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生死"大考?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像是旅遊行業的災難大片。

不僅讓業內人損失慘重,更可怕的是,每一個旅遊從業者都不得不去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再過兩天別的行業復工上班,景區人卻依然“待業”中。

這場大考什麼時候才會過去?

1首先,讓我們把時間線拉回到災難開始的那一週: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發聲,國家衛健委將“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措施;

21日,A股餐飲旅遊板塊大跌,跌幅超過6%;

22日,全國旅行社開始陸續接到遊客的退團電話;

2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全力做好新型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暫停旅遊企業經營活動的緊急通知》;

25日,中國旅行社協會官方發佈了《關於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時停止團隊旅遊和機票+酒店預訂業務通知》。

………

國家鐵路、民航、文旅等相關部門在一週內發佈了11條新政,每一次都會造成旅客的退改需求井噴。

全國的旅遊景區和涉旅企業快速響應,開始了一系列的閉園、歇業、勸返、退團、退訂等工作。

至此,2020年的春節黃金週被徹底凍結!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那段時間旅遊業的同仁們都在轉發著一段話:“別人失業都是公司老闆或者HR通知的,旅遊從業者失業是CCTV宣佈的”,就連失業了還這麼高大上。

自嘲之餘,大家都有一種體驗,恐懼感。

這種恐懼感來自未知,來自不確定。

旅遊業除了疫情,現在聊得最多的就是:活著,如何讓公司活下去!

近幾年,每年的春節長假已經形成了旅遊市場一個大旺季。作為旅遊行業核心的各類景區,大家更是磨拳擦掌,或是花了大筆資金定製春節的主題園區;或是組織籌辦各類燈展、花展、藝術展,創意了一系列春節策劃;又或是投入鉅額的媒體宣傳推廣費用等等。

所有景區人對2020年的春節都充滿了熱情與期待,沒想到卻迎來了空前的行業危機。

要知道,除了個別地區以外,各地景區在年前的幾個月都是淡季,稱得上全年最淡。

不少景區已虧損數月,就指望著春節旺季能夠回本增收。如今黃金週不再,絕大多數的中小景區即便能撐到暑期,也將是負重前行!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據統計,2019年春節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

若沒有這次疫情,2020年春節假期也將有8%的高速增長,旅遊行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元

如今,疫情消失時間猶未可知,旅遊行業將持續凍結,這意味著整個行業承受的打擊遠不止春節假期損失的5000億元這麼簡單。

前幾日,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指出,2019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6.5萬億元,平均一天178億元。照這個數據,以後行業每停滯一天就要承擔這樣的損失。

現在讓我們目光從行業的大環境聚焦到每一個單體景區:

景區的營業如果持續停擺,收入和現金流中斷,維護、工資、利息等各項開支又是剛性支付,景區要蒙受巨大損失。

甚至經營中斷會導致後續一系列問題,訂單合同違約、資金週轉困難、部分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小微景區將面臨破產倒閉的困境。

這筆賬你敢繼續算下去嗎?

2面對整個行業的危機,這場嚴冬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恐怕我們要從疫情源頭出發,在2003年SARS的覆盤裡,一窺究竟。

首先,旅遊業是一個環境敏感型的產業,這種敏感表現在非常容易遭受突發事件的衝擊和影響,從而導致嚴重的衰退和滑坡,形成所謂的旅遊危機。與其他危機事件相比,自然與人為災難類型中的流行性傳染病對旅遊行業的影響範圍最廣、衝擊最嚴重,尤其是傳染病衝擊一切社交及聚眾活動!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2003年SARS疫情對旅遊行業全板塊的各個細分領域均構成了衝擊,尤其是國內遊及景區,包含以上入境客流人次在內有幾組數據可以作為參考:

遊客流量

2003年國內遊客流增速同比增速驟減13%至-0.9%,且人心的恐懼能夠超越疫情影響本身病例數並不多的地區旅遊客流量。

時間節點

SARS影響的高峰期為2003年3-6月,全程影響時間約1年,2003年8月18日最後一例非典病例痊癒出院。但疫情平息後人們對出遊仍心存忌憚,出遊意願在2-3個季度內仍顯低迷。

出行意願

疫情平息後半年內,出遊意願仍低迷,導致2003年2-4季度營收業績大幅下滑,下半年客流有所反彈,但並沒有出現預期中的井噴式增長。而且疫情一定程度上出清了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景區及酒店是重災區。

而“新冠”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呈現了完全不同傳染趨勢。

“新冠”病毒的傳染速度遠超SARS,與SARS的集中性疫情不同,“新冠”如烽火燎原般從湖北向全國各地燒去,波及了全國所有省份。

所以,景區人對疫情週期要有理性的判斷和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譜、應對有據。

歷史上,所有瘟疫的發生,都存在一個從發生、爆發,到出現拐點,然後到快速下降、消滅的一個過程。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關注疫情拐點何時出現。拐點指的是人數先持平然後迅速下降,最後歸於常態或消除疾病的轉折點。

它的到來,意味著全行業的希望。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雖然就目前而言國內專家還無法判斷疫情拐點,但是可以我們參考摩根大通的模型。

樂觀估計,病例數量在三月第二週達到峰值,基礎估計則是在三月下旬,而比較悲觀的估計則是到四月第一週。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也就是說不論過程如何,國內疫情最差也將在6、7月份得到控制和消滅,景區最少在2020年暑期或者“十一”能夠恢復正常營業。

3還有兩天大部分企業及景區就要復工了。

“難受、煎熬、焦慮、彷徨、恐懼”,是旅遊從業者人的心情,特別是景區老闆們的心情。

儘管復工不代表恢復營業,但大家一定要穩住心態,堅持關注疫情最新信息,尤其是政府的最新政策,這樣才有利於對之後的相關工作做必要的把握。

關注疫情信息的重要性就不再提了,重點是要及時關注國家及當地政府的最新政策。

獨家思考:疫情之下,景區如何應對

比如1月27日,銀保監會發出通知:對文化旅遊等疫情影響較大行業,銀行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鼓勵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等。2月6日,成都推出“戰役貸” “幫扶貸”,幫助文化旅遊等行業的相關中微小企業。

這些天國家及各地政府都在陸續推出幫扶政策,而且相信後續也會出現更多的利好信息。

回顧非典時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等有關部委,就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自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對旅遊飯店、餐飲、娛樂、旅行社、交通等行業,減免42項國家行政性收費和15項政府基金,免徵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收,並提供貼息貸款等一系列有力的貨幣財政政策支持。

所以景區人應按下焦慮,及時更新信息庫,在歇業期間準備好申請相關政策的必需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受到疫情影響,整個旅遊行業都會進入一個疲軟的狀態,沒有半年的時間,是過不去這個坎兒的。

這段時間也正好倒逼景區人做進一步思考:

景區應該如何優化服務,以在後續低迷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如何創新旅遊產品形式,增加景區盈利能力以應對各種問題?

旅遊景區應該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做好危機應對?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景區最重要的還是練好內功。

用心打磨自己的產品,提升景區每一道服務,關心每一位遊客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