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門引是傷春懷舊之作,從觸覺、聽覺、視覺方面對春天有獨特感受

青門引·春思

【作者】張先 【朝代】宋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青門引是傷春懷舊之作,從觸覺、聽覺、視覺方面對春天有獨特感受


天氣剛剛變暖,時而還透出一絲絲的微寒。一整天風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時近清明,庭院裡空空蕩蕩,寂寞無聲。目睹殘花落葉更令人傷情,不覺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這又是去年種下的舊病。

一陣陣輕冷的晚風,夾著城樓上畫角淒厲的嘶鳴,把我吹醒。夜幕降臨,重門緊閉,更顯得庭院中死一般的寂靜。正心煩意亂、心緒不寧,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鄰院中盪鞦韆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裡。


作者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潮州)人。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他一生流連風月,與歌伎為伍,在生活上與柳永相似。擅長小令,也寫慢詞。

《青門引》是一首傷春之作。清明時節,乍暖還寒。詩人在庭院中獨酌。目睹風雨停後的殘花,連飲酒的興致都沒有了,心中又起芳春逝去的哀傷,跟往年一樣。作者說這是一種病,雖是誇大,卻也暗示了傷春之心的沉重。下片寫入夜風吹酒醒,內心十分孤獨。這時明月初上,把鄰家盪鞦韆的少女之影投過高牆。自己老來孤寂而無所事事,鄰家女子正值青春妙齡而暢玩青春,這一老一少,一孤寂一活躍的恰到好處的對比,更增添了年華逝去的悲哀。

青門引是傷春懷舊之作,從觸覺、聽覺、視覺方面對春天有獨特感受


我是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熱愛書法,喜歡古詩文。退休前就從事古詩文以及書法之類的教學工作,課餘之時經常與同行交流商榷,使自己的書法藝術以及對古詩文的理解水平更上一層樓。退休後雖然不從事教學工作了,但時間充足了,我要把本人的書法藝術以及對古詩文的賞析獻給大家。使大家能夠受益頗深,同時在放鬆心情的同時,情感得到寄託。最後我衷心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