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為何要殺光金國皇室而善待宋朝皇室?

記憶死在那離別的冬天


開天闢地以來北方草原是北方民族的搖籃。哪能容得下金狗這樣的惡狗?北方民族是善良的也是耿直的必然就是法律的民主的規範。可是金國和滿族清朝只有倆個掌握中華命運的機會幹出了什麼樣的好事?金國實行減丁政策,清朝實行裹小腳和喇嘛教制度。你說這樣的民族在世界上不滅哪裡有人間正道?所以,元朝滅絕女貞皇室是有原因。為什麼不滅宋朝皇室還要給予深造機會?在康熙年間蒙古人當喇嘛是應該能娶妻生子是西藏喇嘛教制度的原定規則。可是,康熙要蒙古人當喇嘛者不能娶妻生子才能免除兵役這就是讓蒙古人斷子絕孫。這就是女貞人和他的後裔滿族人根不紅苗不狀的鐵證。女貞的後裔就是滿族。蒙古人是講道理的不能滅無能的宋朝後裔,不能放過邪門歪道的女貞後裔。善惡終有別惡貫滿盈終有懲處。


自由人84173


蒙軍攻破蔡州城後,對金國完顏宗室展開了屠殺,蒙古大汗甚至下詔,唯獨完顏氏不可活!蒙古軍找到了自盡的金哀宗屍體,分為兩半,一半歸南宋,一半歸蒙古,剩下的完顏宗室被蒙古人用大車拉到了蒙古草原,跟金國俘虜北宋徽欽二帝時如出一轍。金國宗室到草原後,男的為奴,女的供蒙古軍取樂,下場極其悲慘,真是天道輪迴。


金哀宗

蒙古滅亡南宋後,南宋皇室的待遇就相對要好得多。蒙古人善待了投降的南宋皇室和臣子,還封宋恭帝為瀛國公,比金國皇室好的不止一星半點。

蒙古人殺光金國皇室,卻善待了宋國的皇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對待呢

其實這個還得從遠了說起,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出使金國,金國皇帝為了立威和挑撥草原各部不和以方便統治,把俺巴孩汗釘死在了木驢之上,這樣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蒙古黃金家族的記憶力。金國人為了鞏固對草原各部的統治,每年都派兵到草原上殺戮蒙古成年人,稱之為“減丁”。金國人對蒙古人的殘酷統治,換來的是蒙古人對金國人的世代仇視,蒙古和金國也就成了世仇。當蒙古人攻破金國都城後,蒙古人對金國人的新仇舊恨完全得到釋放,金國宗室全被蒙古人誅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宋恭帝

相比較與金國,南宋跟蒙古之前的關係,就要緩和得多了。在金國沒有滅亡之前,南宋跟蒙古是沒有領土交界的,也沒有什麼大的衝突。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金國,南宋還和蒙古人一起並肩作戰過,蒙古人對南宋也就沒有多大仇視,推翻南宋無非就是擴張領土的需要了。再者,蒙古人從北一路打過來,就剩南宋了,蒙古人進入中原後,早就逐漸受到了中原文明一定程度的薰陶,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殺戮的野蠻人,也就不會再誅殺投降的南宋皇室,善待南宋皇室,也起到了安撫南宋人民的作用。
蒙古鐵騎

當落後的族群通過武力統治比他文化先進的族群的時候,落後的族群也會慢慢接受先進族群的文化,這叫同化現象。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受到了漢文化的洗禮,元朝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正統的王朝。


月夜讀春秋


蒙古人之所以對金宗室採取了比較血腥的處理方式,而對宋宗室採取了相對溫和的處理方式,並不是蒙古人對宋王朝另眼相看,而是具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蒙金之間的仇恨遠大於蒙宋

金與宋不同,它和蒙古接壤,而且還曾經作為宗主、名義上統治過蒙古各部。元太祖鐵木真還曾經因為協助金軍剿滅蒙古蔑兀真笑裡徒部,被金廷封為了札兀惕忽裡。但是,這並不代表金對蒙古友善!在“統治”蒙古各部期間,金人曾經做過兩件事:一、在蒙古各部實施“減丁”政策,每三年出兵蒙古一次,見男丁便殺!這一野蠻血腥行徑直接引發了蒙古人骨子裡對金人的仇視。二、金熙宗用極端方式殺死了元太祖鐵木真的先祖俺巴孩汗,將他活生生釘起在了木驢之上。



