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文·段宏剛

歐洲歷史有四個時代,分別是史前時代、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

公元前8世紀以前漫長的蠻荒時代,被稱作歐洲史前時代。此時的歐洲處在原始社會時期。

古典時代從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定居愛琴海為開端,到5世紀中後期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為止,前後延續1500多年。此時的西方,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

中世紀從西羅馬滅亡為開端,到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為終結,前後延續將近1000年。此時,西方處在封建社會時期。

近代以14世紀為起點,是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作為開始的標誌,從此後,西方告別封建社會,步入資本主義社會。

位居歐洲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一帶,被譽為西方文明的發祥地,這裡氣候溫暖溼潤,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湛藍純淨的海水,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星羅棋佈的海島,自然天成的港灣,宛如一個風景如畫的水域伊甸園。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古希臘地圖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臘人發現這塊風水寶地後,即刻在這裡安居下來,投入崇高熱情,開始建國立邦,興家立業,促使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城市拔地而起,同時,他們推崇尊師重教的理念,發揚開拓進取的精神,大力發展經濟貿易和科學文化,建立了以城邦聯盟製為主體的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由此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方古典文明。

跟古希臘人並行的古羅馬人,先後建立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時代(公元前509年——公元前 27年)、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27——476年——1453年)三個政權。

其中,羅馬帝國時代又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和東羅馬帝國(476年——1453年,又名拜占庭帝國,跟中世紀時間跨度吻合)。

由於古希臘文明體系非常先進,很快漂洋過海,得到了古羅馬人的認同,古羅馬人把古希臘文明忠實地傳承下來,在前期繼續發揚光大。

然而,從公元5世紀後期開始,也就是西方歷史步入東羅馬時代,一切都變了。

在476年9月某天,驍勇善戰的日耳曼人攻陷羅馬城,廢除了末代君主羅慕路斯二世,西羅馬帝國隨即滅亡。

由此,西方古典時代徹底結束,進入到漫長的中世紀。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歐洲中世紀地圖

中世紀被史學家看作是西方歷史上不堪回首的痛點,因為“神權思想”在此時發展到頂峰,神權思想推崇“君權神授”的宗旨,認為一切眾生的權利包括國王或皇帝的權利,都是神明賦予的,眾生要對神明無條件服從。教皇被認為是神明的代言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連國王的加冕都要看教皇的臉色,國家長期處在神權與王權的二元統治制度之下。

代表世俗權力的王權,一直被神權壓制著,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一直貫穿於整個中世紀。直到中世紀末期,王權才翻身做主。

教皇利用教會控制人們的思想,對不合乎《聖經》的一切東西進行嚴厲打壓,科學思想被嚴格封鎖起來,導致整個社會缺乏應有的創造活力,各行各業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呈現出倒退的跡象。因此,中世紀有一個貶義色彩濃厚的別稱——黑暗時代

在這漫長的1000年中,天災人禍頻繁發生,導致人口數量不斷減少,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上到國家,下到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人禍源於中世紀的戰爭相當頻繁。

概括起來,戰爭的主要種類有宗教戰爭,國家戰爭,民族戰爭。

宗教戰爭以“歐洲十字軍”九次東征最具有代表性。為了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信仰上帝的歐洲人跟信仰真主的西亞人,從11世紀末期到13世紀末期,進行了長達兩百多年的宗教戰爭,雙方死傷人數不計其數,許多城池和村莊在戰火中被毀於一旦,變成不毛之地。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歐洲十字軍東征

在中世紀,歐洲大部分國家採取王國制度,由於歐洲民族眾多,幾乎每個民族都建立了以本民族為主體的王國。面積約為1000平方公里的歐洲大陸,分佈著大大小小許多王國,由於狼多肉少,每個王國之間,為了搶佔資源,爭奪利益,經常大打出手。

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堪稱國家戰爭的代表。大不列顛王國與法蘭西王國之間為了爭奪一畝二分地,不惜耗費116年用武力解決問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戰爭的記錄。

民族戰爭主要體現在一個王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爭鬥,以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最有代表性。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戰爭,都是人禍所致,給歐洲帶來的災難和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比起人禍,天災所帶來的傷害,有過之而不及,它不但剝奪人的生命,更會摧毀人的精神、意志和人性。

中世紀的歐洲,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天災,都跟鼠疫有關,第一次是發生在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第二次則是流行於14世紀的“黑死病”,又名“歐洲中世紀大瘟疫”。

史書記載,這兩次瘟疫總共奪走6000多萬人的生命,尤以第二次更為嚴重,對歐洲各國的打擊是致命的,歐洲各國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幾百年後,才基本上恢復元氣。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西羅馬帝國滅亡

第一次瘟疫發生在540年——590年,此時,因為拜占庭帝國皇帝名叫查士丁尼一世(527年——565年),就以皇帝名字來命名這次瘟疫。

畢竟,第一次瘟疫發生的年代過於久遠,距今超過1500多年,史書上留下的資料很少,只記載了零星片段。這次瘟疫大約起源於非洲尼羅河中游(今埃塞俄比亞)一帶,然後沿著尼羅河傳播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再由埃及港口漂洋過海,傳到南歐,最後席捲整個歐洲。

