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在漢中,每個人想必都對3201、76號廠、101廠、6號信箱等等帶數字的地名並不陌生,但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數字的含義和來歷,記得有一次在頭條上看到有人評論說到了“三線建設”,有回覆說,漢中是五線城市,還稱得上三線,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三線建設”曾經在漢中這片熱土上如火如荼的進行,給與了漢中一個輝煌的時代,而今,我們不能忘了這段歷史,通過查閱漢中檔案局記載和其他相關零碎資料,我將漢中“三線建設”這段歷史呈現給大家,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如有不足,請補充。

一、何為“三線”?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粗略從行政區劃看:一線地區: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新疆、西藏。三線地區:

四川(含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介於一、三線地區之間的地區,就是二線地區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二、“三線”建設緣起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外部環境發生了不利於進行和平經濟建設的轉變,國際形勢緊張,中蘇兩黨矛盾進一步激化。1962年10月又發生了中印邊境武裝衝突,我國進行自衛反擊。臺灣國民黨當局趁大陸出現暫時經濟困難和中蘇關係破裂,於1962年初頻繁向大陸派遣武裝特務進行顛覆活動。美國發動侵越戰爭。具體情況如下:

1956年之後,中蘇由於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蘇聯極大不滿,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逼還抗美援朝時期購買軍備所欠下的債務,並且蘇聯還策動新疆分裂分子舉行武裝叛亂。隨著中蘇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兩國長達7300公里的邊境線,出現了空前的緊張局勢。美國第七艦隊公然進入我臺灣海峽,他又挾迫我周邊國家簽訂條約,結成反華聯盟,並在這些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

1962年後,美國在臺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

1964年,美國製定了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

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挑起並誇大與北越的武裝衝突。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25艘軍艦和600餘架飛機,5日,美國悍然對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轟炸,開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導致越戰全面升級,並將戰火延燒到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部地區。

1969年,中蘇邊境陳兵54個師、近百萬人,在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要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的計劃,並打算聯合美國進行。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中國的國防戰略從和平時期轉入臨戰狀態。

當時,我國大部分工業集中在沿海,以及靠近蘇聯的東北地區,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提出報告稱:若敵人突然襲擊情況相當嚴重:①工業過分集中;②大城市人口多,大都在沿海地防控防控防控無有效措施;③主要鐵路樞紐、橋樑和港口碼頭多在大城市附近;④所有大型水庫的緊急洩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

1964年5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提出:“注意國際形勢的發展,準備打仗,在長遠規劃中首先
要搞好戰略佈局,加強‘三線’地區建設”。首次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以四川、貴州、
雲南、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南部8省區為主的“三線”。

“三線”建設的提法是當時中共中央從戰備需要出發,依據全國各地的戰略位置而做出的一種地域
劃分。全國劃為一、二、三線,一線地區是指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區和邊疆地區的省、市、自


治區;二線地區是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安徽、江西等地區;三線地區是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的的
地區,包括雲、貴、川、陝、甘、寧、青、新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粵西、桂西北、冀西北地區。
後來明確的三線,主要指雲、貴、川地區。國務院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決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
期間(1966年至1970年),開展以西南為重點的內地(三線)新工業基地的建設。當時內地建設資金佔全
國投資的比重,由第二個五年計劃的53.7%,激增到66.8%。隨著時間的推移,吸收多方面建議,三
線建設擴大劃為京廣線以西地區:即山西、豫西、湘西、鄂西、廣西、以及陝西、甘肅的大山區。漢
中作為中國內陸腹地、戰略要地,被確定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1964年9月,中央軍委國防工業辦公室成立了10個勘察選廠工作隊,由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趙爾陸率領,歷時兩個半月時間,在全國9省47個地市區內,踏勘了1499個點,蒐集了各地區的地形地貌、河流山脈走向、水文地質、氣象、地震、農業,工業、文化教育、交通運輸、動力、建築材料等大量資源資料。後經綜合篩選,選中了適合國家國防軍工、國家重點骨幹企業的682個點,初步確定了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佈局。

毛澤東主席於1964年12月22日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提出:“一線要搬家,二、三線要加強,現在再不建設‘三線’,就同大革命時期不下鄉一樣,是革命不革命的問題”。在“準備打仗”的思想指導下,從60年代起,國防建設採取了許多舉措,備戰整軍,大規模進行“三線”建設,加強研製生產核武器,成立“第二炮兵”部隊,組建民兵師和生產建設兵團等。