蒙古人滅金之時,掌權的是元太祖鐵木真的兒子元太宗窩闊臺。彼時距離金人在蒙古實行“減丁”政策並不久遠,蒙古人對於金人的仇恨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退,對於金宗室進行血腥屠殺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反觀宋王朝,宋蒙並不接壤,在蒙古人南下之前,雙方並沒有兵戎相見過,而且還曾經為滅金進行過短暫的聯手。換言之,宋蒙雙方只有利益爭鬥,沒有仇恨。



金人頑強抵抗,宋王朝相對溫和

女真人在金王朝後期雖然迅速腐化、墮落,但骨子裡馬背民族的驍勇並沒有完全喪失。面對蒙古人的進攻,金人選擇了頑強抵抗!直到蒙古人攻入蔡州的前一刻,金哀宗也沒有想到要去投降。金哀宗在自知無力迴天之時,想到的是自盡而不是苟且偷生。最終,一條白綾結束了自己的性命,也結束了金王朝的性命。當然,金哀宗為了不當亡國之君,自殺之前還不忘把皇位傳給了他人,讓他人來被這個亡國之君的黑鍋。但無論怎麼說,金人一直在頑強抵抗蒙古軍隊,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相比之下,長期卑躬屈膝、用金錢買和平的宋王朝就沒有那樣的骨氣了!在蒙古軍隊兵臨城下之時,幾乎沒有進行什麼有效抵抗,謝太后便帶著小皇帝趙㬎投降了蒙古人……伯顏兵不血刃、輕鬆進入了臨安城。彼時的蒙古人有個習慣:“主動投降者不殺、頑抗到底者屠城”,這一點在蒙古人西征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或許正是因為宋宗室的卑躬屈膝、主動投降,使得其逃過了被屠殺的危險吧。



蒙古人政策的轉變

蒙古人滅金之時,掌權的是元太宗窩闊臺。窩闊臺與鐵木真在位期間的政策基本一致,都是典型的“三光政策”。他沒有後來元世祖忽必烈那樣的戰略眼光,一統天下並不是窩闊臺彼時的目的,他更多地還是著眼於現實利益。因此,攻入蔡州之後,蒙古軍隊並沒有採取什麼懷柔天下的政策,而是延續了鐵木真時期對頑抗到底的對手“燒光、殺光、搶光”的既定方式,對金宗室進行了屠殺和掠奪。



蒙古人滅宋之時,掌權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這個人與他的父祖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他的野心已經不再侷限於實際利益或者具體的土地。他想要的是一統天下,不僅要做蒙古帝國的大汗,還要做中原王朝的皇帝!因為這一思想的轉變,直接導致了忽必烈政策上的轉向。他不再視投降的宋人為敵對方,而是將其視為了自己的子民。雖然後來蒙古人將宋人視為了低等公民,但低等公民也同樣是忽必烈的子民,不是嗎?因此,為了將來更好地統治廣大南方地區,忽必烈選擇了懷柔天下,玩起了中原王朝“善待”前朝宗室的伎倆。既然是“善待”,自然也就不能繼續屠戮宋宗室了。



忽必烈將宋王朝的末代皇帝趙㬎封為了瀛國公,但是對他並不放心。趙㬎剛剛成年,忽必烈便將他送去了遠離中原的吐蕃,強迫他出家當了喇嘛。既將其與中原地區的反抗勢力隔絕了,同時又將其置於了自己嫡系薩迦班智達的監控之下,算是徹底免除了後顧之憂。可即便如此,趙㬎也沒能得以善終,最終因為幾行思念故土的文字犯了元王朝皇帝的忌諱,被元王朝的皇帝賜死於河西,這位亡國之君終生未能再次踏足故土……


農民工歪說歷史


蒙古建立的元朝,是在鐵騎之下建立的,蒙古人“屠城”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在處理皇室宗親時,蒙古對待金國和宋朝的方式完全不一樣,這是為何呢?

