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閉環治理”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本報特約評論員

今日社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18日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研究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會議要求,要落實外防輸入重點任務,完善數據共享、信息通報和入境人員核查機制,航空運輸、口岸檢疫、目的地送達、社區防控要形成閉環。要完善同有關國家的防控策略協調機制,加強防控和救治經驗分享,推動聯合科研攻關。

經過舉國上下艱苦努力,目前我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取得積極成效,已經走出最困難、最艱鉅的階段。據國家衛健委通報,3月18日我國內地首次無新增本土疑似病例,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區已連續十幾天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新增確診病例多系境外輸入。在嚴防境外疫情輸入已成為當前疫情防控主戰線的關鍵時刻,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其中提出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治理思路和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如何有效築牢境外疫情輸入的防火牆,考驗著政府堅持不懈加強疫情防控的治理能力。或許在有人看來,只要把入境者擋在國門外,即可萬事大吉。但是,且不論這樣做會殃及入境者中未感染病毒的人,單從正常的經濟人文交往角度考量,如此“封國”也不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若要有效阻擊境外疫情的輸入,確保前期疫情防控的階段性成果不功虧一簣,還需要另闢解決問題的蹊徑。

現有醫學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靠飛沫傳播。雖然這種傳播方式在沒有物理隔離的情形下,可以非常容易地讓接觸者感染,並通過人傳人的方式大面積蔓延,但新冠肺炎病毒也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只要不讓其與人接觸,其傳播能力再強,也沒有致人感染和蔓延的機會。針對新冠病毒的這一傳播特點,在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過程中,只要把可能已感染病毒的入境者隔離在相對空間之內,就能有效阻擊和杜絕病毒再次感染和蔓延。也就是說,對於境外疫情輸入的防範,只要對可能已感染病毒的入境者進行“閉環式”隔離,就有可能收到較好的防控效果。

故此,嚴防境外疫情輸入,需要有“閉環治理”思維。作為一種基於連續封閉管控原理的治理模式,閉環治理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對治理對象實現最大限度的管控,讓其只能在相對封閉的系統中自我運行。閉環治理的這種基本特徵,契合了新冠肺炎病毒及早隔離就能防止感染和蔓延的防控要求。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落實外防疫情輸入重點任務,“航空運輸、口岸檢疫、目的地送達、社區防控要形成閉環”,要求在“大閉環”中對可能感染的入境人員進行隔離,可謂抓住瞭解決問題的“牛鼻子”。

具體而言,對境外輸入疫情的閉環式治理,既要在源頭上摸清境外疫情可能輸入的基本走勢,確保在底數清的情況下精準施策,也要在海關、邊檢、機場、鐵路等中游環節做好排查檢測和協助轉運隔離工作,以此切斷傳播鏈。在此基礎上,要加大群防群控工作力度,做好相關人員回到社區後各個環節監測管理,實現從口岸入口到社區的無縫銜接,形成疫情防控治理閉環。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外防疫情輸入的壓力巨大,絲毫不能有任何鬆懈。在對境外疫情輸入堅持急在治標的同時,也需著眼於重在治本,標本兼治構建起閉環治理長效機制,我們就能有效遏制境外疫情輸入蔓延,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