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常委彙報了全國“三線”建設的戰略佈局意見,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國家重點骨幹企業在二、的的的的新建項目佈局方案的報告》,提出:“漢中地處戰略縱深地帶,地形要衝,地理條件優越,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資源充足,是國家重要國防工業、國防科研,國家高、精、尖重點骨幹企業建設的良好基地。”“漢中,秦嶺屏障於北,巴山橫亙於南,漢江橫貫於中,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位於祖國腹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必定能夠發揮其重要的獨特作用”。

1965年3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佈局方案的報告》。從此,全國的“三線”建設全面啟動,漢中的“三線”建設正式開始。

三、“三線”建設在漢中的展開

1965年下半年,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第二炮兵部隊、國防科委、中科學院、高等教育部、鐵道部、交通部、水電部、冶金部、石油部、化工部、輕工部、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七機部以及省商業廳、省林業廳、省冶金廳、省煤炭廳、省化工廳、省森工局等中省單位先後來漢中進行選址、布點建設,共有中省88個大中型項目。多分佈於漢中市、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略陽縣、寧強縣、留壩縣境內。

由於漢中的黨政領導及廣大幹部群眾當時對三線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缺乏思想準備,工作上顯得被動。這時,選廠址單位不斷上報國務院、國家建委,提出要求儘快解決交通運輸問題、電力問題、三材(鋼材、木材、水泥)問題等等。國家建委主任谷牧向周恩來總理彙報漢中“三線”建設佈局和選點情況時,周總理指出:“三個胖子(指鐵路、二機部、三機部),擠一個門,進得去嗎?總要一個一個進,鐵路是先行,鐵路修通了,工廠所需的三材才能進來,還是先上鐵路吧!”為了搶建漢中“三線”建設的進度,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69年11月7日決定“搶時間修建陽(平關)安(康)鐵路”。鐵道部立即調駐蘭州的第一設計院和駐新疆烏魯木齊的鐵一局來漢中全面承擔修建任務。漢中黨政軍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全力以赴,親臨一線,地區和各縣成立了搶修陽安鐵路指揮部,各縣組成了民兵團,任務分段劃片包乾,並動員百萬民工齊上陣,搶晴天,戰雨天,風隔無阻,日夜奮戰;各級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和廣大群眾同勞動、同生活、同住工棚,有的帶病參戰,有的群眾致傷致殘、甚至獻出生命。1971年10月陽安鐵路全線通車。

為了解決漢中“三線”建設所需電力問題,水電部從甘肅省劉家峽水電站(1969年2月發電,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電站)在全國首次長途輸送33萬伏高壓線路,又從白龍江水電站輸送22萬伏高壓線路,從丹江水電站、石泉水電站輸送11萬伏高壓線路,並籌建陝西秦嶺22萬伏火電廠和略陽11萬伏火電廠,併入漢中電網,解決漢中“三線”建沒用電。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位於西鄉的296廠原廠址

中共中央、國務院把漢中的三線建設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中央軍委及時從北京
、南京、廣州、濟南、新疆、蘭州六大軍區調來217部隊、5317部隊、221部隊,8670部隊、141部隊、5911部隊、851部隊、825部隊共2.8萬多人的人民解放軍施工部隊,調來六大軍區空軍500多名支左人員參與工廠建設;國家建委又從全國調來精銳專業施工隊伍3萬多人,有遼寧省第四建築工程公司,四川省重慶市第十建築工程公司,國家水電部第一工程局,冶金部第九建築工程公司,核工業部第二十一建設公司,第二十三安裝公司,國家建工部機械化總公司第一土石方建築工程公司,西北電管局電力建設工程公司,陝西省建工局第三、八、九、十建築工程公司,陝西省機械化工程公司,陝西省工


業設備安裝公司,西安金屬結構工程公司,省交通建設工程公司,省橋樑建築工程公司;地方施工隊
伍有:河南、河北、四川、江蘇、安康、漢中市、城固、南鄭、勉縣、西鄉建築工程隊共1.4萬人。眾
多的建設者雲集漢中,是漢中現代史上的首次。