先說蒙古與金國:

金國也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滅掉遼國和北宋,佔據中原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可是金國對待同為少數民族的蒙古人時,卻異常殘暴。

奴役壓制:

金人在建立自己的國家時,明確規定了兵農合一的制度,漢人、契丹人等人,被編入兵民戶口,但是蒙古人卻被排除在外,而蒙古人被視為女真族的努力,是個人的私有財產。

“減丁”政策:

蒙古人在向金國納朝貢的同時,必須每三年進行一次“減丁”,“減丁”顧名思義,就是削減人口,而削減的辦法也是極為殘忍,就是金國派軍隊前往,對手無寸鐵的蒙古人進行屠殺。

而這樣就是為了防止蒙古人的人口增長,對蒙古人形成約束,並最大化的控制蒙古人,但這樣的做法深深的刺激了蒙古人,也讓蒙金之間的怨恨,埋下深深的禍根。

禁止蒙古部落聯合,殘忍鎮壓:

金國對付蒙古那是想盡辦法,因為他們也知道蒙古人善戰,所以很害怕蒙古人強大,而各部落之間的聯合更是被金國人忌諱的。

舉個例子,成吉思汗的先祖便是俺巴孩汗就是因為調節部落之間的關係,被金人扣上還一個“專懲治遊牧叛人”的罪名,被釘在“木驢”上處死,所以成吉思汗伐金時,便有一條“為報祖先世仇”。

綜上來看金國對蒙古人,始終伴隨著高強度的壓迫,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有反抗”。

再說蒙古於南宋。

蒙古與南宋結盟:

其實大家知道,南宋每年都會給金國納“歲幣”,但是隨著蒙古的強大,南宋也認為蒙古人是可怕的對手,所以起初蒙古人請求聯手的時候,並沒有同意,但是金人被打的南遷,這讓南宋開始不安。

最終南宋與蒙古人有過短暫的結盟,最終也將金國徹底打敗。

蒙古人對漢文化的需求:

隨著疆域的增大,統治問題也成為了蒙古人的一大問題,而漢人的文化恰恰是蒙古人需要的,因為漢人已經建立了很多的政權,一直延續著。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蒙古人很少在南宋進行屠城的原因,並且一個文天祥竟然能夠讓忽必烈親自去說服,可想蒙古人對漢族文化的崇拜和尊重。

漢人佔據多數:

蒙古人雖然厲害,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畢竟是少數民族,比起漢人來說,數量上的差距是一天一地,所以對待漢人和漢人的統治者,能放過的肯定就放過了。

蒙古人在襄陽之戰和崖山海戰中早已領略到漢人和漢文化的強大,被漢人的氣節深深打動,所以不同於金人那樣,對待漢人已經相當友好了。

這就不難看出,為什麼蒙古人將完顏氏滅族,而善待對待宋朝的皇室還有臣子了。


歷史文武君


元朝滅宋之後,對待宋室的手段的確要溫和很多。1275年,蒙古軍隊連克南宋城池,抵達臨安,宋朝太皇太后謝道清帶領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南宋正式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對宋朝的宗室以及降臣,都給予了優厚的待遇。宋恭帝被封為瀛國公,後被送往西藏出家,成為一代藏創佛教大師;而太皇太后謝道清則被元朝封為壽春郡夫人,謝道清一開始以為身體抱恙而無法前往大都,元朝破例准許其在臨安養病。可見,元朝對宋朝的皇室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金國皇室,究竟是否被蒙古軍隊殺光,這已經無從考證。以為金國最後的兩任皇帝金哀宗完顏守緒和金末帝完顏承麟(僅在位半天)在蒙宋聯軍攻入蔡州後,相繼自殺殉國。從這個角度來看,金國皇帝倒是比宋朝的皇帝更有氣節,所謂“君王死社稷”來形容金國皇帝,倒是比較合適的。至於蒙古下令殺盡完顏氏這個說法,多半也是不太真實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蒙古在滅金之後,金國人口銳減(多因蒙古軍隊的屠戮所致),但在滅宋之後,江南的人口減少量與北方相比,可以說是比較少了。

