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1910年6月5日,被稱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的“歐·亨利”逝世。這一年,他正在創作《夢》,他原本想讓它成為打破自己寫作風格的“轉型之作”,但他始終未曾如意。

歐·亨利一生“窮困潦倒”,但也因為他在底層困苦生活中掙扎,給了他一份勇氣和對底層民眾的同情和悲憫。所以,在他的小說裡,不是一味地“壞”給人看,而是用小人物的生活方式,在給下層人民一種“幽默”,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小說《最後一片葉子》創作於1908年,故事描繪了當時在美國的窮困街區開始流行肺炎。合租在一起的蘇和喬希本是兩個懷揣畫畫夢想的女藝術家。但肺炎卻在不經意間侵襲了喬希。在病痛的折磨中,喬希絕望地數著醫院窗外漸漸飄落的常春藤葉子,並相信,等最後一片葉子掉落的那一刻,她的生命也將終結。

然而,當老畫家貝爾曼聽到這個荒唐的理由時,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於牆上畫了一片栩栩如生的常春藤葉。喬希也是憑著這片“虛假”的藤葉,彙集起了生存的希望,最終戰勝了病魔。

歐·亨利是我們熟知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語言詼諧幽默,結尾出人意料,於平凡人的生活中發現希望和美好。評論家弗門說“歐·亨利具備莫泊桑的技巧,而幽默上則遠遠超過莫泊桑。”歐·亨 利 正是通過他的筆觸,在不平和小人物的社會中,著力挖掘著他們的偉大人格,並將這些人性的美好展示給世人。

歐·亨利用明暗兩條線索:體現書中人物的希望觀

大多看過歐·亨利作品的讀者都知道,歐·亨利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明顯。除了結局巧妙,令人意外,歐·亨利也非常善用“明暗兩條線索並進”的謀篇佈局方式,而這樣匠心的筆法,同時也表現出了歐·亨利對於現實的思考。在《最後一片葉子》中,歐·亨利通過人物對葉子的看法,體現了他們對希望的看法,也融入了自己對於生命和未來的態度。

1.明線:喬希將生命寄託於葉子,失去對生的希望

在《最後一片葉子》中,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兩位年輕藝術家身上,一位是喬希的好友蘇,另一位則是被肺炎折磨的喬希。她們兩人從異鄉趕來,住在這破落,骯髒之地,為的就是追尋自己心中的繪畫之夢。但喬希的生命,在病痛中逐漸消逝,最後還將自己的生存意志寄託在了牆上的藤葉上。然而,當喬希發現,最後葉子也沒有從牆上凋零時,她重新聚集起了對生活的希望,病情也逐漸好轉。

喬希因為真實的葉片凋零聯想到自己的死亡。卻在一片繪畫的虛假葉子中重生。這種歐·亨利的“黑色幽默”,雖然荒誕,但也在情理之中。人的生命不可能由一片葉子左右,然而,當人類遭受 打擊時,卻往往習慣於將精神寄託在虛無縹緲的事物上。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2.暗線:老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畫了一片不會凋零的葉子,換回了喬希的生命

而另一頭,《最後一片葉子》中的老貝爾曼卻著筆不多。直到故事的最後,我們才知道,那道牆上,無法被風吹落的葉,其實是出自老畫家貝爾曼之手。也是在作品的背後,這條暗線才和作品的主線索慢慢會合。

老畫家有一個一直以來無法拋下的繪畫夢,在他心目中,他將創作一幅傳世的鉅作,然而一直以來,他都無法動筆。而當他得知,喬希將死,並把生命希望寄託於葉子時,貝爾曼在風雨夜裡,畫了一片逼真的葉子。

這片葉子,不僅象徵著喬希生命的希望,同樣也象徵著老畫家藝術的實現,以及兩代藝術家之間的革命火花。

歐·亨利正是通過明線和暗線交織的寫作手法,突顯了在惡劣的環境下,老畫家貝爾曼崇高,樂觀的品質。不管是真實的葉子,還是畫於牆上的“虛假之葉”,它們都無法決定生死。因為能夠真正支撐我們不斷向前的,只有我們內心的希望。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葉子的意象隱喻:喬希的死亡意念,蘇的友情和貝爾曼的希望

在《最後一片葉子》中,蘇和喬希從美國的緬因州和加利福尼亞州,聚集到美國華盛頓廣場一片“破地”中。她們因為夢想而相遇,又因有著相同的穿衣風格,藝術見解和懷揣著畫畫的希望,她們在異鄉成為好友。

這一年,天氣陰寒,肺炎在這片區域悄無聲息地蔓延開來。最後,喬希不幸患上了肺炎,生命垂危。喬希住在病房裡,身體虛弱地開始數起窗外牆上的葉子,她對好友蘇說:“等到牆上最後一片葉子凋零時,就是我該離開的時候了。”

作者歐·亨利巧妙地利用“葉子”這一意象,來烘托故事中喬希,蘇和老畫家貝爾曼的精神世界。

  • 01 掉落的常春藤葉:在病人喬希的眼中,變成了預示死亡的意象

喬希本來擁有著遠大的夢想,她一直喜歡畫畫,並想去那不勒斯海灣畫畫。然而,當她身患肺炎以後,卻失去了對生命的展望。更多的時候,她盯著窗外凋落的葉子,認定當最後一片葉子掉落時,就是她死去的時候。

