怕不去會被說不合群……

為了討好而刻意合群,犧牲了多少時間,參加過多少沒有意義的集體活動?放棄過多少特立獨行的想法?

奇葩說第五季,有一期辯題是:不合群,要不要改。顏如晶說過一句話: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內心孤獨。

一味的討好與迎合,換來的不過是短暫的交集和表面上的“合群”,夜深人靜的時候,內心長久的孤獨只有自己知道。

放棄那些無意義的社交和那些沒有共同理想的圈子吧,就像《烏合之眾》裡說的:“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如果落入一個不同頻的群體中,讓自己失去辨別是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其“合群”,還不如踽踽獨行。

取悅他人,不如豐富自己,不盲目的從眾,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只有當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自然會吸引那些與你志趣相投的人,你們會成為真正健康的群體,而你也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群”。


不要再做那個,別人口中的“老好人”

3. 要善良,也要鋒芒

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一點鋒芒,不然就等於零。

朋友的公司,節假日有值班制度,由於是週末或者假期,相互調換值班時間便成了公司里約定俗成的事。朋友生性善良,平時也沒什麼社交,每次有人找他換時間,他都會無條件的答應,發展到後來,逐漸從“換值班”變成了“替值班”。我曾勸他不要那麼傻,他總說:“大家平時關係不錯,反正我一個單身狗也沒什麼事,別人家裡有事,我就幫個忙嘛 ”

直到後來,有一天,朋友在開水間無意中聽到同事間的談話:

“哎呀,怎麼辦,週末我值班,但是好想去看XX電影啊”

“那你找個人和你換一下不就行了”

“還能找誰,XX(朋友名字)上週剛值過班,不會答應了吧”

“嗨,沒事兒,他那人,很好說話,你說家裡有急事,他一定會同意的,反正他週末也很閒”

說完,有說有笑的走了。

朋友聽後,心裡很不是滋味,感覺自己的善良被“戲弄”了。

好說話,無非是沒原則。你所謂的善良,也許在別人眼裡,就是“傻”,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適當的時候,亮出自己的底線,表明自己的立場,展現自己的態度,做一個自帶鋒芒的善良人。

不要把你的善良,表現的和懦弱一樣。

不要在無謂的承受委屈,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自己用委屈去成全。

不要在為了“合群”而“合群”,放棄那些從眾心理所帶來的短暫的安全感,做一個可以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人,去合那些與你真正同頻的群。

把滿滿的善意用在對待身邊值得去愛的人身上,而不要在不懂得感恩的人那裡浪費善意,做一朵“帶刺的玫瑰”,展現芬芳與美麗的同時,保護好自己。

如果一直做那個對世界毫無保留的“老好人”,就會給那些肆無忌憚的人傷害你的機會,也許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叢林法則。

不要再做那個,別人口中的“老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