蒙古對金宋兩國態度不同,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

金國和蒙古是世仇,這一點人盡皆知。金國在統一北方後,為了防止漠北的遊牧民族擾亂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對蒙古實行減丁政策,即每年派兵深入漠北,見到蒙古男性牧民便殺,如男性未及車輪高,則斬去其手指,使之不能射箭握刀。同時,金國積極利用蒙古和塔塔爾的矛盾,成功捕獲了蒙古的大汗俺巴孩汗(金熙宗時期),並將俺巴孩汗置於木驢上活活釘死。可以說,蒙古和金國,有弒祖滅族之恨。據說,俺巴孩汗去世前便詛咒金國,被蒙古子孫滅盡。自然,當蒙古滅金之後,新仇舊賬一起算,沒有絲毫手軟。

至於南宋,蒙古和宋實際上並沒有宿怨,滅宋只不過是其統一天下的一個必經途徑。因此,蒙古沒有必要對南宋趕盡殺絕。另外,臨安的宋朝政府投降之後,各地尚有不少的漢人組織起來,抵抗元朝,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陸秀夫張世傑和文天祥等人。元朝政府為了收買人心,瓦解和分化抵抗勢力,有必要優待宋室,以給抵抗者一種開明友好的信號以維持統治。

除了歷史上的恩怨之外,宋金命運不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蒙古統治者。蒙古滅金時期的統治者是大汗窩闊臺。窩闊臺時期的蒙古,尚未完全習得攻心統治之術,對於屠城等手段並不抵制。因此,對於當時的蒙古而言,屠城對於戰勝者而言是比較正常的一件事,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金國自然是免不了被蹂躪一番。而蒙古滅宋時期的統治者則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此人胸懷寬廣,頗有一番“亞歐領主”的氣派,他對於中原的儒家文明較為推崇,深得統治馭之術的精髓,因此,忽必烈對於屠城一事向來是不太贊同的。因為忽必烈的個人氣度與見識,使得南宋免遭屠戮之苦。


庭州行者


蒙古南下滅亡金,南宋以後,金國皇帝,南宋皇帝,都被蒙古人俘虜,不同的是,金國皇帝是直接被處死的,甚至被蒙古人分了屍,而南宋皇帝待遇則好一點,末代的南宋皇帝分別是兄弟三人,第一位幼帝被俘虜,第二位則死在了亂軍之中,第三位則投海自盡。

宋金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大遼滅亡的時候,金人就順勢南下,包圍了當時的北宋都城汴京,未久,汴京被攻破,金人將北宋王公貴族抓捕一空,只剩下了一個趙構因為不在汴京,逃過一劫。

金人對汴京中的王公貴族全部帶到了北方,不管這些人曾經是公主亦或是妃嬪,到了金人領地,都只能淪為奴隸,淪為玩物,普通百姓更是如此。靖康恥,可以說是所有宋人的恥辱,自此,宋金結為世仇。

金人稱雄的時候,北方蒙古人也沒少受金人迫害,金人在蒙古草原各部落之間實行減丁政策,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金人就會將蒙古部落中某些特定的人群屠戮一空,以此防止蒙古人做大。

可以說,無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對金人都是極度仇恨的。


此時的南宋,面對的是金人與蒙古人角力的現狀,相對來說,金人絕對是漢人的最大仇敵,但也僅此而已,蒙古在與金人的對抗中,日益壯大,而金國卻日益衰弱,金國亡國是遲早的事情,若是不論世仇,南宋最正確的選擇是聯合金人抗擊蒙古,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互不干擾。

但問題是,金人並不打算與宋人聯合,宋人也在猶豫是否要合金擊蒙,未久,金國已經日薄西山,南宋只好站隊,合蒙抗金。

蒙古人在吞併金國以後,繼續南下,正如曾經的金人滅遼後繼續南下一般,南宋很快又被蒙古滅亡了。

南宋末代三位皇帝,第一位,宋恭帝趙㬎,在當時的杭州被俘。第二位,宋端宗趙昰,在被文天祥等人捧上皇位以後,1278年,死於亂軍之中。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被陸秀夫等人揹著投海自盡,跟隨一起投海的,還有百姓士兵十萬數之重。


