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古箏,原名叫箏,也叫秦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我國曆來對古箏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山之祖,萬樂之師。

起源

◎ 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絃,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

◎ 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從應邵的《風俗通》2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絃,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肯十有三絃。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演奏手法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古箏傳統的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無名四指撥絃,演奏出旋律、掌握節奏,左手演奏法還有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絃音的變化,以調整音高,完善旋律。

地區發展的古箏

1


陝西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絃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

2


河南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河南箏的傳統手法在民間有一首詩是這樣相傳的: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推揉自悠然。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

3


山東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山東箏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

4


潮州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潮洲箏的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點。

5


客家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客家箏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初,由潮州音樂加入工尺譜演變而來。主要流行於原潮州府的大埔縣(即今梅州市大埔縣),並隨著客家學的興起逐漸傳播到梅縣等客家地區。

6


浙江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浙江箏以"絃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複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

7


福建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福建箏流行於閩南語系的廈門、晉江、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等閩南諸市縣,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長期流行著。

8


日本箏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日本箏的傳統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義甲彈撥,左手按弦。1921年宮城道雄創制17弦箏,已被廣泛採用。俗箏演奏的箏曲多為聲樂曲,也有據傳為八橋檢校所作的《六段》等器樂曲。

藝術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古箏


◇ 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反應著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和觀念意識。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來描繪古箏藝術所達到的令人神馳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

◇ 自古以來,彈奏古箏已作為高雅聖潔的象徵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重要方式。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文化建設的騰飛,民族文化受到重視和弘揚,使古箏藝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十大古箏名曲

《漁舟唱晚》《高山流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寒鴉戲水》《出水蓮》《秦桑曲》《香山射鼓》《東海漁歌》《戰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