葉子無關生死,而喬希逐漸喪失希望的內心,才是帶她步向死亡的真正元兇。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 02 喬希將生的希望系在葉子上,同時也成為好友蘇的心病和恐懼

當得知,喬希將牆上凋零的樹葉看成自己的生命;而醫生說“喬希因為堅信自己無法康復,而只擁有一成的活下去的希望。”雖然蘇在表面上顯得滿不在乎,但內心卻十分擔憂。

葉子在成為喬希死亡恐懼的同時,也成為蘇內心失去好友的恐懼。而此時,蘇只能陪在喬希的身邊,鼓勵她,並將煩惱告知老畫家貝爾曼,希望能一同為喬希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 03 貝爾曼生命中最後的傑作,成為喬希活下去的力量

最後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當喬希和蘇都認定葉子會從牆上掉光時,奇蹟卻發生了。喬希看到有一片常春藤葉經歷了一整晚的暴風雨,卻依然附著在那面磚牆上。

“那是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葉子靠近莖那邊的部分還是翠綠的,可是鋸齒狀的葉子邊緣卻已經呈現衰朽的枯黃色。不過,它依然不屈不撓地高懸在離地二十多尺的藤枝上。”

在這片無法吹落的葉子面前,喬希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氣。而直到最後,大家才得知,那是貝爾曼在那個風雨大作的夜晚,親自畫在牆上的一片樹葉。貝爾曼,一生都在追求一幅傳世的傑作,而在這一刻,他選擇幫助裡面這位病重的女孩。將最後的傑作轉變為了喬希生命的力量。

結尾的轉折讓讀者措手不及,出人意料的同時,也都感嘆,希望對於生活的重要性。希望的力量是能夠讓我們在絕境之中,依舊鼓起勇氣,面對困境和磨難,再次上路,尋找夢想。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歐·亨利vs貝爾曼:在平實中點亮生命之光

《最後一片葉子》著於1908年,這一年,歐·亨利的生活並不十分順遂。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以後,歐·亨利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他常常一週六天都在喝酒、賭博,而在最後一天,以極快的速度創作小說來換取稿費。然而,即便如此,歐·亨利還是用樸實的文字,在作品中注入情感和希望,給大家帶去幽默和感動。

  • 1.歐·亨利的生平:決定了他總是站在弱者的立場,替他們發聲

以短篇小說而聞名於世的歐·亨利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他父親雖是醫生,但酗酒,生活也毫無節制,導致家境十分貧困。年少時的歐·亨利在藥店供過職,也做過牧場工人,還曾做過銀行職員。也因在銀行供職期間的賬務問題而入過監獄。

服刑期間,他大量的閱讀和寫作, 並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而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歐·亨利以親身經歷,在接觸底層人民的生活中,所見所聞結成文章。歌頌人性之美,更成為歐·亨利作品中亙古不變的主題。

在《麥琪的禮物》中,歐·亨利通過一對窮苦夫婦對彼此的愛和付出,譜寫出合乎人性的底層人物的高尚精神;在《 警察與讚美詩》中,他也同樣對壓抑人性的社會秩序,和不公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抨擊和批判;而在《最後一片葉子》中,他通過老畫家貝爾曼的犧牲精神,道出了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下層社會的小人物身上所保留的善良和豐沛的人道主義精神。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 2.老畫家貝爾曼:貧困拮据,落魄失意,卻默默付出,用生命換回希望

“老貝爾曼就住在同一幢樓的一樓。他同樣是位畫家,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在藝術上非常失敗,畫了足足四十年畫,依舊沒能摸到藝術女郎的裙角。他總是叨唸著要創作一幅鉅作,卻直到現在還沒開始落筆。”

在老畫家貝爾曼的刻畫上,歐·亨利這樣寫道,他還指出老畫家總是酗酒,脾氣也非常暴躁,但對樓上兩名年輕女畫家卻愛護有加。

老畫家的一生窮困潦倒,失意落魄,但仍然對藝術充滿理想,也對新一代的畫家滿懷仁厚和關愛。而在最後,他也通過自己高超的繪畫技術,在牆上生出了一片“虛妄之葉”。讓這片葉子,成為了喬希活下去的希望。也是老畫家對於青年藝術家的愛護和對藝術抱有的巨大希望。

在我看來,雖然在故事最後,貝爾曼用生命為代價,為喬希點亮生命之光。但從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這也成為蹉跎一生的畫家貝爾曼最值得驕傲的作品。在這最後的作品上,凝結著他的愛,他自身藝術的成就,也承載了他對藝術未來殷切的希望。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生命之不朽,綻放於希望


歐·亨利一生經歷坎坷,英年早逝。但在他短短的創作生涯中,卻利用形形色色的人民生活和人物形象,表現出了大量在窮苦生活中掙扎,艱苦奮鬥的畫面。他的作品也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

歐·亨利生性樂觀,也將這種向上的希望觀融入到作品中。書中人物自我犧牲,寬廣的胸襟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精神,也在一代代人中為之傳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