可以說,除了一個宋恭帝趙㬎結局好一點,其餘結局都不咋地,宋恭帝趙㬎被俘以後,被蒙古人送去吃齋唸佛,倒是多活了幾十年。

蒙古人對南宋皇帝有過善待嗎?並沒有,只是沒有像對金人那樣殘忍而已。


魏青衣


誰說善待了,投降的南宋宋恭帝趙㬎被安排去當和尚,南宋歷代皇帝的陵墓被元朝國師(和尚)楊璉真珈派人盜墓。

《續資治通鑑》卷一八四為我們記錄了當時的情形:1278年的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一隊蒙古士兵將他們手中的武器變成了鋤頭、鐵鍬、撬棍、大錘和鐵鏟,他們不需要我們今天盜墓賊手中的洛陽鏟,也不需要很好的技術,膽子大、有力氣便成。他們的進軍目標是,青龍山和攢宮山之間方圓2.5平方公里的南宋皇陵區。

南宋皇陵區除了有南宋的一些皇帝、皇后、后妃,還有南宋的一些大臣,一共一百來人,在那個彷彿不怎麼闊氣的地方,他們有些害怕地等來了這群蒙古兵。雖然,對於這些人來說,那個黑夜是他們的白天,但他們還是怕極了。蒙古人野蠻兇猛、血腥好殺,把他們的朝代都弄沒了。他們雖然躲在地下,但依然要面對蒙古人蹂躪。

給蒙古兵領路的是那幾個漢奸和尚,而楊教主剛是總領導或者統帥。他們的眼睛在黑夜裡閃閃發亮,就像他們即將面對的黃金珠寶飛揚在空中。

一進陵園楊統帥便讓一隊蒙古兵圍住了守陵衛隊,其餘人馬衝向陵區開始大規模地開挖,叫罵聲、嘈雜聲和想要發財的心跳聲,聲聲入耳,嚇得在地下的那些皇帝、皇后、后妃還有大臣們瑟瑟發抖。

守陵使羅銑過來問話,但那四個和尚一擁而上將他摁倒在地,拳打腳踢。羅銑極力反抗,一旁的蒙古兵拔出寒光閃閃的刀子架在了羅銑脖子上:“媽的,沒聽說老子是蒙古兵營的?總認識這刀子吧,再喊再叫小心老子將你削了!”

羅銑大哭而去,他的守陵衛隊兵的一鬨而散。

一看沒人管了,不但禿頂而且還鷹勾鼻子的楊禿走上前去,命令大家停下來:“兄弟們,不能盲目蠻幹,咱先挖這三座,他們死得早、埋得淺,好挖!”然後,他手指點了幾點,點著了地下的三個皇帝和一個皇帝便被他點中了,他們是宋寧宗及皇后楊氏、宋理宗和宋度宗。

看著眼前這麼多人興師動眾,三位皇帝和楊皇后都有些害怕,尤其是陵墓裡藏著好東西最多的宋理宗被嚇得狠不得從墳裡跳出來逃走,但這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三下五除二,揚禿及其部眾撬開了宋理宗的棺材,但從棺木中衝出一道白氣,嚇得幾個撬棺材的人跌坐在了地上:“媽呀,他還活著!”

揚禿走上前來一看,只見宋理宗面色如生,他伸手一摸覺得體膚還有彈性,但他一點兒也不怕,原因是宋理宗的屍體珠光寶氣,上面綴滿了珍珠、翡翠、瑪瑙,在閃閃發光。他向肚子裡咽了一口貪婪的口水,命令手下將宋理宗從棺材揪了出來。

元朝軍隊

手下一哄而上,摘去宋理宗身上的金金絲罩,扒下了他的龍袍,將他全身的珠寶搜了個精光,又將其棺槨內外及地宮裡擺放的全部隨葬珍寶搶掠一空。有人想將他身下所所墊的涼蓆扔掉,卻意外發現那是金子做成的。

就這楊禿還不甘心,走過來踢了光溜溜的宋理宗一腳:“現在,你咋不發光了?”但當他聽說宋理宗之所以沒有腐爛是因為口中含有名貴珠寶,肚子子裡還有不少防腐水銀,便命令下屬將其倒立著掛在一棵樹上,撬開嘴巴拿走珠寶,防腐水銀隨即從口中流用,歷時三天三夜,收集了滿滿一大盆。

和宋寧宗玩姐弟戀的楊皇后,是個才女,人雖死了,但在地下依然栩栩如生,像活著的時候一樣漂亮,看得幾個蒙古兵直流口水。他們想要姦屍體,但被幾個漢族工匠阻止,才得以保持死後的貞操!

