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作為線路文化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33處遺址點中,陝西省共有7處,它們分別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

作為一名陝西人,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內心也是十分地激動。於是,我便與朋友相約,決定一起走完這七處遺址點。

第一站:城固張騫墓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我和朋友一行開始了這趟旅程。從省會西安出發,大約四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便抵達了張騫墓。

張騫,是我國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闢者。正是他“鑿空西域”,所以才有了後面商貿不絕的絲路景象。他生前被封為博望侯,死後歸葬於故里陝西城固博望鎮。

我們一到景區,顧不上吃飯,便開始參觀。

整個景區顯得很空蕩,並沒有多少遊客前來參觀。可能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並不多吧。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進入景區,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張騫紀念館。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張騫的生平事蹟,“絲綢之路”沿線風土人情,以及張騫墓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對張騫以及他所開闢的那條“絲綢之路”,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

從紀念館出來,我們便來到了後面的墓園。整個墓地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略呈長方形,面積為1.05畝。墓冢南北長13米,東西寬8米,高5米,略呈橢圓形。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墓前豎有石碑三通、漢代石雕一對。石碑正中一通,高182釐米,寬80釐米,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是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所立。左側有碑“漢博望侯墓碑記”,為清光緒時城固知縣胡瀛濤立。右側一碑,上刻“張氏後商”諸名。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兩尊漢代石雕,名叫石虎、雄奇。當地百姓緬懷張騫,賦予石虎神話色彩,傳說他們是張騫犯錯時所得天宮織女的一對支機石。解放前,這一對石虎一直是當地百姓禱病乞嗣求雨的神靈。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臨走之前,我們又再一次拜謁了博望侯張騫,表達內心的崇敬之情。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從張騫墓出來,我們每個人都餓得不行了,便出來吃了一碗漢中的熱米皮,又點了一些菜。吃飽喝足,我們便又返回了西安。

第二站:彬縣大佛寺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便又驅車前往咸陽市彬縣。從西安開車,兩個半小時便可以到達大佛寺。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大佛寺石窟,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西蘭公路旁的清涼山腳下。它始鑿於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始於唐初。全寺因山起剎,依崖鑿窟,雕石成像,共130孔洞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40米長的東西向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它初名“應福寺”,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抗擊薛舉、薛仁杲大戰(彬州淺水塬)中陣亡將士應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為其養母劉太后舉國慶壽時,改名“慶壽寺”。人們因其佛像高大雄偉,從明景泰年間俗稱大佛寺並沿用至今。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步入大佛寺,首先看到的是一排山崖,崖壁上有著一些大小不一的洞窟,窟前有一座名為“明鏡臺”的高臺建築,十分醒目。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走下臺階,前方正中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上刻著金字“世界文化遺產-彬縣大佛寺石窟”。兩側有一石獅子,十分可愛。旁邊的展板上,介紹了一些關於“絲綢之路”的信息和內容。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繞過前方的護樓,我首先來到的是丈八佛窟。它開鑿於北周時期,窟內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薩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豐圓,右手施無畏印,左臂彎曲,身披通肩式袈裟。兩旁脅侍菩薩身高6米,頭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著裙,飾有項圈瓔珞,既顯豐腴,又具窈窕之態。造像肅穆莊重,俊美優雅。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再向前走,看到幾通文保碑,原來,大佛寺石窟在1988便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接下來來到的是西閣造像窟。窟高1.83米,寬3.65米,是羅漢洞作為中心柱窟廢棄後最先在這裡開鑿出來的。它造像分上下兩部分,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它的旁邊便是羅漢洞。它是初唐時期開鑿的一所形制比較特殊的洞窟,分為主室和東室兩部分。窟中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像,餘為其弟子、菩薩、力士、金剛等造像。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之一是文殊菩薩,他穩坐於獅背上雙圓蓮瓣中,氣勢十分威武。獅子造形極富魅勿,獅頸系鈴,獅尾擺動,給人以長嘶奔騰的動感。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出羅漢洞,不遠處佛龕裡還供奉有感應仙姑(即送子娘娘)和韋陀菩薩,表現了老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再向前走,便來到了全寺最為核心的大佛窟。窟平面近似馬蹄形,東西寬32.19米,南北進深7.44米,高23.5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彩塑像3尊。