為了確保工程進度,國家建委又從全國各地調集大批物資支援漢中的“三線”建設工程。鋼材來自
上海、北京、天津、太原、唐山、重慶、武漢、遼寧、大連、湖南、包頭、新疆等25個鋼鐵廠,進貨
8.7萬多噸;木材來自全國15個林業局,9個林場,進貨113萬立方米;水泥來自唐山、邯鄲、北京、蘭
州、永登、撫順、錦州、大連、本溪、洛陽、耀縣等13個水泥廠,進貨400萬噸。為了支持“三線”建
設,漢中、城固、勉縣、南鄭等縣區動員群眾1.1萬多人,突擊生產砂、石5萬立方米(不包括鐵路、公
路、水庫所需砂石)。

四、漢中的“三線”建設佈局

漢中“三線”建設的佈局,是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1965年3月21日批准的《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佈局方案的報告》的要求精神安排部署的,該方案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骨幹工業項目”。

從1964年下半年開始,最早進入漢中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個項目,對外稱791部隊(師級單位),於城固縣斗山、許家廟一帶建20萬平方米地面工程,稱“甲區”。1965年10月“甲區”竣工投入使用。後又陸續在甲區附近的幾條山溝進行“乙區”和“丙區”及洞體工程的建設,施工部隊是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第51師(8318部隊)。同期來漢的石油工業部在×××建的國家一級“戰備油庫”,修建有10公里的鐵路專用線,1965年1月投入使用,由省軍區派駐的警衛部隊看守。1964年10月,航空工業部012辦事處籌建人員來漢,安排在漢中市北大街148號(原漢中縣罐頭廠後為地區五金公司)開始各項籌建工作。在這期間來漢的還有“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對外稱653工地),建在褒河以西的連城山山下(現陝西理工大學北校區)。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位於陝西理工大學北校區的北大漢中分校原址碑文

1969年4月,中共中央和周總理委託蘭州軍區在蘭州市召開 “西北三線建設座談會”,會期10天。主要貫徹中央關於“抓緊三線建設,隨時準備打仗”的指示,討論了西北四省區工業佈局,“三線”建設的規劃和組織領導問題,檢查了“靠山、分散、隱蔽”方針的貫徹執行情況,並重點安排了一大批大中型建設項目。漢中地區在蘭州軍區會議上是唯一的地區級參會單位,在會議上漢中成了討論的熱門和重點,中央各部委全面安排了在漢中的“三線”建設項目。三機部38個項目(不包括附屬單位),從1965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9月中央軍委最後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生產基地,這是全國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其總裝廠房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個項目(對外稱791部隊)。總後勤部2個項目:一個是總後軍馬局在略陽縣橫現河鎮建的磷肥廠,一個是擬在寧強縣大安鎮建軍用戰備物資庫,已由工程兵進行了“三通一平”工程。人民解放軍空軍1個項目(空軍與三機部共同投資修建的柳林機場),為空軍的全國複雜地形教練機場,擔負教練、航測、試飛等任務。國防科委2個項目(留壩縣兩河口鄉、代號825部隊)。中國科學院1個項目(略陽黑河壩)。一機部10個項目:漢江機床廠(上海遷來)、漢川機床廠(北京遷來)、漢江鑄鍛件廠(上海遷來)、漢江工具廠、海紅軸承廠(兩廠由哈爾濱遷來)、漢江油咀油泵廠(河南洛陽遷來)、漢江職工醫院、陝西省機械工人技術學校;擬建2個項目:電纜廠、鍋爐廠,擬建於漢中火車站以北至崔家溝(兩廠職工約有15萬人)。核工業機部2個項目:405廠,洋縣上溢水(勝利機械廠)、813廠(向陽機械廠)。七機部×個項目:南鄭中梁山及洋縣雍家西溝,是國防科委第五研究院研製的一套反導彈反衛星系統。二炮×個項目,是人民解放軍工程兵第54師施工的(8670部隊)。四機部4個項目,擬在洋縣、城固縣建遠程雷達、殲擊機雷達、半導體、元件廠。鐵道部2個項目:陽安鐵路、安康鐵路分局局址。石油部2個項目:已建成的×××戰備油庫、擬建煉油廠。水電部2個項目:略陽火電廠、擬在西鄉白縣龍塘與二機部合建原子能發電廠。冶金部4個項目:漢江鋼鐵廠(規模為年產350萬噸,廠址選定在阜川鎮)、燕子碥銅礦、擬建西北輪箍廠、冶金研究所。高教部4個項目: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北京機械學院、擬建北航漢中分校(勉縣金泉)、西北大學漢中分校(城固古路壩)。化工部2個項目:漢江製藥廠、擬在城固縣建青黴素廠。建材部2個項目:大安石棉礦、擬在西鄉縣峽口驛鎮建年產60萬噸水泥廠。省屬項目有:省商業廳2個項目,勉縣青羊驛油庫、城固肉聯廠;省冶金廳1個項目,略陽鋼廠;省林業廳1個項目,長青林業局。

