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關注敖小敖,一起向上生長!文末有投票哦~

今天聊聊,一本因為書名,而差點錯過的書:《自卑與超越》。

鋪天蓋地的新媒體文章,讓我對劣質的雞湯文,早已有了免疫力。很不幸,“自卑”、“超越”兩個詞雞湯感太濃,讓我以為這本書大概會是一堆冗長的“相信自己” “風雨後必有彩虹” blabla老生常談的腔調。

現在我卻要感謝自己,在一個無聊的晚上翻起了這本書。真實的《自卑與超越》,沒有乾巴巴的說教,沒有站不住腳的囉嗦,它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破題,追根溯源,直指“自卑”出現的底層機制,配以詳實的心理諮詢案例,並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下面就來說一說。


01 尋求優越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認識自卑,我們首先要知道,尋求"優越感"是所有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它是埋藏於思維、行為之下的深層人性,是人生的終極追求。

美國學者約瑟夫·坎貝爾,在研究了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上古神話後,發現各民族神話的故事內核都一模一樣:英雄克服萬難,造福人民,從弱小走向強大,最終獲得"優越"的地位。

“優越感”,正是所有這些故事的共同歸宿。被虛構出的神話英雄,正是全體人類的共同精神寫照和理想化身。

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阿德勒與約瑟夫·坎貝爾的觀點不謀而合:

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身上發現這樣一條行動線索:自下而上,從失敗到成功,從卑微的地位上升到優越的地位。這樣的行動線是從童年開始的,將蔓延至生命的末端。

也正是這種對英雄的嚮往,對優越感的追求,驅動了一代代人類祖先,發明工具、改造自然、持續進化,才有了今天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

自卑是什麼?自卑是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面對浩瀚無窮的宇宙、神秘莫測的自然,人只是天地蜉蝣、滄海一粟,所以,時刻在探尋“優越感”的人類常常感到無能為力。

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競爭激勵、迭代加速的現代社會,自卑是全體人類的通病。

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沒錯,從不自卑的人,根本不存在。很多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比如盧梭、尼采、拿破崙、林肯、弗蘭克林、俞敏洪、白巖松等,都公開表示,曾深陷自卑。

可也是因為自卑,他們躍起直追、迎頭趕上,最後不僅實現了自己的生命躍遷,還給他人帶來價值。

當然,以上為積極的例子,也有人因為自卑而屢屢犯錯。

比如,一個自卑的孩子偶然發現自己的搗蛋、破壞行為,會吸引父母、老師等人的格外關注。當他把這種關注,錯誤地理解成“優越感”,並在大腦中存儲這種鏈接,他就會繼續犯錯:偷東西、對同學惡作劇、打架,甚至變成問題少年。

因為犯錯後受到的批評,正是他想要的,那會讓他感覺“我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這就是典型的基於一個負面事件的經驗,對自我、他人、人際關係、社會運轉,形成了不合實際的認知模式,從而為解決“自卑到優越”的內心訴求,走上錯誤路徑。

然而,這種“優越感”實現路徑,只會掩飾和延緩自卑,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改變這種錯誤的思考方式、認知模型,至關重要。


02 優越感的實現路徑,依賴於對記憶的篩選、描述


如何改變錯誤的優越感認知路徑?答案是,改變對記憶的描述。

《自卑與超越》告訴我們,一個人選擇記住什麼、忘掉什麼,以及他如何描述、解釋這些記憶,是個體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的根基。

研究發現,人在4-5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初步的行為模式。最初的記憶,就是一個人人生觀的雛形。所有的記憶,都會被你當做可供參照的經驗,日後隨時調取出來,對付將要發生的事。

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十三邀》第4季裡,51歲的相聲大師于謙,坦誠了一段自己的童年經歷。

他小時候,是跟著姥姥長大的,姥姥一共有6個閨女,也就是說于謙有5個姨。所以完全不缺愛、不缺關心,但同時帶來的,是嚴重過載的監督與嘮叨。

“你想啊,三個女人就一臺戲了,我這兩臺戲在我耳邊:“你不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 若不小心留下一個把柄,能被嘮叨一輩子。

所以我小的時候,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不斷地自我保護、自我收縮,我要把自己收縮成一個小團,沒有刺兒,沒有可挑剔的東西。

主持人許知遠感慨,這是愛的暴政啊,人必須得有個自己的“花鳥魚蟲”小世界。

于謙說,她們還告訴你,什麼都能幹,你怎麼選擇都行,但你真要幹某件事情的時候,她又有一百個道理告訴你,不行。比如,自己小時候因為喜歡養狗、遛鳥和喝茶,受盡了阻攔、批判和說教。於是內心就滋生出了“看我長大喝茶,給你瞧瞧!”的想法,自己的兒子三歲時,于謙就讓他喝茶了。

總之就是,現在的自己,特別不能受束縛,當你有一點要約束我的時候,反彈馬上就起來了。

從於老師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童年記憶對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可能是一輩子的。當一個孩子兒時被過度管教,每天畏畏縮縮、瞻前怕後,那他又該如何來滿足內心對“優越感”的本能訴求呢?