當時帝國面積為36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4000萬,疫情延續半個世紀之久,保守估計,在這次瘟疫中,歐洲至少損失了一半人口,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致命影響。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小插曲。在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不久,帝國軍隊要出征時,通常能召集到一支人數在2.5——3萬人的隊伍。但到了7世紀初期,瘟疫徹底結束時,由於人口損失過多,已經很難組織起一支超過1萬人的軍隊,拜占庭帝國只好收回向外擴張的野心。

14世紀發生的“黑死病”,則留下了較多文字記錄,來看看它究竟有多麼可怕?對歐洲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黑死病”由“鼠疫桿菌”引起,關於它的起源,歐洲學界一致認為,是從西亞的加法城傳入歐洲的。把“黑死病”看作是歐洲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最為慘重的天災,並不為過。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首先瘋狂的是意大利。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中世紀的城市街道

1347年9月,秋高氣爽,美麗的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墨西拿的碼頭,吞吐著南來北往的船隻,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致命的鼠疫桿菌被悄悄帶進這裡。

緊接著,鼠疫悄無聲息地沿著水路入侵到意大利北部港口城市熱那亞,繼而攻破著名水城威尼斯,以及法國東南部著名港口城市馬賽。

到1348年3月,瘟疫以強大的攻勢迅速搶佔了意大利中部文化名城、商業中心佛羅倫薩。因為這裡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歐洲不同國籍和民族的人,在這裡多有活動,瘟疫似乎找到了用武之地,肆意蔓延起來。

一下子,佛羅倫薩許多人被感染,整座城市陷入了巨大災難。很快,“黑死病”以佛羅倫薩為中心,用一個月時間佔領了意大利全境。整個意大利徹底瘋狂了。

之所以被稱作“黑死病”,是因為根據患者的病症特點來命名的。

佛羅倫薩醫生博卡奇奧這樣描述受感染者的症狀:最初,感染者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出現腫塊,然後,皮膚因為敗血症,會出現青黑色的斑塊。只要被感染,幾乎所有患者會在3天內死去。

同時,患者還會出現發熱、渾身燥熱的狀況。許多患者忍受不了燥熱,往往會跳進冰冷的河水裡降溫,仍然無濟於事。

“黑死病”在折磨佛羅倫薩和意大利的同時,並沒有放過歐洲大陸的其它地方。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中世紀城市街道

法國是第二個受害的國家,黑死病以馬賽為據點,迅速橫掃了整個法蘭西。

在來年,黑死病從法國相繼越過英吉利海峽和萊茵河,侵佔了英國和德國。

之後,黑死病攻勢如潮,北歐、東歐相繼淪陷。至此,從佛羅倫薩到馬賽和巴黎,從巴黎到倫敦和愛丁堡,從愛丁堡到法蘭克福和漢堡,從漢堡到斯德哥爾摩再到聖彼得堡,到1352年左右,整個歐洲大陸全部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人們被折磨得近乎瘋狂了。

14世紀的佛羅倫薩,是歐洲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但上帝並沒有憐憫這座城市,讓它承受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折磨,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把此時的佛羅倫薩說成是人間地獄,恰如其分。

1347年之前,整個歐洲大陸約有1億人口,佛羅倫薩大約有20萬人,到1350年,僅僅3年時間,佛羅倫薩只剩下不到2萬人口,90%的人命喪黑死病。到1353年瘟疫首次結束時,佛羅倫薩幾乎變成為空城,很難看到人影。

實際上,在之後的15——18世紀,“黑死病”在歐洲還爆發了幾次,受害者變成了法國、英國、奧地利、俄羅斯等國家,直到18世紀末期,隨著醫學不斷進步,人們才徹底把“黑死病”征服。

作為中世紀“黑死病”的親歷者和倖存者,意大利文藝復興先驅、偉大詩人和作家薄伽丘在其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裡,描述了許多關於這次瘟疫的故事。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但丁在創作《神曲》

面對佛羅倫薩的慘狀,薄伽丘如此寫道: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裡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他的存在;每天、每小時有大批屍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裡的大街上亂逛,卻見不到人的蹤影……

面對黑死病的症狀,薄伽丘這樣描述:染病的男女,最初在鼠蹊部位或胳肢窩下生成一個腫瘤,到後來越長越大,如雞蛋那樣大小。一般人管這瘤叫“疫瘤”,不消多少時候,這死兆般的“疫瘤”就由那兩個部分蔓延到人體各部分。這以後,病徵又變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體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現了黑斑或是紫斑,有時候是稀稀疏疏的幾大塊,有時候又細又密,跟初期的毒瘤一樣,都是死亡的預兆。

看到一個個病人無可救藥地倒下,薄伽丘說:任你怎樣請醫服藥,這病總是沒救的。也許這根本是一種不治之症,也許是由於醫師學識淺薄,找不出真正的病源,凡是得了這種病、僥倖治癒的人,真是極少極少,大多數病人都在出現“疫瘤”的三天以內就送了命;而且多半都沒有什麼發燒或是其他的症狀。