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螺髻護頂,秀眉慈目,兩耳垂肩,金面方臉,慈祥威嚴;左手著膝,右手端舉,掌心向外,無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繫佩帶,趺坐於蓮花臺上,整個造形肅穆端莊,雄偉傳神。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侍立大佛東西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瓔珞,下系羊腸大裙,神態俊雅恬靜。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佈著19個飛天,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形各異的小造像400餘座。

此窟規模宏大,造像雄偉,雕刻精緻,是古代造形藝術中的一大寶庫。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參觀完大佛,繼續向東,便來到了關公廟。它原為講經窟,清初泥塑關羽、關平和周倉像。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它旁邊不遠處,便是千佛洞。它位於大佛窟東側,為中心柱室結構,由3個相連的小洞組成,兩邊較深,中間略小。窟中造像有300餘尊,除少數為立體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龕內,大多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主像為彌勒佛造像。各龕裡的菩薩造像,呈現優美的大“S”造型,形象千姿百態,大多袒胸露腹,飄逸飛動,如歌如舞,反映了唐代自由開放的社會時尚。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千佛洞的外面,有一口重達1000斤的古鐘。它是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由鎮守甘肅的宦官劉永誠鑄造,距今快600年了。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再繼續向前走,便來到了最東邊的僧房窟。其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層層疊疊,十分密集,窟內均無造像,也無題刻文字。大多數洞窟呈方形,也有個別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有的洞窟裡是一窟兩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兩米見方,最大的長寬在10米左右。

進入這些僧房窟群,猶如到一個十分神秘別緻的空中迷宮。上下左右,或以豎井相通,或以石廊相連,或以崖面上鑿出的石臺階相連。從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殘留木樁看,許多洞窟之間歷史上還以棧道形式相連。這種龐大而連貫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國範圍內的佛教石窟建築中是極少見的。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從僧房窟出發,整個大佛寺就參觀完畢了。剛好到了午飯時間,我們便開車來到彬縣縣城,前去品嚐著名的彬縣御面,味道還挺不錯。

吃完飯,我們便開車返回西安,前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第三站: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從彬縣驅車兩個小時,我們便抵達了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漢長安城是西漢帝國的都城,而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它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

未央宮宮城平面近似方形,四面築有圍牆。它東西長約2250米,南北寬約2150米,總面積4.8平方公里。未央宮四面各闢一座宮門,稱司馬門。四隅建有角樓。宮城之內的幹路有三條,兩條南北平行的東西向幹路貫通宮城,宮城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幹路縱貫其間。兩條東西幹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宮城居中位置為主體宮殿建築群——前殿,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北側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為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漸臺等。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如今的未央宮只剩下夯土、遺址。站在未央宮前,我想到了曾經在此發生的種種歷史故事,想到了漢武帝與張騫。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就在此處領取漢武帝的旨意,然後離開長安城,開始出使西域。歷經13年,他最終才得以返回。當年的張騫,從這兒離開時,一定是意氣風發。而當他回來時,一定是喜極而泣的。

這個地方,見證了漢帝國的榮耀與輝煌,見證了絲路的開通與發展,無法被人遺忘。

懷著內心的感慨,我們離開了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驅車前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第四站: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兩個地方雖然都在西安市內,但開車過去也要四十來分鐘。一個位於城市的西北方,另一個則在正北一些。

