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如何幫孩子複習?陶行知:教育就跟餵雞一樣,給父母3個建議

一年一度娃砸們的期末大戰又到了,家長們為孩子成績操碎心的焦慮又要爆表了。可不,農民種地一年就為了年底收成,父母養娃一年就為了期末檢驗成果。

別人家的孩子期末複習是查缺補漏,再不濟也頂多是女媧補天,自家的兒砸卻是猶如精衛填海!!!

看娃的成績一直穩穩的徘徊在中下游,看娃的狀態一直考試在即我打開城門不迎敵。叫我如何不焦慮不給你報補習班?臣妾做不到啊!!!

期末焦慮綜合症的家長們該如何放下你的焦慮?放過孩子,其實更是放過你自己,避免心臟提前搭支架。

且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訴你如何放鬆心態: 教育就跟餵雞一樣。

期末如何幫孩子複習?陶行知:教育就跟餵雞一樣,給父母3個建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帶一隻公雞上臺演講,當場掏出一把米往公雞嘴巴里塞,那公雞左右掙扎硬是一口不吃,結果把公雞放了,反而自己撒歡的吃起米。

升學的焦慮矇蔽了父母的心,雞不啄食強按頭,淺而易懂的道理,反而做不到了。

我們忙碌一天的工作,晚上到家可以看看電視看看手機放鬆下,但是孩子上了一天的課,回到家依然要在父母的催促監督下挑燈做作業到深夜。我們辛苦上了一週的班,一到週末至少可以暫時放下工作休息下,但是孩子一到週末還是依然要早八晚五的上補習班,還要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

設身處地回憶下,回到當年我們自己讀書的時候,是不是我們曾經也無數次想把父母叨成績的嘴巴縫上,成千上百次的想過不想上課了,把永遠做不完的作業扔掉?

除非天生喜歡讀書,否則沒有人會喜歡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上課做作業上課做作業。我們大人一份工作做個兩三年都會厭煩,何況孩子這讀書考試是要過整整6+3+3+4,甚至更久。更何況這是被讀書被補習的!

期末如何幫孩子複習?陶行知:教育就跟餵雞一樣,給父母3個建議

01學會放鬆心態,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不依賴課後疲勞補習

如果人生是一起場修行,那麼讀書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歷劫。

天賦異稟修成上仙的尖子生一個班也就那麼幾個,大多數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生。家琪就是那芸芸普通生中的一個,週末補習班從一年級起就排的滿滿的,這幾年的成績是不進反退。眼看著期末在即,家琪媽那焦慮的心都要跳出嗓子眼了,商量著給家琪再報個期末衝刺班。

家琪媽原話:週末白天時間已經排滿了,那就晚上,時間是擠出來的,怎麼滴也可以擠出兩個小時,就幸苦幾個星期要是成績提高個幾分也值了。

家琪一聲也沒反對,去補習班的路上掉頭離家出走了。給他媽留了一條微信:媽,再補我就精神病了。經過那驚魂一夜的尋娃,家琪媽的期末焦慮綜合症也是治不好的,明年繼續犯,除非家琪的成績來個質的飛躍。

長期的疲勞補習的學習方式,根本沒有學習效率,長期以往消磨的不過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與其西瓜和芝麻都捨不得丟,到最後什麼都沒撿到,不如學會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不依賴課後疲勞補習。捨棄一些週末補習時間,與孩子一起放飛,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期末如何幫孩子複習?陶行知:教育就跟餵雞一樣,給父母3個建議

02改變週末的學習模式,和孩子一起走出家門,放鬆孩子也放鬆自己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也是特別有趣的童謠:

春天不是讀書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

關在堂前,悶短壽緣。

春天不是讀書天:

掀開被簾,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讀書天:

鳥語樹尖,花笑西園。

春天不是讀書天:

……………………………….

這首童謠背後的深遠意義是教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和思維,不能把孩子的思維侷限於沉甸甸的課本,冷冰冰的黑白文字。

學習不是老師講一句,孩子記一句的複製模式。書本的知識正是來自於這個精彩的大千世界。

外甥有一篇關於親子互動的戶外爬山作文,深受老師嘉許:情節溫馨感人,又對大自然描述充滿多彩有趣。點名外甥跟同學們分享寫作心得。外甥皮皮的說,秘密武器我不是從書上看來的,我寫的就是爸媽帶我去玩的看到的一切啊。

不妨放鬆心態,改變週末的學習模式,和孩子一起走出家門,放鬆孩子也放鬆自己。哪怕一起互動爬個山,都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把它變成一個生動的作文素材。

期末如何幫孩子複習?陶行知:教育就跟餵雞一樣,給父母3個建議

03帶孩子一起飛,讓孩子的思維跟著活泛起來,慢慢的學會思考學習

我女兒一週半,和孩子同齡的寶媽驚訝於我居然給孩子買的繪本沒超過五本。經常給我這個懶惰的媽媽推薦說哪些繪本很有趣,講行為舉止的,講大自然鳥語花香的,講萬千百態雞鴨貓狗蟲的。

我笑而不語,我週末帶孩子出門,到處都是活生生的繪本,孩子可以摸花草聞花香,看青蟲爬過菜葉,看貓狗曬太陽伸懶腰,看太陽 月亮,看雲朵變成雨滴,感受溫泉水緩緩的流過全身。這些將是她記憶裡深刻的一部份,以後將會很好的跟課本上的知識融合為一體,而不是從繪本上跟父母鸚鵡學舌背來的。

和孩子一起把課本上黑白的字慢慢的描繪出顏色,讓孩子學習思維跟著活泛起來,學會思考學習。

要如何的好好讀書的道理大人講煩了,孩子也聽膩了。道理大家都懂,為何依然過不好?孩子成績依然上不去?父母依然焦慮?

不然換個方式皮一把,把時間放在和孩子一起愉快的玩耍,暫時一個不焦慮叨成績,一個不擔心還要上補習班。引導孩子其實生活的一切無處不在學習,

把學習變成一種思考習慣而不是枯燥的被動複製輸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