薄伽丘多次重申,患上“黑死病”的人十分可怕,如同死亡的象徵,健康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觸,哪怕只是觸摸了病人觸摸過的東西,或者走近病人跟病人說幾句話,都會立馬被感染,那情形如同乾柴遇到烈火,人根本無法控制。

整座城市完全失控。活著的人,每天看到一幕幕悲慘景象,精神上遭受了極大創傷,於是,大部分人認為佛羅倫薩是被撒旦詛咒的城市,紛紛踏上逃亡之路。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薄伽丘

然而,他們根本無法逃脫“黑死病”的襲擊,要麼,在逃亡路上死掉了,要麼,死在了異國他鄉,反倒給異國他鄉帶去了瘟疫和災難。

一些心理強大的人,認為自己早晚都會死,就索性拿出自己積蓄瘋狂花錢,夜以繼日地飲酒作樂,在紙醉金迷中,同樣沒能逃脫厄運。

上帝對人類殘酷到了極點!在一幕幕慘狀前,薄伽丘多次這樣吶喊,但無濟於事。

從1347年到1353年這短短6年間,歐洲整整有4000多萬人命喪“黑死病”之下,總人口數量折損一半。黑死病如同冷酷無情的死神,把魔爪伸向了各個階層,不論是君主諸侯,還是販夫走卒、布衣平民,一半人沒能逃脫這次大災難。

比起死亡,“黑死病”對人性的扭曲更為厲害,讓人性之惡赤裸裸地暴露無遺。

一個家庭裡,因為“黑死病”的威脅,會完全喪失親情,不論是父親、母親,還是兄弟姐妹,只要其中有一人患病,家人立馬會把他拋棄,讓其自生自滅。

只有一些神父或牧師,本著生命平等的原則,冒死去照顧病人,到後來,他們也會被感染,英勇犧牲。

一些貴族患病後,生怕自己一命嗚呼,但苦於找不到僕人來照顧,只好慷慨解囊,開出好幾倍的工錢來僱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些長期生活在底層的窮苦人家,為了可觀的工錢,只好拿生命去換錢,不幸的人,到最後依然會人財兩空,只不過給死者數量增加了一個數字而已。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彼特拉克

浩劫面前,法紀和聖規完全失去了應有的威嚴。失去約束後,一些人幹起了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的勾當,他們隨意闖入民宅,進行打砸搶,導致社會秩序更加混亂。

在“黑死病”肆虐之時,是整個歐洲處在最低谷之日。

生命被殘酷地剝奪,人性被無情地扭曲,社會秩序被瘋狂地破壞。如何進行自我救贖,讓整個社會的運轉回到正軌上來,避免歐洲遭受滅頂之災,成為1353年以後,“黑死病”首次結束時,擺在歐洲人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經過“黑死病”的打擊後,歐洲人痛定思痛,凝聚力得到空前增長。再不站起來,整個歐洲就倒下了。在關乎歐洲大陸生死存亡的關頭,“黑死病”無疑成為“文藝復興”發展壯大下去的導火線。

人們冷靜下來後,似乎從但丁的《神曲》裡看到了曙光,堅定了開展“文藝復興”的信念。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實際上,在“黑死病”壓迫歐洲人之前,歐洲人被中世紀的“神權思想”壓迫得已經受夠了,先知先覺的人,早已厭惡了“神權思想”的虛偽嘴臉。是時候尋找突破口來反彈了。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中世紀擲矛兵

適逢14世紀初期,佛羅倫薩城邦在商貿業和手工業的沐浴下,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經濟基礎的新興資產階級,他們希望衝破教會“神權思想”的束縛,高高舉起“人文主義精神”,肯定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而非神的附庸,把體現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勇於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看作是人生的動力。

然而,此時期教會的權勢依然很大,若直接挑戰教會的權威,無疑等於以卵擊石。於是,資產階級們打著復興歐洲古典文化,再創一個媲美古希臘文化盛世的旗號,以“文藝復興”之名,向虛偽的教會宣戰了。

佛羅倫薩偉大詩人但丁(1265年——1321年)無疑是先知先覺者裡邊的急先鋒,是他在1300年創作完《神曲》,向教會和“神權思想”打響了第一槍。

緊接著,佛羅倫薩大詩人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用大量十四行詩和抒情詩打響了第二槍,大文豪薄伽丘(1313年——1375年)用《十日談》打響了第三槍。

三大作家的作品,通過強烈譴責教會的統治,堅決反對中世紀的“矇昧主義”,表達追求真理的思想,給人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迅速點燃了文藝復興的熊熊火焰,導致文藝復興的浪潮在意大利越來越勢不可擋。

之後,通過一名名繪畫巨匠的薪火相傳,文藝復興在15世紀終於走向高峰。在文藝復興走向高峰之際,預示著長達1000年的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在歐洲徹底結束了,從此,歐洲走上了近代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