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建好自媒體矩陣

關於如何轉換新的傳播體系,到目前看,大多企業還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還沒有找到做新傳播的感覺,還沒有系統建立起相關的新傳播體系。


企業如何建好自媒體矩陣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結束了以大屏為主的傳播時代。特別是這幾年,藉助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各種傳播平臺快速發展。目前的傳播環境基本形成了大小屏共存、以小屏為主的時代。

據有關介紹:本次疫情期間,央視也調整了傳播策略,“先網後屏”。

(一)如何認識新傳播?

當前一方面要看到傳播環境發生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新傳播的感覺。新傳播,不只是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發生的改變,更主要的是傳播邏輯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按照傳統的傳播思維只是轉換傳播渠道的新傳播變換是不準確的。

認識新傳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是傳播形式多樣化:新傳播改變傳統傳播相對單一和中心化的傳播方式,變成了一種多樣化的傳播環境。

目前承載新傳播的傳播平臺已經多樣化。當前比較主要的和比較活躍的平臺包括:微信、微博、頭條、抖音、小紅書、快手、B站、知乎、大眾點評、豆掰、領英、雪球等等。從廣義上講,電商、直播也已經成為非常重要新傳播手段。

在這種環境下,不同的平臺針對了不同的目標用戶,形成了不同的傳播邏輯。我的觀察:各個平臺之間的傳播邏輯基本是不一樣的。

有人形象的比喻:抖音是魔術師、微信是品牌大使、微博是官方發言人、知乎是玩家、小紅書是顏值黨……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角色定義,有不同的內容創作方式和不同的營銷玩法。

多樣性還有一個表現是傳播的形式多樣性。有的是文字,有的是視頻、圖片;有的是長文特點,有的是短文特點;有的是發文方式,有的是問答方式、提問方式、推薦方式。

二是傳播主體多元化:新傳播變成了“人人皆媒”的傳播時代。這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所有人都成為了傳播的主體。

所謂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就是新傳播人人可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

所謂所有人都成為了傳播主體:就是現在的一切營銷動作都需要基於新媒體傳播。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這種新傳播能力。新傳播能力已經成為人的一種基本能力。

我前一段時間講過一個比喻:以前駕駛員是一個專業崗位,現在駕車變成了所有人的基本能力配置。

同樣,以前營銷需要更多專業化崗位,現在的新傳播時代,傳播變成了所有人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配置。

並且新傳播變成了多觸點傳播。著名營銷專家張學軍老師有一個觀點:一切接觸點皆為傳播點。目前的移動傳播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多觸點方式,形成了多觸點傳播。

所以,從能力匹配角度講,不只是具備一個方面的傳播能力,需要具備多種傳播能力。

三是人格化傳播:新傳播變成了以人為主體的傳播,新傳播呈現出了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人格化”。新傳播的主體是人,影響的也是人,新傳播更多的是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不再是以往單純的企業、品牌對用戶之間的傳播。

所以新傳播形成了KOL、KOC、社群、粉絲等新的傳播方式。這些傳播方式的主要表現特徵是人格化。

董明珠的傳播勢能不一定亞於格力品牌。因為董明珠的傳播更具人格化。

最近老鄉雞的束總成為了網紅。束總的傳播勢能將可能超越老鄉雞。因為大眾從視頻感受到束總是一個睿智、有思想、有擔當的人。他要比老鄉雞這三個字更富有信任感,想象力。

四是單向傳播變雙向傳播:新傳播由於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鏈接,新傳播形成了雙向傳播模式。也就是用戶不只是傳播的接受者,也變成了傳播內容的二次生產者,變成了再次(二次)的傳播者。

譬如很多人看到老鄉雞束總的視頻,留言非常感嘆。這些留言變成了更好的內容創造。

我看到了這個視頻後轉發了我的群裡,轉發了朋友圈,產生了二次傳播。

五是由傳轉換成播:傳統傳播重點在傳,新傳播的重點轉換到播上了。播實際上就是能產生傳播的裂變,能夠產生更大的傳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也是可以帶來更加重要的營銷效果。

傳統傳播是做漏斗,由觸達到轉化是一個遞減的過程。新傳播是吹喇叭,由觸達到轉化是一個逐步放大的過程。

六是新傳播更偏重於好玩:有趣、好玩、顏值等等是新傳播區別於傳統傳播的主要標籤。

有趣、好玩、顏值能激發用戶的共鳴,才能激發用戶的參與創作靈感,才能產生用戶轉發的動機。

譬如最近老鄉雞束總的視頻,有人講:土得掉渣。但是非常的好玩,在好玩當中還能體會到更多的一個餐飲人的擔當,,特別是在當前的特殊時期,能夠產生用戶共鳴。

所以,關於新傳播是產生了一系列的深度傳播理念、邏輯、方式的變化。不能只是從傳播渠道、傳播方式上去簡單理解。

(二)新傳播對於營銷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

由於新傳播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基礎上的一套新的傳播體系,新傳播對於營銷來講,不只是傳統傳播意義上的傳播價值,他還產生了更重要的價值。

所以理解新傳播的價值不能只是從“營”的角度去理解,更要從“銷”的角度去找到更重要的價值。

新傳播對營銷帶來的更重要的價值有兩個方面:

一是幫助企業找到用戶;