在第三個五年計劃(1965~1970)到第四個五年計劃(1970~1975)期間,漢中的“三線”建設形成了
高潮,全地區基本建設投資年達12億元(不含鐵路、公路、大中型水庫),佔當年全省的50%。漢中的
“三線”建設在全國統一部署下,按照“老基地帶新基地,老廠礦帶新廠礦,老工人帶新工人”的
“三老帶三新”建設方針,一大批重點骨幹企業、設計施工人員、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從人員到物
資、設備都配套遷到漢中,成立專門機構,落實責任,一包到底,擔負支援和包建任務。全地區在
“三線”建設高峰時,黨政軍民工農商學各界投入“三線”建設,人數達到百萬之多(不包括興修大中
型水庫及農田基本建設)。

“文化大革命”期間,漢中“三線”建設遭到了嚴重干擾和破壞,給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1970年3月26日,周恩來總理對陝西經濟工作和“三線”建設作了講話,指示陝西在經濟建設中,農業要幫陝北,工業要幫關中,“三線”建設要幫漢中,把陝西的經濟搞好。國務院副總理王震曾三次來漢視察。

五、建設成就

儘管隨著後來政策的調整,三線建設規劃中的有些目標沒有實現,但在1964至1975年這十年間,漢中的工業相當發達,漢中先後建成了陽安鐵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萬公路,以及國防軍工、科研、航
空工業、核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化工工業、建材工業、電力工業等比較齊全完整的工業體系。
到1970年,漢中地區基本建設投資猛增到20億,佔陝西省基建總投資的50%,共建成中、省項目84個,其中大中型項目62個(不含地方工業項目),職工總人數25萬人,科技人員5萬人,完成總投資53.1億元,主要項目有:

1、鐵路建設

1969年10月成立了“1101指揮部”,全地區組織了民兵師,百萬修路大軍開始修建。該路西起寶成
鐵路的陽平關車站,自西而東經寧強、勉縣、漢中市、城固、洋縣、西鄉至安康,與襄渝鐵路相聯,
全長358公里,總投資11億元,跨越嘉陵江,數次橫跨漢江,共有27條江河,全線溝河縱橫,地形複雜
,隧道和橋樑的長度佔全線鐵路總長度的26%。工程由鐵道部第一工程局承擔。經過三年奮戰,1971


年10月建成通車,1973年9月陽安鐵路電氣化工程上馬,1978年9月全線實現了電氣化。此路電氣化的
實現,是繼寶成鐵路之後,全國興建的貫通全線路又一條電氣化鐵路。陽安鐵路的通車,對於加速漢
中“三線”建設起了重大的作用,對於溝通漢中同外地的聯繫,加快漢中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大
的意義。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陽安鐵路修路現場

2、公路建設

周(至)城(固)公路(108國道部分路段) 北起周至縣城,越秦嶺,經佛坪、洋縣至城固縣城南與漢
(中)白(河)公路相接,全長257公里,漢中境內長160.4公里。1966年初周城公路被列入國防公路,代
號為“0702’工程,由省建委領導,省公路設計院重新按六級公路標準測設。1969年11月動工,周至、
佛坪、洋縣、城固組織7萬多名民工,會同省公路局二、三工程處4個隊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851
部隊修建,1971年6月基本竣工。全線共移動土石方1千萬立方米,其中石方佔72%,修建大橋9座,
涵洞923道,防護砌石27萬立方米,1974年起鋪築油路。