漢長安城前後使用了八百多年,到隋朝建立時,因為地下水汙染嚴重,所以隋文帝楊堅命宇文凱設計修建新城,後命名為“大興城”。唐朝建立後,改名為長安城,並繼續進行營建。

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它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其父李淵所建,後來高宗時,因為太極宮比較潮溼,便搬到了大明宮居住。此後,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居住和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整個宮城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根據其功能,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

唐末時,它被毀於戰火。2010年,西安市將其建成國家遺址公園。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南門,我們的參觀便由此開始。現在上面建有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在裡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丹鳳門的形制。經過考古發掘,丹鳳門發現了五個門道遺蹟,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建築制度最高的城門,東西長達六十多米,南北寬二十米,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佈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從丹鳳門出來,穿過長達600餘米的御道,便來到了大明宮的三大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含元殿。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大朝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也稱“外朝”。含元殿主要是舉行大朝禮儀的場所,實際使用很少。當年的含元殿居高臨下,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如今卻只能看到夯土遺蹟。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含元殿的北面,便是宣政殿。它是皇帝臨朝聽政的地方,所以稱為“中朝”。宣政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宣政殿作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宮中軸線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影響歷史進程的詔令,都是從這裡策劃和發出的。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繼續向北前行,便來到了紫宸殿。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它是三朝制中的“內朝”。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

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參觀完前朝,接下來便進入了內庭。內庭的核心便是太液池,又名蓬萊池,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稱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臺樓閣和殿宇廳堂。可惜,如今都已不復存在。

遺址公園裡建有一座遺址博物館,展示了大明宮考古出土的文物。旁邊的考古探索中心裡還有一場真人演出,叫《晁蓋在長安》,十分不錯。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從太液池出來,天已經黑了。逛完大明宮遺址公園,整個人感覺累癱了。它實在太大了!

第五站:小雁塔

睡了一晚,第二天小腿還是有點疼,但我們還是興致勃勃,決定繼續參觀。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一大早,我們便來到小雁塔。小雁塔在哪兒呢?其實它就位於西安博物院內,是其收藏的最大的一件藏品。所以,既可以從北門進去先看塔,後參觀博物館,也可以從西門進,先參觀博物館後看塔。

我們選擇從北門進入,先瞻仰佛塔。小雁塔又名“薦福寺塔”,它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小雁塔前方,有一座鐘樓和鼓樓屹立在兩邊。小雁塔和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十分有名。我和朋友也去敲了幾下鍾,為家人和祈福。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小雁塔的另一邊,有一座方丈院,裡面有非遺文化“西安古樂”的表演。我們到的時候,恰好趕上表演時間,便買票進去聆聽,真是十分的震撼!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最後,我們走進了由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設計的西安博物院,這裡眾多的藏品令我們大開眼界。尤其是負一層的唐長安城沙盤,為我們真實再現了當年唐長安城的樣貌。據說,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模型就來源於此。

漫步於小雁塔中,這裡樹木蒼翠,環境優雅,還可以看到各式形態各異的拴馬樁,令人心情十分愉悅。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小雁塔處的薦福寺譯經場,是當時長安城三大譯場之一,走在其中,可以想象到當年這裡的熱鬧場面。而小雁塔自建成距今13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

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我們又馬不停蹄趕往另一座唐代遺存——大雁塔。

第六站:大雁塔

因為大雁塔所在的曲江容易堵車,我們早早便將車停在了外面,然後步行前往參觀。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大雁塔的南廣場,這裡樹立著一座玄奘大師的銅像,巍峨屹立,目視前方,讓人感到無比的堅毅與執著。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一邊買好票,我們便進入了大慈恩寺。它始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是當時的太子李治為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追福而修建,並邀請自印度取經歸來的高僧玄奘總理寺務。玄奘為貯藏從印度取回的經像,於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後來他又在此譯場,創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這裡因此也成為唯識宗祖庭。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穿過前面的佛堂建築,我們一步步來到了大雁塔腳下。目前它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但最初它卻只有五層,而且是仿造印度佛塔形制而建。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後來歷代都有維修。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塔底層南門洞兩側立有兩塊碑石,它們便是著名的“二聖三絕碑”。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於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它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進入塔內,首先看到的是許多明清時期的時刻題記。據說,大雁塔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即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題名”,以至於後世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則主要是是明、清朝時期鄉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而留下的。

