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 面向未來

萬通1993年首次反省會成果總結

【編者注:本文為萬通地產首次反省會之成果,作者為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潘石屹等萬通“六君子”】

我們為什麼要"下海"辦公司?我們究竟要把公司辦成什麼樣子?在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中,我們怎樣把自己當成一根釘子頑強地楔去?一群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哥們兒"怎樣在新的利益基礎上進行合作,總結過去,開拓未來?怎樣把日常大量瑣碎的經營活動和青年知識分子精忠報國的高尚追求緊密結合起來?等等、等等,這一系列嚴峻而現實的問題,不僅擺在我們幾個人的面前,而且是對我們整個一代人的挑戰,迴避它,不行;蔑視它,也不行;聽其自然,無為而治,更不行,迎接挑戰,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正在做一件意義遠大的事情,中國青年知識分子近年來苦苦尋求推動社會進步的報國道路,或搞文化啟蒙,或搞理論研究,或以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或遠渡重洋向西方學習,以求學有所成,報效自己的國家。闖來闖去,都沒有得到完滿的答案。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向何處去,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肅課題。我們認為,我們現在所走的道路,是一條能夠解決這一課題的道路。推動社會進步以報時代,創造財富以報人民,齊家敬業以報父母,利用所學知識在商品經濟中鍛鍊自己,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改善自己的經濟現狀以報個人,這一切都體現在我們以企業組織的形式,從事商品經濟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的確找到一條很好的道路。

推動社會進步以報時代,創造財富以報人民,齊家敬業以報父母,利用所學知識在商品經濟中鍛鍊自己,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改善自己的經濟現狀以報個人,這一切都體現在我們以企業組織的形式,從事商品經濟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的確找到一條很好的道路。

要準備過三關:排座次、分金銀、論榮辱。排座次,就是要明確職權分工,建立規矩,把純"鐵哥們兒"關係,改變成在友情基礎上的企業內部同仁關係。分金銀,不是簡單地只分多少錢,而是指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論榮辱,就是說,失誤了不要互相埋怨,成功了不要貪天之功歸己有。爭當唯我獨尊的天然領袖。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許多矛盾解決起來就相對輕鬆一些。

掙錢簡單地說是一個完整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四個環節。一是啟動各處資源,設計項目,二是組織和投入資金,三是直接生產管理,四是回收資本,形成利潤,四個環節缺一不可。從另一角度看,什麼叫賺錢?盈利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資源轉換的過程。我們一定要學會大交換,即利益和資源交換不在同一時空一次完成,而是多環節、跨時空完成交換過程。這種大交換一般人都不注意,所以往往在小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上被絆住。

我們的發展方式主要是從這方面著眼的。具體地說就是以空間換時間。即不在一點上粘住而是利用國內新興開發地區土地和房產迅速升值的有利條件,粗放式的經營房地產,或借一大批國營企業尋找出路之機,以"產權組合"手段,迅速擴充資產。換句話說,必須利用體制錯位形成的體制與資源落差進行跨空間和跨體制的操作,以空間上的擴充大大縮短按傳統方式完成原始積累需要的時間,迅速形成大規模的自有資本金。

我們要運用的是一種新的方法。由於有體制轉換中的錯位造成的巨大空間,我們就完全有可能大大改善資源條件,在資源方面形成一個有利於我們的漏斗,使它們往我們這兒走。超乎尋常地聚集資金,超常規地發展,把大塊資金投入新興產業,形成利益,形成自己的資本,為今後長期發展奠定基礎。這樣我們就能實現跳躍式發展,即不是按算術級數,而是按幾何級數增長。但這樣發展的時間不會太長,最多三、五年,這以後都是規範的市場經濟,要按價值規律辦事。我們必須在結構上完成以上兩個三角形的對接。一個倒三角在上面,形成各種資源的漏斗,我們企業正好處在漏斗的嘴上,另一個正三角形在下面它的頂部正好與企業相接,表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