如此,這幫喪心病狂的盜墓賊大勝而歸。楊禿還帶走了宋理宗的人頭,他剃去頭上的皮毛,將其變作髑髏,製成杯具,送給了自己的師傅。幾位皇帝和楊皇后的屍骨被他們甩在了身後的草叢中。

聽說這事,附近附的鄉民悲痛欲絕,無不為之摸眼淚。有一個叫唐珏聽說這事立即變賣典當家產,用換來的錢請附近鄉里的青壯年男子吃飯。飯桌上,大家喝了幾杯,唐珏說:“我請各位和我一起去收集先帝的屍骨,怎麼樣?”有人問:“山上那麼多的蒙古兵一個個虎視眈眈,事情要是暴露了怎麼辦?”

唐珏說:“這事我已經想好了,現在四處這麼多的白骨屍體,我們為什麼就不能何不以假亂真,取而代之呢?”

大家覺得唐珏很好,唐珏拿出備好的好幾只木匣,上面裹著黃色綢子,寫著皇帝和帝陵的名字,讓大家帶上,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隨號將幾位皇帝和皇后的遺骸收藏起來,埋在了一座寺廟裡,並在上面種上冬青樹,當作標誌。

楊璉

到了同年11月,楊禿們捲土重來。這一回,他們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著手盜掘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四帝陵和孟氏、韋氏、邢氏、吳氏、謝氏五位皇后陵墓。南宋帝陵因此屍骨狼藉,毀於一旦。

盜賊們先後在這裡盜挖101多座墓葬,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功勳大臣的陵墓幾乎無一倖免。但即使這樣,盜賊們仍然不肯罷休,隨後將佈散於陵園的屍骨收集於紹興城中,上面築起一座高13丈的白塔,取名“鎮本”,想要以此壓制江南人民。後來,老天爺看不下去這事兒,便命雷神擊毀此塔。據說,火著了整整三天才熄滅。

據史料記載,盜賊們南宋帝陵除了得到“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鏽管”、“交加白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魚影瓊扇柄”等諸多珍寶外,另有黃金1700兩,白銀6800兩,鈔116260錠,以及田23000畝。

另據南宋遺民周密所著《癸辛雜識》記載,泰寧寺參與盜陵的宗允“多蓄寶貨,豪霸一方”,越人怨之刺骨。宗愷則與楊璉真珈分贓不均而反目,被楊璉活活打死。

楊璉形象

128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慫恿楊璉真珈盜陵的丞相畏兀兒人桑哥,因作惡多端,被忽必烈處斬,楊璉亦被問罪。但忽必烈還是有意思包庇楊璉真珈,只是將其妻子沒官,出獄還其原籍而已。

讓人不可思議是,楊璉居然拿著盜墓所得來修佛造像。據明朝散文家張岱《西湖夢尋》記載,楊璉“所刻羅漢,皆貌己像,騎獅騎象,侍女皆裸體獻花,不一而足”。

現在,杭州飛來峰據說還有楊璉的疑似塑像。這個信奉藏傳佛教的喇嘛不知道在佛那裡是否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至於宋理宗趙忠誠的那顆頭顱,直到朱元璋滅元后,才在大都的元皇宮中被找到。


跪射俑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蒙古人善待宋朝皇室談不上,但並沒有如對待金國皇室那麼慘烈。

