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假設被證實,夜空中的“新星”只是冰山一角


35年前假設被證實,夜空中的“新星”只是冰山一角

35年前新星爆炸的假設首次得到了數據模擬實驗結果支持。

大約35年前,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假設:宇宙中的新星在爆發後,會在幾十萬年的時間裡逐漸消亡,然後再重新生長,最後又一次形成完整的成熟新星。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3月24日消息稱,《自然·天文學》雜誌日前刊發的一篇論文闡述了關於該假設的首次數據模擬實驗。該實驗納入了目前已知的所有控制反饋因素。實驗結果不僅支持了早前的預測,還展示了新線索。科學家在宇宙中觀察到的閃爍新星,其實只是這類經歷劇烈變化的畸變天體中的一小部分。

該文作者、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天體物理學廳的主管Michael Shara介紹道:“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大多數這類天體系統都處在深度“冬眠”中。現在,我們成功地量化了這個假設——現在觀察到的新星數量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一直錯誤地認為,類似新星的雙星和矮新星就代表著新星已被窮盡,但是生成新星的天體系統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

Shara此前曾提出,一顆新星在爆發後就變成了類新星,然後再變成矮新星。這些分離雙星在冬眠後,又依次變回了矮新星、類新星以及新星。這個週期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最多會重複十萬次左右。Shara解釋道:“就像卵、毛毛蟲、蛹和蝴蝶是同一種生物體的不同生命階段一樣,這些雙星是我們觀測到的相同天體的不同生命階段。”

為了跟蹤數千個新星爆發事件及其對紅矮星伴星的影響,Shara與以色列艾瑞爾大學(Ariel University)和特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的同行們建立了一套數據模擬系統。他們系統利用定量方法證明激變雙星系統的演化過程具有周期性,並且該過程是由兩顆恆星之間的反饋作用驅動的。

具體說來,Shara等發現,激變的雙星並不是簡單地在新星、類新星、矮新星和分離雙星之間循環交替。新生雙星只佔據該系統生命週期的前幾個百分點,在這期間,它只在新星和類新星兩種狀態之間交替。然後,在其生命接下來10%的時間裡,雙星會在新星、類新星和矮新星三種狀態中切換。在其剩餘的90%的生命中,它們才會不斷地在所有四個狀態之間循環。

編譯:朱明逸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編號: 2397-3366

原文鏈接: https://phys.org/news/2020-03-contested-year-old-novae-iceberg.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