簡單說:人世間永遠都是慾望比事多,事比錢多。所謂事,可以包括想事、說事、謀事、做事、成事五個環節。想的事比成功的事多。企業發展中,慾望產生很容易,因為產生慾望成本很低,想事很簡單。而做事的成本卻很高。做事就是把慾望落到實處。經過篩選,一些不合理的想象去掉了。剩下的一些則由慾望變成計劃,計劃變成項目,做起來就變成了具體的事情。而事永遠都比我們資金多。在企業發展中,永遠都是事湊錢,只有銀行是錢溱事。運用資金(投資)來做事再通過做每一件具體的事來滿足慾望。這個循環是沒有終結的。不僅如此,循環的圈將越來越大。在這所有的圈中,大家之所以都很累,主要是因為慾望多。什麼時候停止?很難說,有慾望就肯定活得非常累。那麼,怎樣處理這對矛盾呢?我們感覺,唯一有效的辦法是節制慾望,把企業每一階段的目標不要定得太高,揠苗助長,勉為其難。另一方面,我們企業長期發展中的這個矛盾要求我們從思想上、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如果是錢籌事,就不會太累。這個矛盾長期存在,要求我們比較從容地來判斷問題。否則一次走麥城,就可能斷送我們已有的成果。企業發展中,每天都會遇到這個矛盾,這是企業發展不可能終止的鏈條之一。

與我們合作的各種單位、企業、個人的目標和我們的目標的組合,只有一種條件下可能是穩定的,即他們的利益來源某種程度上與我們的利益重迭,而我們的利益來源某種程度上也依賴於他們的幫助,這時雙方才可能有短暫的一致。一旦我們的利益方向發生了偏離,不再成為多種利益的交駐點,彼此就開始疏遠,聯盟關係就會結束,所以說,必須在蜜月裡生孩子,我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既要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目標,又必須盡最大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外部力量。這個矛盾解決不好,就會出現很多麻煩。辦企業也有個"統一戰線"的問題,這一點,我們也應當特別注意。

我們永遠都會感到,事情很好,人不行。即使歐美老牌大企業,也從來沒有宣佈他的人盡善盡美,企業發展,天天忙事,事越作越大,總感到周圍的人跟不上,天天在抱怨人不夠,一進人,人多了又製造矛盾。為了解決新矛盾,又是不得不再進人,循環往復,了猶未了。因此,我們認為有這幾個辦法可以緩解這一矛盾。

(1)當人跟不上事的時候,不要急於調整人,而應認真調整事情本身,要認真考慮這個事情本身怎麼樣。,可不可以努力一下,把事情控制在與現有的人比較匹配的狀態,很多事情才能很好運作。

(2)當事與人發生矛盾時,要正確看待人。我們現在做的事,從本質上說,是前所未有的開拓性事業。而現行體制、教育制度都不可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人才。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因此,決不能企求一下就能找到不經過磨合、現成可用的人才。

(3)中國目前條件下,確實需要老闆。現在中國廠長多,老闆少,經營性的人才很少。獨立做老闆的成本較低,於是當然有許多人往老闆方面努力。因此,在做企業日常工作中,來自中層幹部的批評性意見是最多的。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來企業暫棲身,目標是自己當老闆,這一點我們非常理解,而且準備不僅給大家提供生存條件,還要創造儘可能廣闊的發展空間,最終,大家手拉手建立一個真正的"獨聯體"(獨立法人企業聯合體)。

(4)在香港和西方企業,高級職員,即“打工皇帝”的收入往往超過小公司老闆的收入。這樣,很多人寧願在大公司當職員,既沒有風險,社會地位也比較高。中國只有也具備這種社會環境才能在大公司穩住一批高級職員,對這個矛盾,我們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多節制些事,也多理解些人。

每一個參加我們事業的管理者,對企業怎樣搞,都有一套想法,這些就形成了對企業的理想要求,人產往往說應該怎麼樣,而現實狀態則不盡如人意,對理想的表達往往是由於對現實不滿而產生的。現在問題越多,對理想的表達就越強烈。在企業發展中,這個矛盾長期存在,我們對現狀不滿意,往往會急躁,結果常常是理想沒找到,現實也處理不好。

