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後變成了"復讀機",心理學家:片面的認知方式,使家長焦慮

一位寶媽私信我說:"每天伺候孩子吃,伺候孩子喝,現在上網課,還要和他一起上,作業得盯著

,我覺得自己做媽媽真的很用心了,可是孩子為什麼還不自覺,每天的作業都得我來看,我催促,我提交。真得太累了。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從她的語言中,我能體會到她的痛苦與無奈。自從成為媽媽後,我們從開始關注的屎尿屁,到現在的語數英,渾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為孩子考慮,失去了自己。

以前覺得媽媽很嘮叨,而現在忽然發現自己也變成了媽媽的樣子,每天對著謙寶嘮嘮叨叨的,像個復讀機。

當媽後變成了

日常對話最多的,除了"你寫作業了嗎?""你英語課文讀了嗎?""今天的課聽了嗎?"就是"別玩手機!"

自從有了孩子,好像一下子從被管的人,變成了管別人的人,每天像個監工一樣,監視著孩子的行為舉動。

為什麼我們如此"用心"地在做父母這份"工作",孩子的表現卻還是沒有往我們所預期的方向走呢?

父母不是在用心,而是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恐懼

心理學家認為,片面、錯誤的認知方式和非理性觀念,往往是個體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的根本原因。

電視劇《小別離》中童文潔對朵朵說:"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進不了重點高中,你也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是這輩子完了。"

當媽後變成了

在我們的認知中,學習成績好代表好的高中、大學,代表好的未來,因此,一旦發現孩子在學習上有所懈怠,我們就會擔心孩子的未來,整個人變得異常的焦慮。

但其實,如果你瞭解一些有成就的人,救會發現,其實很多人小時候的成績也不好,不及格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漫畫家朱德庸。他小時候經常藉故不去學校,考試成績也很不理想,用他本人的話說就是:考試和我沒什麼關係,因為考卷一拿來,對我來說都是無字天書,答案隨我填。

當媽後變成了

但是他的父母並不沒有因為他成績差就很焦慮,父親很溫和,帶他去動物園時告訴他:

你看動物園裡什麼動物都有,你如果是一隻大象,你就做一隻大象,你是獅子,你就做一隻獅子,不要輕易改變你的樣子。

我真的很佩服這位漫畫家的爸爸,在孩子撒謊裝病不去學校和成績一塌糊塗時,還能保持平和的心情,不去焦慮。從他對孩子說的話中,我意識到,他其實是不在未知的事情上費心,他願意去接受孩子的命運。而我們大多數人則不願意接受,我們希望孩子是動物園裡的獅子,不願去接受他本來的樣子。

孩子每天面對焦慮的父母,壓力很大,又怎麼能去自由地探索這個世界呢?

《園丁與木匠》中說:我們作為父母的工作並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孩子,相反,我們是要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發展。

利用"魚缸效應"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環境

一個大公司的門口擺放著一個漂亮的魚缸,裡面有十幾條熱帶魚游來游去,每個來公司的人都會被這些五彩斑斕的魚兒吸引而駐足停留。兩年過去了,這些魚兒們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是當初的三寸之長。

有一天總裁的兒子來公司找爸爸,看到這麼漂亮的魚,就試圖去抓,結果把魚缸給打破了。辦公室的人急忙把魚撿起來,放在院子裡的噴泉裡,讓這些魚兒暫住一下。

當媽後變成了

兩個月後,新的魚缸採購回來了,當人們去噴泉那裡撈這些小魚時,發現這些小魚由原來的三寸之長瘋長到一尺了。

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魚為什麼突然長這麼快呢?人們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有的說可能是因為噴泉裡的水是活水;有的說可能是噴泉裡的水裡有某種礦物質;也有的說可能是魚吃了什麼比較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是何種原因,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噴泉比魚缸大得多。

這就是著名的"魚缸法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由的威力有多大,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就是:給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長環境,他們才能茁壯成長。

當我們事無鉅細的在為孩子操心時,其實就是把孩子放在了魚缸裡,儘量地滿足他們需求,導致他們失去了探索這個世界的能力。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記得我13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會做飯了,家務活更是不在話下,但是現在13歲的孩子會嗎?很少。正是因為父母當時被動的給我們自由,我們才會在那麼小的年齡會做很多的事情。

正如作家冰心說:"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自在的生長"。

放手但不放縱,這樣管娃,父母省心,孩子自律

教育學家林格倫說:"孩子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誠然,孩子需要自由,但也需要父母的引導。

當媽後變成了

表揚孩子,並且說出為什麼

我們總是善於批評孩子,當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說他,但是當孩子有一天表現好的時候,我們覺得那是正常的,什麼反應都沒有,這樣就不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反饋,孩子也只能知道自己錯哪了,但是正確的是什麼呢?不知道。

因此在孩子表現好的,記得表揚孩子,並且說出為什麼。

比如:當孩子有一天主動拿起書看了,我們就可以說:"寶貝在看書啊,真不錯,經常看書能增長見識,現在的人,都喜歡學識淵博的人,你以後肯定會得到很多人的喜歡。"

這樣孩子就能知道自己好在哪,並且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就很可能成為這樣的人。

當媽後變成了

給孩子選擇權,父母適當指引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數學家哈里·科勒說:教育學生就機好比是放牛,我們不能像那些無知的牧童那樣,憑著自己的性子強硬地拽著牛走;而是要向那些有經驗的農民學習,只在拐彎的地方才抖動一下韁繩。"

被稱為「90後作家掌門人」的林卓宇, 5歲開始文學創作,12歲出版著作,15歲成為湖南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這麼優秀的孩子,她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林媽媽說,從小到大沒有強迫孩子學過什麼,擔心過多的條條框框會限制孩子的天性。

孩子喜歡看書,她就買很多書。

孩子喜歡寫作,就支持他寫作。

孩子喜歡花草,就帶他出去玩,在家裡也給他騰出一塊地方種花草。

總之就是,尊重孩子興趣,讓他自由成長,父母只把握大方向就好。

當媽後變成了

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觀念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說:"責任並不是一種有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一種義務,而是需要對我所關心的事情做出反應。"

孩子們做事一般只考慮當下的行為,不會考慮後果,作業不想寫就不寫,不會考慮不寫作業的後果。因此,我們在平時要讓小傢伙們學會承擔一些責任。

比如:當孩子因為調皮把家裡的東西弄壞時,不用批評,而是採取有效的方法,讓孩子把弄壞的東西修好,修不好就賠錢唄,壓歲錢扣一扣,這樣他就會知道,弄壞東西的後果。同樣,不寫作業也一樣,老師問的時候,讓他自己去面對,我們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承擔。

當孩子承擔了責任時,我們要鼓勵他,肯定他。而不是說:你看你,當初聽我的就不會出這種事情了吧!

結束語:

記得有這麼一首詩:"打開籠門,讓鳥兒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打開籠門,鳥兒自由的同時,鳥籠也自由了。

正如我們和孩子的關係,當我們放手後,孩子自由了,我們也不用活得那麼累了。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