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區:把社區治理的好經驗用在疫情防控的新戰場

一場戰“疫”,是對社會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也是對基層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摸底考。在持續拉響疫情防控警報一個月多後,3月15日,成都市衛健委發佈最新的區(市)縣分級疫情地區——郫都區成為21個低風險地區之一。而這份成績的背後,是無數基層工作人員的堅守與付出。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有效切斷疫情蔓延的重要關口。”在郫都區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任人看來,疫情發生以來,正是因為郫都各社區(村)把疫情防控與城鄉社區治理緊密結合,把前期在社區治理方面所取得的實踐經驗運用到防疫工作中去,以社治為驅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進疫情防控科學、有序開展。

郫都區:把社區治理的好經驗用在疫情防控的新戰場

關鍵詞:黨建引領,夯實基層防控力量

郫筒街道岷陽社區位於郫都老城區,轄區內35個小區,中老舊小區有25個,佔比71.4%。這些小區多數都沒有物業管理並且居住人口密集。自疫情發生以來,該社區黨委聯動轄區各小區黨組織、院委會,開展“微能岷陽”防控小組“黨員在線”行動。

“我們以各小區黨組織、院委會負責人為‘領頭雁’,帶動50餘名黨員志願者開展入戶排查、門崗值守、公共區域消殺、疫情防控宣傳及關愛幫扶困難群體等工作。”岷陽社區黨委副書記朱疆介紹,前兩年,社區堅持以“微能岷陽”行動,用牆繪實現老舊院落微更新,社區居民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因此提煉形成了黨建引領居民小區發展治理的工作法。紮實的社治工作基礎讓這個社區的防疫工作緊張有序地推進,居民中越來越多的黨員紛紛報名擔任志願者,為社區防疫服務。在朱疆的眼裡,志願服務工作是“你幹我也幹,大家搶著幹。”

眼下在郫都,為充實基層防控力量,做實疫情防控工作,全區黨員幹部全部下沉一線:32位區級領導、168名局級幹部,1399名機關黨員幹部“混編”入全區200個村(社區)防控工作組,組織調動2萬餘名黨員靠前服務,組建黨員突擊隊和黨員服務隊382支,設置“黨員先鋒崗”1205個,深入參與入戶摸排走訪、道路卡點值守、防疫知識宣傳等工作。帶動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志願者、民兵及廣大居民積極參與,群防群治、聯防聯控,3天時間完成首次50餘萬戶130餘萬人身份信息和健康狀況排查。

關鍵詞:多元協同,匯聚防疫合力

“您好,我是書院社區工作人員,請問您有沒有去過湖北……”疫情發生以來,這樣的電話,伍靜菊不知道一天要打多少通。在她看來,社區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平時自己是社區合夥人,而現在是“戰疫”合夥人。

原來,伍靜菊是郫筒街道書院社區合夥人——“沐言咖啡”的老闆。在得知社區急需志願者時,伍靜菊第一時間報名加入了志願服務隊,每天一到社區,她便同大家一起投入到緊張的志願服務工作中。

除了伍靜菊這樣的“社區合夥人”,記者瞭解得知,疫情防控期間,郫都區640個社會組織、25個社區社會企業等各類“社區合夥人”積極募集防疫物資,累計捐贈消毒酒精2700公斤、醫用口罩20000個、牛奶和方便食品等3000箱。

與此同時,郫都區在防疫工作中導入互聯網思維,運用人工智能識別、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智慧治理,推動社區防疫工作精準化、高效化、便捷化。據悉,疫情防控啟動以來,郫都區及時研發上線運行疫情信息採集APP平臺,精準排查掌握高危人員行動軌跡;全面推廣“天府水源地網上菜市”“社區直達”等“零”接觸採買配送方式,既保證了居民日常生活,又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聚焦“政務服務不停擺”,依託天府市民雲APP等,搭建24小時在線便民服務大廳,拓寬掌上社區“微服務”,網上辦理“兒保預約”“居住證”“養老保險年審”等民生事項2800餘件;依託政務服務網、天府通辦APP,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部“不見面”審批,並提供網上查詢、網上幫辦代辦、智能線上諮詢等服務,有效推進各行各業有序復工復產。

關鍵詞:共治共享,國際社區的“花式服務”

“請大家帶好口罩”“你們快回家吧”……前不久,犀浦街道犀和社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志願者,他戴著口罩,拿著小喇叭在街頭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勸導居民注意自身防護。

這名志願者正是來自巴基斯坦的Sumair(蘇梅爾),現居住犀和社區伊薩貝拉小區,目前正在西南交大攻讀博士學位。犀和社區社工黃露介紹,伊薩貝拉小區居住著很多來自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的外籍人士,因為語言溝通障礙,工作費時費力,使小區的摸排工作走在全社區最後,是蘇梅爾的到來解決了社區這個燃眉之急。“2月16日,蘇梅爾主動申請加入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志願者隊伍,成了社區第一個洋志願者。他一進隊伍就給巴基斯坦籍、印度籍、俄羅斯籍、也門籍、蘇丹籍、馬來西亞籍的同學們挨個打電話,協助完成了防疫摸排工作。”黃露說。

不只是犀浦街道,正在全力打造國際社區的郫筒街道書院社區,在疫情防控期間,還主動對接轄區的外籍人士,製作並向外籍居民發放英語、韓語等多語疫情防控小手冊;成立“書院社區境外志願者服務隊”,主動與外籍居民簽訂承諾書、告知居家醫學觀察提示、醫務人員測量體溫;“拼盡全力”讓外籍居民理解社區的防疫工作。

特別是自今年3月起,成都市範圍內全面執行“天府健康通”平臺,因尚未開通境外人士服務系統,許多外籍居民出行難成了社區最頭疼的事。為了方便外籍人士購買生活必須品,該志願者服務隊主動向相關人員推介“永輝生活”“吉選生活”“天府水源地”等線上購物平臺;同時與街道、涉及外籍人士的企業積極溝通,先後辦理《郫筒街道外籍人士防疫期間通行證》20餘張,便於外籍人士的出行。

此次疫情,郫都把“力度”和“溫度”傳遞到社區的每個角落,讓外籍居民感受到了社區關愛同時,也獲得了他們的肯定。據悉,在郫都116支志願服務團隊、2.6萬餘名志願者中,就有30餘名國際志願者第一時間投身疫情防控,輪班駐守防控排查、秩序維護、便民服務等一線。

記者 劉剛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