蒙古對金國

蒙古對金國是有深深的仇恨的。

早在金滅遼之後,金就想對漠北草原的蒙古部族實施統治。

當時的蒙古還是分散的部落,部落之間形成鬆散的聯盟,互相之間也經常起衝突。

金國太子完顏宗弼曾經率領一支數萬人的精銳部隊深入漠北,結果幾年後僅剩幾騎從漠北逃回,從此金國對蒙古深惡痛絕。

經常出動軍隊騷擾蒙古邊境,殺蒙古人。

後來金國利用塔塔爾人,將迎親途中的俺巴孩出賣給了金國。

俺巴孩和他的兒子被金國人在朝堂上處以木馬之刑。

這是將人扒光了之後放在木馬上慢慢死去的殘酷刑罰,俺巴孩臨死前憤怒的說出,蒙古人將來要殺光所有金人的詛咒。

等到成吉思汗在漠北崛起,金國一敗再敗,懷著宿仇的蒙古人對金國人自然是趕盡殺絕。

蒙古對南宋

蒙古對南宋,並沒有仇恨,相反,在滅金的作戰上,雙方還一度聯盟滅金。

只不過,目光短淺的南宋此舉不過是與虎謀皮。

蒙古對富饒而文明的南宋早就垂涎已久。

因此蒙古對南宋的目標主要是領土,而並不是仇恨。

但是大宋官家趙家的最終弄下場也甚是悽慘,崖山一戰,陸秀夫懷抱小皇帝跳海自盡,十萬軍民主動為趙家殉葬投海。

崖山附近的海面上,密密麻麻漂浮著屍體,至此,大宋滅亡。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登峰造極的家族,也總有跌落下來的一天,這是天道循環,不可避免。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你快拉倒吧!嘛叫善待?宋理宗的人頭,剁下來當了酒器,這就叫善待?宋徽宗那丟到大坑裡熬燈油的屍體,又是咋回事?說好的把宋徽宗的屍體給運回來,棺材板裡就一塊爛木頭,您告訴俺,這是不是就是您說的善待?

再有宋朝皇帝那些個墳頭,是誰給掘的?壓根就沒有一個全全乎乎留下來的墳頭。

這是對皇族,對待咱老百姓,他也沒有客氣過,屠城的事他也沒少幹。一樁一樁一件一件,您自己個掰扯掰扯,這都沒地說去。

所以說您這問題問的他就不靠譜。

那麼咱先說說蒙古人對金朝的不善待。

首先這蒙古人和金朝的女真人,這兩波人壓根就是世仇。話說這女真人說道根子上,他的起源就是遊牧民族,所以他深刻的知道遊牧民族的彪悍,擱冷兵器時代,大傢伙都知道厲害,這都是天生的騎兵。

畢竟擱過去騎兵這玩意,就跟現在的小坦克差不多,就一個字牛。那麼蒙古人那是打小就擱馬背上蹲的民族,所以女真人防的就是蒙古人冷不丁崛起一下,威脅到了他的統治。

所以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減丁政策,每隔三年,拿著刀,提著棒槌就擱大草原上禍禍蒙古人。

您這男娃,這就壓根不能超過車輪,這要比車輪高那麼一丟丟,這大腦殼一準就得被削掉。

這還不算,女真人還溜達到各個部落挑起蒙古各個部落的矛盾,讓他們天天的沒事互相掐架。

您就說吧,蒙古人能不恨金朝這幫子女真人?恨啊!這都恨到了骨頭縫裡了。

這事金朝的女真人明白,所以就擱自己的地盤上修了一條長達三千多里的金長城,這就是防備蒙古人那天突然去找他們的麻煩。

再有一件事,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阿巴亥,作為一個大汗居然被金朝的女真人給釘死在了木驢上。

您就說吧,這國仇也有家恨他也再,所以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那是去報復,這就是一顆復仇的種子,您感覺這金朝的女真人敗了,這能有個好嗎?不能夠啊!

那麼金朝他這皇室,幾乎就被蒙古人殺了個乾乾淨淨,當時破城的時候,成吉思汗還特點下達了“獨不赦完顏氏”的命令,您說說這得恨到了啥程度。

女真這個族群,也被蒙古人扒了個稀里嘩啦,一部分不會說漢語的改了人家的籍貫變成了蒙古人,一部分能說漢語的被改成了漢人。另外一部分,變成了所謂的生女真和熟女真。

但他這活沒有幹好,幾百年之後,這生女真發達了,又跑到蒙古大草原上欺負蒙古人,這就建立了後來的後金,也就是咱大華夏最後一個王朝滿清的前身。

那麼金朝人的事,就是這麼個事。

咱接著說說宋朝的事。

宋朝,話說滅宋的時候,那宋恭帝,確實被大元朝留下了一條命,被封了一個瀛國公,後頭又擱西藏出家做了和尚,最後他因為這文字獄才被弄死的。

如果單從這個角度去說事的話,這蒙古人似乎對宋朝的人,很客氣,沒那麼上綱上線的。但咱得問個為嘛?這個世界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是。