西(安)萬(源)公路(210國道部分路段) 由省公路局負責,地縣組織民工於1966年按三級路面改建,
漢中境內由西鄉縣經鎮巴縣至四川省萬源縣,長165公里。

在此期間,修建地方道路361公里,廠礦專用公路340公里。

3、電力工業

1968年2月,水電部在略陽縣籌建了“略陽火電廠”,1972年2月建成投產。總投資1.1億元,生產


規模為20萬千瓦,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改變了漢中歷史上電力不足的局面,保障了漢中“三線”建
設和工農業生產、社會生活用電。

1969年5月,水電部決定,由西北電力工業管理局負責架設當時國內第一條33萬伏超高壓輸變電線
路工程。此工程西起甘肅省劉家峽水電站,全長534公里,沿途經2省50多個縣到達漢中,輸電能力為
42萬千瓦,是國內這一時期距離最長、電壓最高、輸電量最大的輸變電工程。這一線路的建成,不僅
把以水電為主的甘肅電網和漢中電網聯接在一起,形成陝、甘、青、寧大電網,互調餘缺,而且它標
志著中國電力工業在發展超高壓技術、製造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建設超高壓輸變電線路等方面有了重
大的進展。

4、航空工業

漢中航空工業基地,是國家航空工業部(原第三機械工業部)的第二套航空工業基地,又是國家唯一
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該基地也是首批進入漢中選廠籌建的單位之一,是在漢中“三線”建設單位


中最大的國有集團企業。1964年10月開始籌建,1965年10月,國防工辦、航空工業部下文通知,漢中
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11月,中央軍委國防工辦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
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即時開展了“大型運輸機”基地建設的各項工作,本著
“邊基建、邊生產”的方針,搶時間出產品,在邊基建的同時,投入了部分生產。至1979年,形成了
大型運輸機生產能力,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在建設的過程中,大、中、小廠相結合,以中、小廠為主,
按照飛機生產專業化建設新廠,將飛機生產廠和附件廠,分成飛機總裝、部裝、機械加工、起落架、
鍛鑄衝壓、精密工具、儀表、工藝設備、機械加工等廠,減少了一些重複設施。基地所屬的22個廠和
企事業單位,分佈於漢中市、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洋縣、西鄉縣、寧強縣,有職工3.4萬人,其中
工程技術人員1.1萬人,形成技術力量雄厚,工藝先進,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科研、生產基地。中央軍
委調來瀋陽軍區空軍工程兵217部隊,蘭州軍區調來1個團的工程兵部隊,國家建委又調來遼寧省第四

建築工程公司,陝西省建工局調來4個建築工程公司從事建築施工。止1975年12月,該基地累計完成投
資11億元。經過10年奮戰,1975年12月29日,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獨立生產的大型運輸機在漢中誕
生。基地形成了以機械加工、光學、電子、儀表多種工藝綜合生產能力和科技優勢,擁有跨度最大飛
機裝配廠房和精密產品、裝配超淨廠房,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各種機械加工設備和測試儀器,有達
到國際水平“運八”飛機參數記錄系統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

5、軍事工業

總字791部隊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1964年8月開始在漢中選點建設,安排3個項目,由
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8318部隊負責施工。地址在城固縣許家廟鎮斗山、雙溪等地。1965年10月“甲
區”竣工投入使用。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不含部隊施工費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
區”全部竣工,洞體工程正在施工過程中,1972年8月城固縣政府申報在雞冠巖(洞體工程處)修建水庫


工程,後經總參決定79l部隊遷出,工程停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建設工程 ,於1969年8月開始,建設項目3個,屬國防重要戰備項目,由
總參工程兵8670部隊在西鄉縣負責施工,1974年11月全部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6、核工業

核工業部(即第二機械工業部),1969年5月部分人員來漢中籌建,內遷5個項目,即405廠、813廠及
所屬的地質勘探214隊、21建設公司、23安裝公司。

405廠 1969年10月,與二機部組成選廠組來漢選廠(對外稱勝利機械廠),是國家核工業部在“三
線”地區建設的最大的企業,地址在洋縣溢水鎮。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不含洞體),總投資12億元,
職工8000人,金屬切割設備1萬臺,修建有直通廠區的專用公路和專用鐵路線一條(12公里)。由蘭州和
新疆的老廠負責包建,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8664部施工,1974年建成投產。

813廠 1969年10月來漢選廠定點(對外稱向陽機械廠),地址在南鄭縣聖水鎮。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


