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終身病”——同根、同源、同法、同治

導讀: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一向被認為大病、“終身病”。意思是不可治癒。不過,不可治癒的結果是目前的常規治療。這裡說的是生態醫療對這個四個病的認識與治療,不是不可治癒的,而是同根、同源、同治、同愈的疾病。

四大“終身病”——同根、同源、同法、同治

高血壓、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這四個病在病理上是相聯繫的。它們在生理、病理上有同一性質,只是發生於身體的不同部位,不同的症狀表現而已。試看,糖尿病常合併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微血管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常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並列。為什麼?它們是同根之木,同源之水。既有同根同源,必有同治之法,與同愈之果。四個同根同源之病,其中一個能愈,四個皆能愈。一個不能愈,四個皆不能愈。這是常識,是簡單的邏輯。生態醫療是如何認識這四個病的?簡單的說:以中醫的宏觀理念,更正確地說是以生態理念認識現代醫學的微觀世界,也就是說以人體各器管組織的生理、病理中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變化與相互嗣續的聯繫,更確切的說,是以生態理念看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與糖尿病的生理、病理的依賴與制約等關係,從而去認識它們在病理與治療上的同一性質。以糖尿病為例來看這四個病的同一性質。

1、四病同根同源

糖尿病被認為是胰島素缺乏或分泌不足,或合成障礙。胰島素的功能非常複雜,它控制著葡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分解、合成、轉化、利用和貯存,調節著機體的能量供應,維持著營養物質的生態平衡。因此,缺乏胰島素便可引起廣泛的代謝障礙疾病,因代謝障礙出現高脂肪血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系統疾病;蛋白合成減少引起免疫系統疾病。以下分別說明胰島素對葡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的影響。

四大“終身病”——同根、同源、同法、同治

①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代謝

胰島素可以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儲存,而且抑制糖原異生,因而使血中葡萄糖維持動態平衡。血中葡萄糖只有靠胰島素促進載體才能進入細胞而被利用,人體肌肉和脂肪組織占身體總重量的65%,胰島素通過供應組織能量來調節血糖濃度。胰島素還可使肝糖原合成和脂肪合成,並加速肝細胞對糖的利用。此外,胰島素還可抑制糖原異生酶系統而抑制糖原異生。因此,缺乏胰島素可引起廣泛代謝障礙。

正常機體血糖濃度在80—90毫克%即可進入細胞,當胰島素缺乏時血糖濃度要高達400毫克%才能進入細胞,而且減少到1/4。細胞內缺乏糖因而減少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脂肪組織對糖的利用。另一方面,胰島素缺乏導致肝糖原合成減少而分解增多,同時糖原異生作用增強,使大量葡萄糖釋放入血中,造成血糖濃度過高。當血糖水平超過150—180毫克%時出現糖尿。嚴重時血糖可達500—1000毫克%。尿糖增加則引起滲透性利尿,水和電解質從體內大量流失造成脫水,引起煩渴多飲。由於機體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來供應能量,只能動用脂肪和蛋白質來供機體能量消耗,所以導致體重減輕和消瘦無力。由於細胞內缺乏糖,下丘腦飽食中樞活動受到抑制,而攝食中樞活動增強,使食慾增加引起多食。這是因缺乏胰島素而造成的糖尿,多食、多飲、多尿和消瘦無力。即所謂糖尿病三多一少。

②胰島素缺乏對脂肪的代謝影響也至關重要。胰島素可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從而減少脂肪酸釋放和生成酮體。胰島素分泌正常時,攝入糖的50%被外周組織利用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與能量,5%變為糖原,30—40%變為脂肪,這說明胰島素在脂肪代謝中的重要作用。胰島素對脂肪的代謝作用與糖的代謝密切關聯。在胰島素缺乏時不能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為機體利用,機體消耗的能量主要由脂肪供應。這時脂肪合成減少而分解增多,所以血脂濃度顯著增高。不僅膽固醇合成增多,而肝組織利用膽固醇的能力降低。血中膽固醇增高,是發生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脂肪性動脈硬化可發生多種疾病。大血管硬化可發生冠心病,腦血管意外和高血壓;周圍血管病變是間歇性跛行,下肢潰瘍,足趾壞死,以及周圍神經病變,植物神經病變;微血管病變可發生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腎臟病變蛋白尿等等。

③胰島素缺乏時對蛋白質的代謝。胰島素可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並促進去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在胰島素缺乏時,蛋白質合成減少而分解增多。由於蛋白質減少,機體的抵抗力降低。這就是免疫系統抗感染的能力降低了,而細胞外液葡萄糖濃度升高了,這是有利細菌繁殖的條件。所以糖尿病容易併發感染與潰瘍不癒合。

