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場上的流行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北宋仁宗慶曆八年,河北路黃河決口,適逢河北路走馬承受公事使臣(所謂走馬承受公事使臣,實際上就是中央派駐各路的情報處長)來京述職,皇帝立即召見,問他:"河北的水災怎麼樣了?" 使臣答:"懷山襄陵"(語出《尚書·堯典》,意為洪水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

古代官場上的流行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皇帝又問:"群眾怎麼樣了?"答:"如喪考妣"(意為像死了父母一樣悲傷)。這位使臣顯然沒有把水災民生掛在心上,所以面對皇帝詢問,只能作此泛泛回答。看似引經據典,而且文采飛揚,可是對急於想了解具體情況的皇帝而言,就跟沒說一樣。仁宗於是不再提問,等他告退後,就指示有關部門:今後這些人上殿報告事情,一概要實話實說,不得搬弄辭藻。

古代官場上的流行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官場流行話語中和空話同屬一脈的,還有大話和假話,而且一般都是"假、大、空"同時出現。

西漢惠帝時,匈奴單于寫信給呂后,言語中透露著一股輕薄。呂后大怒,召群臣商議。上將軍樊噲慷慨激昂道:"臣願將兵十萬,橫掃匈奴!" 其他人也同聲附合。唯獨中郎將季布說:"樊噲可斬也!"為什麼?當年高祖皇帝擁兵四十餘萬,照樣被匈奴困於平城,形勢危急。現在你樊噲自稱以十萬之眾便可橫行匈奴,不是當面欺瞞嗎?呂后聞言默然。不過在官場上,偏是亮起嗓門充英雄的說大話者吃得開,實話實說的季布之類大多不討好。

古代官場上的流行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漢武帝時的公孫弘就在這一點上樹起楷模:他以左內史身份參加朝會,所提建議被皇上否定時,從不"面折庭爭",皇帝因此認為他比別人"敦厚"。有時他與公卿大夫們開會商量取得一致意見後,拿到朝會上,見皇帝另有主張,立刻轉而附合皇帝。有人向皇帝檢舉:公孫弘會耍兩面派。

古代官場上的流行語,你知道是什麼嗎?

漢武帝責問他,他從容回答說:"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皇帝再想想,對啊,同僚因其背約而說他不忠,可是從皇上看,寧可背約"臣等",也要聽皇上的,豈非大忠!遂更加信任,先拜御史大夫,再拜丞相,封平津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