但您記住了,一個崖山之戰,咱雖然敗了,但追隨小皇帝投海自殺的普通老百姓那是幾十萬。

這說明啥?說明宋人的反抗那是堅決的。這要是擱宋原來的地盤,只要有個頭,這振臂一呼,蒙古人感覺這戰事還得起。

畢竟開頭蒙古人用屠城的方法來威脅宋人,壓根就不好使。你這威脅的越厲害,他反抗的反而越厲害,蒙古人打的就越艱苦。

所以這就是一個誰比誰有韌勁的事。

那麼蒙古人想要平了宋人反抗的心思,這就得拿出點實際行動來了,所以他這才對宋的皇室比金朝的皇室要好。

如果您不信,自己個瞅瞅後來蒙古人擱進攻歐洲,是怎麼對待他們的,這屠城就不說了,還給你壘京觀,也就是把人頭多剁下來擱那城市的邊上搭三角形。

這玩意歐洲人受不了了,這就給蒙古人起了一個外號——上帝之鞭。

所以任何的事,他都是相對的他對你一個敗亡之君好,那是因為你這手裡有他害怕的東西。

之所以那宋恭帝最後被殺了,因為沒用了,但凡有用您覺得一個文字獄就能要了他的命,這不開玩樂呢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歷史上,金國一度是個很強大的國家,此前隸屬於大遼,在大遼內部變得腐敗之後,金國就獨立出來。金國的統治階層是女真人,當然,和後來建立清朝的女真人還是有點區別的。



女真這個民族世代定居在東北一帶,歷史上兩次興起都是在瀋陽的周邊。為何他們能在這裡興起呢?他們是個遊牧民族,長於放牧,精於征戰,所以這裡的水草給他們的坐騎提供了豐富的草料,使得他們的勢力得以增長。不過,每個朝代都有興替,中原封建王朝如此,金國也是如此,在興盛了沒多久,繼任的統治者就陷入了享樂、猜忌等問題中,於是逐漸地衰落了下去。

金人對漢人其實還算不錯,當時的漢人、契丹人等人種,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蒙古人卻不行。同時草原上的部落,金人深知蒙古人的厲害,所以他們致力於削弱這個民族。直接將其滅亡是不好的,畢竟留著他們,還可以收賦稅、徵收牛羊。為了削弱蒙古勢力,他們對諸多蒙古部落進行了離間。這樣的策略讓蒙古一度不能團結,陷入了部落紛爭的局面。


雖然這辦法好,但是實際上收效不大,因為不久這裡就出了一個偉大的大汗——鐵木真。鐵木真的先人曾經因為背叛了金國,受到了金國國主的懲罰。他的後人很多都是蒙古部落的貴族,於是鐵木真為了號令這些人,就說是為先祖報仇,在同一各部落後,發起了對金朝的供給。在他強大之前,金人為了消耗蒙古的勢力,還經常會派兵去蒙古部落裡面肆意殺戮,並把這種行為看成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要控制蒙古人的男丁的數量,從而減小來自蒙古人的威脅。

所以,這兩國之間,不但是有著先人被殺的仇恨,更有種族之間的大仇。所以為了復仇,必須對金國做滅國處理。而且金人同樣是遊牧民族,非常強大,所以為了壓制他們的發展,也要對金國的皇室進行剿滅,防治他們再度興起。


那蒙古人為何又對南宋比較和善呢?起初最先打算滅亡南宋的,就是金國,而蒙古人同樣和金國有世仇,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蒙古人和漢人是好兄弟,是聯盟。尤其是在金國的後期,南宋朝廷看他們不再強勢,便斷了之前和金國的同盟,轉而聯合蒙古人。所以,雖然蒙古後來滅亡了南宋,但是實際上很長時間裡雙方關係還不錯。

滅亡南宋的人是誰呢?是忽必烈。他還沒稱帝前,就已經在結交漢人,在他的府上,有許多手下都是漢人。所以這是一個很喜歡漢文化的皇帝,在他登基之後,他對漢文化的推崇,更是導致了部分部落的分離。


在後面的國事管理上,他更加傾向於用漢人的東西,所以他對於漢人,是非常倚重的。這種倚重在滅亡南宋後,就讓他做出了善待皇室的決定。當然,南宋一直都很軟弱,可能他也是覺得沒必要危難這樣軟弱的人,所以才善待他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