從以上三大營養物質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合成、分解、利用、儲存整個生化過程來看,都受到胰島素的制約,而胰島素是一個胰高糖素,一個胰島素,這兩個相對抗而又是平衡的,與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活動相同。一個胰島素缺乏,便引起了血糖濃度升高,血脂濃度升高,蛋白質則降低了。糖原合成障礙而糖原異生增加。葡萄糖脂肪與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與貯存的代謝過程全部紊亂。為什麼胰島素分泌減少了?為什麼不能根據生理的需要來分泌胰島素?這是因為神經內分泌失掉了調節能力,因而造成代謝系統、循環系統、免疫系統、植物神經系統中的諸多病變。

因高脂肪血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大血管病,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發生周圍血管病,如下肢潰瘍、趾端壞死、跛行、周圍神經病變及植物神經病變;發生微血管病,如青光眼、白內障、眼底病、視網膜病變、腎小球硬化,前列腺肥大等。說到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是同根同源的疾病。根在哪裡?源於何處?在神經內分泌調節失常。

神經內分泌調節失常,是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糖尿病的共同根源。不只如此。糖尿病可引發的不僅是一個血管系統的疾病,還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只血管系統便有大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和微血管病;免疫性疾病有植物神經病變等等。這些病變都是因神經內分泌失調導致高血糖、高脂肪血、低蛋白質同一根源所致。也正因為疾病的同一根源,所以,在生態觀念看來,必有同法、同治而同愈。

四大“終身病”——同根、同源、同法、同治

2、四病同法同治

從生態觀念看,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是同一根源而發生在機體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狀。因此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的不同名稱。在方法與治療上,如果對症治療,那便是目前常規治療所用的方法和藥物。如:血糖高用降糖藥,血壓高用降壓藥、血脂高用降脂藥。降糖藥用多了,又會出現低血糖;降壓藥用量大了,又會出現低血壓。一旦出現心梗、腦梗,又可作“搭橋”及介入“支架”療法。但搭橋或支架以後,仍會出現梗塞。對目前這種狀況,大家哀嘆為終身疾病。不過,這是對症治療的結果。但生態醫療卻不然。生態觀念是從局部看整體,再從整體中看局部。換一說法,從微觀世界中看到宏觀世界,再從宏觀世界中看微觀世界。從中看到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相互之間的依賴、制約、轉化、嗣續的種種關係,一個新治法便產生了:生態同步療法。用臨床實例糖尿病為例,來說明白。

在病理學的微觀世界中,我們知道,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是因為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為胰島細胞所分泌,胰島組織分散在胰腺組織中,而胰腺分泌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與胰島分泌胰島素同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制約。副交感神經活動,可以促進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與胰島素分泌,膽囊收縮;而交感神經活動則抑制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胰島素的分泌與膽囊收縮。

葡萄糖、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物質在體內的合成、分解、轉化、利用與貯存整個生物化學過程相互聯結。1、胰島素分泌減少一方面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被利用,另一方面導致糖原不能合成,反而又使糖原異化。就是說既利用得少,反而不能貯存,在貯存中的又被分解。其直接後果是血糖升高。2、在葡萄糖分解、利用、轉化、貯存的矛盾之中,脂肪同時也出現了合成與貯存的障礙,而分解反增多,這是造成高血脂的原因,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在葡萄糖與脂肪出現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的障礙的同時,蛋白質也出現合成減少、分解增加、貯存降低。這又是造成免疫系統功能減低的原因。3、請注意:造成這種廣泛的生化代謝過程如此紊亂,表面上看在於胰島素分泌減少。其實決不是一個胰島素分泌多少的問題,不是這樣簡單。因為內分泌與外分泌是相聯繫的,胰島素與胰高糖素是相聯繫的,胰島素的分泌多少,分泌與不分泌,是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制約的。我們要從一個胰島細胞看到一個胰腺,從一個胰島的分泌看胰腺的分泌、胃腸、膽汁、唾液的分泌及其相關性、一致性。所有分泌活動同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交感、副交感神經制約著分泌,而免疫系統自穩功能又影響著交感、副交感神經。免疫系統又受到中間代謝的影響。有一個良好的代謝系統,才會有各種所需的營養物質充分供應。免疫系統所需的能量充足與缺乏,是影響免疫功能的條件。我們在糖尿病理過程中所看到的臨床表現正是如此。分泌障礙導致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與貯存等生化過程的紊亂;代謝過程紊亂導致免疫功能降低。形成免疫功能、神經內分泌、中間代謝三者的惡性循環。這是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所共有的宏觀世界。

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中間代謝的惡性循環是可以向良性轉化的。從那裡切入?我們不可能參與或直接改變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合成、分解、轉化、利用與貯存的生化過程。但我們有可能干預神經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的活動。我們的切入點是神經內分泌與免疫功能。