米(不含洞體),總投資6億元,職工3000人,金屬切割設備5000臺,修建有直通廠區的專用公路,在漢
中褒河火車站修建有專用鐵路貨場。

7、國防科研

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在略陽縣黑河壩興建項目1個,對外稱809部隊,1968年5月由陝西省建工局
第四建築公司施工,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從事“低溫、超導”科研生產,基建總投資3500
萬元,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

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1968年1月來留壩縣,在兩河口鄉興建2個項目,總投資1.1億元,總建築
面積10萬平方米,對外稱825部隊,建成由廠區至主幹線公路15公里、1萬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和施工電
源,1977年離漢遷天津。

8、北京大學漢中分校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對外稱“653工地”),是高教部設在漢中的一個項目,1966年4月經國務院批
準,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教授首次帶領工作組來漢中選址,在勉縣褒城鎮北連城山下。周培源兼任


北大漢中分校校長。1966年5月籌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總投資2000萬元,總建築面積9萬平
方米,教職員工3500人。學校設有無線電系、雷達系、物理系(包括核反應堆)、力學系。1977年5月
遷回母校北大。

9、機械工業

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在漢中籌建8個項目,對外單稱65號信箱。

漢江機床廠 1965年4月來漢中選廠定點籌建,地址在漢中市北張寨村。由上海機床廠抽調1 100名
骨幹力量負責包建,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總投資4000萬元,生產區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恆溫車間面
積5000平方米,職工2700人,其中科技人員300多名,設8個車間,32個科室,2個科研室,生產設備
1200臺,其中金屬切割機床600臺,主要生產高精度、精密螺紋機床。

漢川機床廠 1965年10月由北京第二機床廠分出一部分,內遷漢中市北周寨村。佔地面積53萬平方
米,總投資3500萬元,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恆溫車間面積4000平方米,職工3500人,其中科技人員
600名,工程技術人員300名,高級工程師34人,設備750臺,精密、大型、稀有設備125臺,設14個生


產車間,1個科研所,主要生產精密座標鏜磨紋機床。

漢江工具廠 1967年2月由哈爾濱遷漢中市北宗營鎮,1968年初興建,總投資3000萬元,總建築面
積9萬平方米,職工3100人,金屬切割設備800臺,1971年竣工投產,屬國家重點工具骨幹企業,年產
刃具61萬件,各種刀具50萬件。

漢江鑄鍛件廠 1966年4月由上海內遷漢中市北宗營鎮,1970年3月由省建工五局第四建築工程公司
負責建設,1972年10月竣工,總投資2800萬元,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各種金屬切割設備450臺,職工
1500人,年生產鑄件7000噸,鍛件550噸,是專為機床廠配套生產企業。

海紅軸承廠 1966年由哈爾濱遷勉縣黃沙鎮,由省建工五局第三、四建築工程公司承建,1972年3月
竣工,總投資6900萬元,總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各種金屬切割設備2922臺,職工5500人,年生產各
種軸承500萬套,屬國家大型骨幹企業。後總廠遷至長安,分廠設在漢中。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位於勉縣的海紅軸承廠舊址

漢中配件廠 原屬第八機械工業部,後屬第一機械工業部,1966年5月由河南洛陽遷漢中市西關籌
建,1971年8月竣工投產。總投資2800萬元,金屬切制設備1200臺,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職工1800人。1974年企業下放省管(即漢中油泵油咀廠),年生產油泵油咀7萬缸(其中大馬力1.5萬缸)。

漢江職工醫院,在漢中市河東店鎮,1971年8月籌建,投資1200萬元,職工300人,病床200張,省屬
企業。

陝西省機械工人技術學校,在漢中市河東店鎮。1972年10月由咸陽遷來一部分,省機械廳直管,師
生1500人,屬定向培養的中等專業技校。

10、冶金工業

漢江鋼鐵廠 1969年8月開始籌建,地址在勉縣元墩、阜川鎮(後遷勉縣武侯墓鎮)屬國家冶金工業部
直管項目,由鞍山鋼鐵黑色設計院設計,由鞍鋼負責包建,經國家計委立項批准,總投資2.6億元(不
含鐵路專用線和礦山部分的建設),職工9000人(不含礦山6000人),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用煤、焦