二是實現更有效率的營銷模式--營銷一體化。

關於新傳播幫助企業找到用戶

我的研究是:新傳播形成了這樣一套營銷邏輯:找到用戶、建立鏈接、產生影響,打造終身價值

由於新傳播是基於移動互聯網,因此,新傳播平臺的邏輯變成了與用戶之間的一種鏈接關係。就是用戶關注關係。

新傳播主要藉助內容產生用戶關注。產生用戶關注後,從理論上講可以形成持續的用戶關係。

現在對企業來講,找用戶是最難的。不論是B端客戶,還是C端用戶。

最主要的是傳統找用戶的手段是一種非常低效率的手段。現在的內容傳播方式可以變成一種新的更有效率的找用戶的手段。

這裡面最底層的邏輯變化是:基於手機看內容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並且內容分發的邏輯由搜索模式變成了推薦模式。這個邏輯從理論上講,可以成為幫助企業找用戶的更有效方式。

再是內容傳播方式解決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內容不對稱,用戶可以更深入、更廣泛的瞭解企業。

所以,在當前的環境下,藉助各個內容平臺,用內容去找客戶、找用戶成為了最有效的一種手段。

當然,這種找用戶的效率取決於你內容創造的能力。

用內容去找到用戶,好的內容引導產生用戶關注,形成用戶鏈接,在用戶鏈接的基礎上,通過持續不斷的價值內容輸出,去產生持續的用戶影響,最終爭取產生用戶依賴,打造終身用戶關係。

用內容找用戶一定是未來一個非常主要的找用戶方式。

關於營銷一體化

營銷一體化是新傳播為企業帶來的一個更重要的新營銷方式的變革。

原來的營銷體系,營就是營,銷就是銷。營主要就是做品牌傳播,銷在做渠道建設,終端動銷動作。

由於營與銷分屬於兩個動作場景,這裡面的問題是營與銷產生的轉化可能會產生時間時滯。有時滯可能就會衰減營激發出來的購買動機。特別是以往很多情況,營做了很多傳播,但是,商品並沒有觸達用戶,因此可能造成的問題是即便是我知道了,但是我也不能產生購買,因為買不到。

營銷一體化解決了營銷同步的問題。就是在營的同時,在產生激發用戶購買動機的同時馬上可以實現購買的動作。

當然,實現這個一體化是建立在全渠道佈局的基礎上。

目前,營銷一體化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表現是各種的內容帶貨、直播帶貨、社群帶貨等等。

目前看,營銷一體化將會是在未來新傳播環境下,在未來全渠道環境下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銷模式、銷售手段之一。

所以,認識新傳播不能只是簡單從傳播的角度。

有一句話:由於與人建立了連接,所以營銷的玩法越來越多。

未來基於鏈接基礎上的新玩法會越來越多。基於新傳播實現鏈接基礎上的營銷玩法也會越來越多。

(三)如何構建新傳播體系?

佈局新傳播是當前所有企業的當務之急。

構建新傳播體系需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解決認識問題:新傳播不只是開個公眾號、抖音號簡單動作,也不只是把原來央視的廣告投放轉換到小媒體投放簡單的轉變,他是企業整體營銷模式的變革。

企業要從營銷模式變革的角度去做出系統化的新傳播營銷模式規劃。

我的觀點:未來的營銷,新傳播將會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營銷主線。

企業要把傳播轉換提升到戰略高度。

認識不解決,高度不提升做不好新傳播。

二是要完成全域傳播體系的構建

首先要結合企業實際,結合你的目標用戶特徵,全面佈局新傳播體系。

目前要重點佈局:微信、微博、頭條、抖音、小紅書、快手、B站、知乎、直播、大眾點評、豆掰、領英、雪球等等。

我不太贊成給這些平臺打標籤。因為平臺的玩法並沒有穩定。

重點是要把平臺的用戶屬性找清楚,把平臺的基本玩法邏輯理清,在這種情況下,去創新新的營銷玩法。

譬如,如果你的用戶群體是以00後為主體,或者你想打動00後,B站是必須要完成的佈局。你想打動白骨精,小紅書是需要完成的佈局。你想在餐飲市場造成影響,大眾點評需要做好佈局。你想影響更高層級的用戶,要在知乎、領英上找到更好的玩法。

所以企業要結合實際,找到相關適合的平臺,去創新更多新傳播的玩法。

其次要建立企業不同層級的新傳播體系。要結合企業實際,規劃好總部、大區、以及不同業務團隊的新傳播玩法。

前面我提到,新傳播的六大特徵之一有人格化的特徵。新傳播,沒有人的傳播就不能叫新傳播。

同時,一定要清醒的是:不具備新傳播能力的團隊已經不是一個合格的團隊了。

所以,企業要建立起完整的企業內部、外部各個層級的傳播體系。

我認為這次老鄉雞束總的表現從傳播的角度講特別值得點贊。這是做了一個企業老闆該做的一個傳播動作。

老闆們、管理者、業務團隊一定要具備做新傳播的能力,一定要承擔起新傳播的職責。

新傳播講究傳播的深度、密度。深度就是要有全域的傳播體系,密度就是要有全員傳播廣度。

新傳播一定是傳播效率更高,傳播成本更省的傳播方式。

做傳播不要只想花錢,現在有了更省錢的傳播,已經就在企業的手邊了。

三是要做好團隊的轉型:我的觀察,現在很企業新傳播沒有做好的主要原因是團隊沒有轉型,一是管理者不帶頭,朋友圈都不發。沒有像束總這樣。二是沒有培訓好團隊,團隊不會做新傳播。

企業也沒有制定團隊傳播營銷的轉型規劃。

要培訓團隊,再不培訓團隊具備新傳播能力,一是耽誤企業發展,二是耽誤團隊成長。

企業要根據需要趕快組織好團隊新傳播能力的培訓,讓團隊充分認識各個傳播平臺的價值、怎麼玩。在培訓的基礎上,制定團隊職能轉型變革,制定出相應的KPI考核。

面對新傳播,已經有越來多的企業找到了感覺。我們不能只當觀眾,要趕快成為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