現在還流行一個詞“中年叛逆”,大概就是終於贏得自主掌控權後的成年人,想去彌補曾丟失的“優越感”的本能吧。

當然,沒有絕對完美的成長環境,任何人都可能因為童年的一兩件事,留下些許與自卑有關的陰影,但我們可以選擇合理、適度地彌補兒時丟掉的“優越感”,重新理解過去、自我療愈。

怎麼做呢?你可以從換個角度解釋、評價舊有記憶開始,這裡提供一個“3步走”的方法,可自行嘗試,也可藉助心理諮詢師幫助完成。

  • 1、自我回溯,剖析記憶中有自卑感的事件,找到背後真正的原因;
  • 2、豐富新知,開闊看問題的角度,更科學、健康地評價這個一記憶;
  • 3、不斷重複新的記憶評價,形成新的認知迴路。

但是,僅僅優化對記憶的描述、解釋遠遠不夠,你還需要學會改善自卑的終極技巧——協作。


03 學會協作:從源頭解決自卑的秘密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從家庭、學校、職業、友情、婚戀等不同場景切入,舉了很多案例,向我們闡述優越感、記憶,包括夢境等,是如何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的。

如果說這本書有一個終極目標的話,我想,那就是闡明解決自卑的根本途徑:引導個體不僅僅對自己感興趣,還要對自己之外的他人、整個社會感興趣,並學習與他人協作的正確方法。

協作能力與解決自卑有什麼關係呢?乍一看,好像沒關係,但實際上,背後藏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層邏輯。

人類跑得沒有豹子快、跳得沒有袋鼠高、嗅覺沒有狗靈敏,既不會飛,也不會游泳,體格比大象、熊、獅子等差遠了,為什麼卻進化得更快,創造出其他物種難以想象的發達文明?因為合作。如果說追求優越感是人性的本能,那麼協作就是人類社會的本能。

在這個貧瘠的星球上,與同類建立聯繫並進行合作,是生命延續、人類命脈傳承的保證。

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你聽過倫納德·裡德的《鉛筆的故事》嗎?

鉛筆的構造,看似簡單,實則經過了複雜的工序,原料產自世界各地。

鉛筆的木杆,是專門用一種叫雪松木的木料做的;表面要塗6層蓖麻油合成漆;

筆芯裡的石墨,還要加上黏土和石蠟;頂端那個鐵圈,是黃銅做的;

還有附帶的紅色橡皮,顏料是硫化鎘。

生產木杆就要鋸樹,鋸樹就要有鋼鐵,就得鍊鋼,鍊鋼就得挖礦,有挖礦工人,就得吃飯……

成千上萬人的共同協作,才能生產出一隻鉛筆。

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有句話是,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價值互換。

對此,你完全不用理解得太功利。同事、商業夥伴交換的是利益價值,而親人、戀人、朋友交換的是情緒價值。只有一方持續“得利”的關係,一定是不穩固的。只有雙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才是長久、健康的合作。

馬雲曾說,未來,只有會分享和懂合作的人,才能賺到錢。他表示,創業要學會一個“空”字,“空”就是忘“我”,你要忘掉“我”的需求,記得“我們”的需求。

協作,就是要“利他”,若沒有在合作中,給他人帶去過價值,人生註定孤獨,心靈註定荒蕪。當你在與人悉心的協作中,幫助他人、創造奉獻,活出了生命的意義,自卑的漩渦,自然就離你遠去了。

這裡也附上幾招,助你抓住要領,快速提高與人協作的技能:

  • 1、秉持開放的心態,給與夥伴信任和尊重;
  • 2、接受衝突,引入多樣化視角;
  • 3、深度傾聽,達成共同的願景;
  • 4、承擔責任,以目標導向,協作完成任務項目。
  • 5、對照他人優勢,在合作中不斷自我進化。


寫在後面:

本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的維也納,自小身體孱弱,大學時他選擇了病理解剖專業,直至拿到醫學博士學位。

然而工作後,他逐漸對人格、心理產生了濃厚興趣,逐漸轉型為一名心理科醫生,他曾在32歲時,加入著名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主持的討論會;又在9年後,因為觀點的分歧轉身離開,創立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

《自卑與超越》就是他“個體心理學理論”的代表作,被世界各地出版社爭相翻譯、出版,暢銷幾十年。因為不管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人性是永遠不會變的。在信息爆炸、全媒體鏈接的今天,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也更容易焦慮不安、妄自菲薄,如若你有這樣的困擾,那麼可以嘗試讀下這本書,你將從正確認識“自卑”開始,串聯起人性花園中的許多秘密,探索、發現更好的自己。

就像阿德勒說的: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將成為內心強大的自己。


你認為閱讀本文的哪個部分,收穫最大? (單選)
0人
0%
01 尋求優越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0人
0%
02 優越感的實現路徑,依賴於對記憶的篩選、描述
0人
0%
03 協作能力:從源頭解決自卑的秘密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