解決這一矛盾的一個得要方法就是認真研究由我們目前所處的現實狀態逼近理想的條件是什麼。譬如:我們要使企業的體制非常健全,我們就會抱怨現實狀態這不行,那不行。如果不這麼簡單,而且反過來,我們先考慮一下,我們的理想狀態是什麼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條件之一、條件之二或條件之三是什麼,這個研究透了,就先來創造條件,使現實朝理想邁進一步。如果條件根本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就是一個空,是幻想,作為企業管理人員,要掌握這個方法,不光是對現實狀態不滿,而是要從尋找由現實狀態達到理想的中間條件開始,一旦條件具備,事情就會水到渠成。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善於解決現實狀態與理想目標的矛盾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創造條件(由低到高,由易到難)逐漸逼近理想這方面。人們經常時髦地講:大膽吸引人才,大膽啟用人才。然而,真正能說到做到的人並不多。大膽,需要胸懷和勇氣;吸引,需要品德和利益;啟用,需要方法和管理;識才,需要水平和眼光,而這一切,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和掌握的。人們對人才往往過於苛求,而對自己往往過於寬容。實際上,吸引和啟用人才的並不是完人,被吸引和被啟用的人才也是不是完人。所謂人才,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強些。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都是人才,只是其才能的表現方面不同而已。草率急躁的莽夫,可能成為果斷勇敢的將士;內向孱弱的書生可能成為審慎持重的學者。才能的發揮也需要環境。這樣吸引和啟用人才,就可視為風險投資,這種風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施展才華的內因(即通常概念的“沒有發揮的條件”)。要避免這種風險,就需是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做文章,需要兩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努力的效果不好,人才便埋沒了。“埋沒”這個詞用在這裡非常好,它意味著人才不能得以施展才華,主要是外因的責任,是外因把內因“埋沒”了。我們常常責備別人不是人才,其實正是我們這些“渴望人才”的人在把人才埋沒。正是基於上述思想,我們才提出了“留不住人才,永遠是企業的責任”這個命題,其良苦用心就是要強調外因的作用,從企業自身找原因,儘量給企業幹部、員工提供一種良好的發揮才能的環境。

容人所短和容人所長同樣需是要很大的胸懷和很高的境界。不能容人所短的本身就表現出了心裡上可悲的“短”,不能容人所長實質上就是搞“武大郎開店”。這些道理說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似乎我們早已接受,但我們都還是經常違背這些簡單的,任性地處理事情。遺憾的是,我們誰都不願承認自己的胸懷和境界狹隘,但這種狹隘我們的確存在。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自己,要使自己在思想上豐富起來,心理上健康起來,能力上強大起來,視野上開闊起來。因為我們要幹事為業,要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環境、更高的層次上去闖。不這樣做,很難適應未來的需要,其結果,一句成語早就告訴我們,那就是“大浪淘沙”。

我們的事業,敗在別人的手中的可能性並不很大,極大的可能是敗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因為不努力提高和修煉自己,我們終將變成自己事業的障礙。這樣,我們就面臨著雙重的壓力,既要使自己成為人才,又要為企業留住人才創造環境。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們還不能給人們提供更多的物質上的利益,我們只能努力以心交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用人。要樹立這樣一個信念;人才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驀然回首。

我們認為:一個企業經營狀態的好壞,並不在於有無資金,或項目優劣,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為天下最優秀的人創造一個能施展抱負和才華的良好壞境,同時使其獲得與貢獻相稱的實際利益,要讓這些人願意來,來了之後幹得好,幹得痛快,幹完之後一想幹得值。沒有這三點,道理講得再好,說破天,也無法吸引人才團結奮鬥。相反,具備了這種條件,企業就會輕而易舉獲得全總部竟爭優勢和比較優勢。一流人才幹一流事業,我們相信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