塔內有樓梯,可以拾級而上。每一層裡,都展示有不同的文物。其中包括佛舍利、佛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當然最為珍貴的是玄奘從印度帶回的“貝葉經”,十分罕見!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站在大雁塔裡,可以通過小窗俯瞰整個西安市,真是登高可以望遠。而且每升高一層,看到的景象便擴大一分,令人有一種天地悠悠之感。

從大雁塔下來,我們還參觀了後面的玄奘三藏院,瞭解了玄奘大師輝煌的一生。

在那樣的一個年代,他獨自一人,踏上漫長且艱辛的西行求法之路,九死一生,最終取回了真經,造福了後世。他無愧於“民族脊樑”這四個字!

帶著對玄奘大師的崇敬,我們顧不上休息,便一路奔到最後一個地方,也就是玄奘大師舍利的安葬地——興教寺塔。

第七站:興教寺塔

興教寺位於西安市城南約20千米處的少陵原畔。從大雁塔開車過去,大概一個小時便可以抵達。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大師圓寂於玉華宮(今陝西銅川境內),安葬在長安東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很高,在大唐皇宮大明宮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後舉朝致哀,不僅如此,據說他每每在含元殿遠眺靈塔而落淚。

為聖體安康著想,高宗的皇后武則天詔令將玄奘遺骨於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時修建寺院,以資紀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後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

我們從山門進入。山門為樓閣型磚砌,正上方鑲嵌著“護國興教寺”五個大字。進入山門,可以看到鐘樓、鼓樓東西相對。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正前方便是大雄寶殿。門額上有原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手書“大雄寶殿”牌匾。殿內供奉著元代鑄造的釋迦牟尼鍍金坐像,高約3米,重1.36噸。還供有明朝銅鑄阿彌陀佛像和緬甸贈送的白玉石刻彌勒佛像各一尊,西側有唐朝銅鑄觀音像,東側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薩像。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是慈恩塔院,即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遺骨安葬之地。建有並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蒼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參差聳立。中間最高的一座是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的玄奘舍利塔,左右各有較矮小的磚塔一座,西側為造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的玄奘弟子窺基舍利塔,東側為造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的新羅王之孫圓測舍利塔,形式均與玄奘塔略同。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這裡,我們肅穆良久,向玄奘法師跪拜扣頭,表達內心的崇敬之情!

慈恩塔院的後面便是三藏院,大殿內有精美浮雕,講述玄奘西天取經的經歷。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在寺院的東邊還有一座藏經樓。其建築宏偉,雕樑畫棟,飛簷鬥角,屹立於參天古柏濃蔭掩映之中,周圍花竹密茂,雅緻幽靜,別有天地。藏經樓為二層:一層陳列有關玄奘法師的畫像和書畫,以及周恩來、尼赫魯等領導人瞻仰玄奘法師墓地的照片;二層珍藏有《磧砂藏經》、《大正藏經》、《頻伽藏經》、《續藏經》、《大中華藏經》等五藏大藏經,達萬卷之多。還珍藏有巴利文《貝葉經》數片。

整座寺院並不大,一個小時便參觀完畢。因為較為偏遠,所以遊客並不多。

從興教寺出來,我們便開車返回了市區,結束了我們這次的旅行。

結束:

三天時間,自駕探尋“絲綢之路”陝西段,美景與美食兼得

三天的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三天,我和同伴們參觀了七處與“絲綢之路”相關的世界文化遺產,對這條古老的絲路有了更深的一個理解。

我們憧憬著,有一天可以真正踏上這條絲路,開始一段全新且不一樣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