生命存在於運動。天體在運動,地球在運動,人體各器官、組織在運動。細胞在運動。運動過程便是生命過程。人體各器官、組織的運動便是各器官組織的功能。運動產生物質,運動消耗能量。這是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互根”的理念。“陽生陰長”,陰是陽的載體,陽是陰的生機。沒有陰而陽無所附,沒有陽而陰無所生。在“陰陽互根”理念中,胰島素分泌不足責在胰島組織的運動不足。胰島組織運動為交感、副交感神經運動所制約。為促進胰島組織運動,必須強化交感、副交感神經的運動。而神經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存在相互影響、相互調節的生理關係。強化植物神經運動同時增強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又受到代謝過程中蛋白質減少與維生素缺乏的影響。在這個環狀的依存與制約關係中,我們必須一要強化副交神經活動來促進分泌(包括唾液腺、胃、腸、膽汁、胰腺及胰島各分泌腺),二要補充以多種氨基酸來改善代謝的生化過程,三要以充足的維生素A、B、B2、C、E來強化免疫功能,三方同時作用,啟動一個由相互制約變為相互生化的良性循環關係,是可以成功的。

3、四病同治同愈

神經免疫調節是生命的原動力,生命的原動力化生出一切營養物質。在中醫中這個生命的原動力被稱為“少陽氣機”。李時珍在“臟腑標本用藥式”中說:“少陽為命門相火之用,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氣、血、上下、內外、左右諸氣;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少陽所指完全是後天推動生命活動的動力。這個動力與生俱來,可稱為生命原動力。加強生命原動力,化生萬物以營養滋榮生生不息也。

生態同步療法以強化神經免疫調節為切入點,啟動神經內分泌-中間代謝-免疫調節這一功能環的良性循環,在臨床實踐中檢驗了這四大病的同根同源同治同愈的真實性,得到同治同愈的臨床效果。以下為臨床所見之一部分。

1、高血壓、高血脂

治療前口服降壓藥,控制血壓在140—160/90—100毫米汞柱。

治療1—4周,血壓出現120/80以下時,停服原服降壓藥,降脂藥及其他藥物。至15周—20周,查27項生化檢測,19項血常規,全部出現正常值時,告愈。

四大“終身病”——同根、同源、同法、同治

2、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或腦血管病。(缺血或栓塞)或已作心血管搭橋,或支架者,用生態同步療法治療,在血壓出現正常值時,停用降壓藥、降脂藥,繼續服用同步療法,胸懣、絞疼、心悸、早博、房顫、肢麻、肢疼、頭疼、項背疼、腰疼等等症狀先後解除。除強生粥與天和飲以外,所有藥物完全停用。到3—5月查27項生化檢測,19項血象全部出現正常值,查超聲心動圖,或腦電圖,出現正常指標而告痊癒。

3、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併發大血管病如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如下肢潰瘍、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現壞死)、周圍神經病變、植物神經病變;微血管病如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視網膜病變,腎小球硬化;或合併脂肪肝、前列腺肥大等等症狀。對上述疾病用生態同步療法治療,在維持血糖濃度正常值的情況下,逐漸減服降糖藥(包括磺脲類、雙胍類、糖苷酶類)或胰島素。在此過程中,高血壓、高血脂逐漸進入正常範圍而停用降壓、降脂藥,凡血管系統中大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和微血管病所發生的病症均先後緩解、消失。最後,在血糖保持正常值中,降糖藥(包括胰島素)完全停用,減量服用強生粥與天和飲進入康復過程。

以上的實踐結果已說明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與糖尿病是同根同源同法同治而同愈是正確的、正常的。不僅如此,在臨床中還見到,患者沒有要求治的,也不是醫生有意去治的一些病症,同時痊癒了。這引起我們的思考,我下面所講述的是我一個醫生的思考,不知您對這些現象又是如何看的呢!

四大“終身病”——同根、同源、同法、同治

①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痊癒了。他的脂肪肝、前列腺肥大同時痊癒了。已經失去一、二十年的性能力恢復了。老年斑脫落了。女性患者45歲已停經,51歲月經來潮。肥胖患者體重減輕而體力大增。身體消瘦的患者身體豐腴而體力大增。多年便秘者或大便溏者均每日一次軟便。一、二十年的失眠(屬腦組織缺血)症或終日昏昏欲睡的嗜睡症均進入良好的睡眠。有風溼或類風溼疼痛者,緩解了。有口腔潰瘍十年久治不愈者痊癒了。有過敏性皮炎與花粉過敏者、魚蝦過敏者都痊癒了。有囊腫的檢查不見了。

看到了生態同步療法對風溼類風溼、潰瘍不愈及超敏反應的臨床痊癒,便以生態同步療法治療紅斑狼瘡、乙型肝炎,又得到非常理想的效果。紅斑狼瘡一般在一個月瘡斑便消失。乙肝DNA滴度逐月下降一般3—5月轉陰。到這裡不再例舉其他。臨床已證明:生態同步療法調節內分泌,強化中間代謝對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的合成、分解、轉化、利用和貯存的生化過程。進而平衡免疫系統。也就是啟動神經內分泌——中間代謝——免疫系統功能三者的良性循環。

說到這裡,也許使人感到神奇。其實並非神奇,只是因為這種生態醫療,很長時間與人遠離,不為人所常見了。這是中華醫學固有的內容。生態醫療不同於“對症用藥”,生態醫療是中醫所獨有的。

生態醫療必定給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去掉“終身病”的帽子!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