37萬噸/年,年產鋼350萬噸。礦石貯量2.5億噸,品位32%。1975年移交省直管,規模相應縮小。

略陽鋼鐵廠 1969年10月在略陽縣城東籌建,1972年10月竣工投產,省屬企業,總投資7500萬元,
年產鐵15萬噸,鋼10萬噸,鋼材8萬噸,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職工6000人,有生產高爐3座,頂吹
氧轉爐2座,電爐1座,500軋機3組,年用煤60萬噸。

陝西銅礦原系解放軍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的直屬企業,又稱八一銅礦,1967年4月在寧強燕子碥鎮
籌建,1970年lO月竣工投產,總投資2000萬元,日產原礦石5000噸,年產粗銅礦粉2600噸,淨銅礦粉
2100噸,礦石品位2.6%,總貯淨銅5萬噸,職工1000人,採礦設備80臺,通風機40臺,選礦設備170
臺。1978年移交省冶金廳直管。

此期間還建有:陝南石棉礦,1969年8月由國家建材部在寧強大安鎮籌建,1977年底移交省管。石
油部直管的寧強朱家埡油庫、省直管的勉縣青羊驛油庫、長青林業局(洋縣貫溪東)等項目。

六、三線建設對漢中的影響

1、促進地方工業

漢中“三線”建設的開展,相應地促進了地方工農業、文化、教育、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和其他各項事業的建設,在其他行業也投入建設了一批有一定影響的中小型企業。全地區的工業實力大大增強,生產配套能力有較大提高。在“三線”期間建成的漢中地區鐵鋼廠、地區鎮巴煤礦、地區磷肥廠、地區城固肉聯廠、漢江製藥廠、漢中血漿廠、新漢瑪鋼廠、城固菸廠、地區商校、漢中手錶廠、漢中燈泡廠、漢中玻璃廠、漢中絲綢廠、漢中型砂廠、漢中水泥製品廠,漢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均建起氮肥廠,全地區建有15個磚瓦廠、石灰廠等。

歷史記憶:漢中的“三線”建設

2、支援農業

在“三線”建設的過程中,各級儘量少佔良田好地,要求建設單位在設計、施工、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中要貫徹愛護農田的思想。在施工過程中,工廠要把支農工作納入其中,有條件的儘量為當地農民造地還田。在“三線”建設期間廠礦共為地方造田1.5萬畝。21公司用推土機幫洋縣建魚塘2座,建米麵加工廠1個。凡工廠所在地,都要就近幫助解決當地農民的水、電、路的問題。幫助解決農民的米麵加工及多餘勞力的就業安排。此期間,漢中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農田水利建設得到了加強。建成石門水庫、洋縣讜水河水庫、南鄭縣華山溝水庫、城固縣千山水庫、勉縣紅衛水庫等中小型水庫320座。

七、“三線”建設的落幕

在1979年以後,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中共中央對“三線”建設重新進行了調整,使一些原來規劃決定在漢中建設的項目撤消,有的已建成投產多年也要遷走,有的企業縮減規模,有不少企業已投資幾千萬元,廠房蓋成一大片,已建成投產10多年,如空對空導彈廠、北大漢中分校、中國科學院(主要研究低溫、超導)、國防科委第14研究院先後陸續遷出。有的單位建廠規模明顯縮小,如012基地原在漢中布點38個項目,後改為22個項目,將整個飛機的雷達、儀表、發動機、鍛鑄件項目讓給西安430廠、關中紅源鍛件廠、成都、綿陽等軍工廠礦協作;漢江鋼鐵廠,原由冶金部建設,年產鋼350萬噸,後改由省冶金廳建設,規模為年產鋼35萬噸。

後來的研究認為,這些企業、單位遷走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黨中央戰略決策改變;二是有的企業在建廠過程中片面強調“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使一些工廠進山溝太深,把一些不該進洞的項目也進洞,造成佈局過於分散,工藝流程不協調,直接影響到生產協作,又給職工正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如202廠,建在距漢中30多公里的大山區,分佈在3條大山深溝,又進了洞。一個廠在深山溝裡就拉了10多公里戰線,雖然也很艱難地出了幾年產品,但戰爭威脅過後,這一些重要項目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嚴重製約,不得不再次遷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至今大片廠房閒置;三是由於單純強調戰備,“與帝國主義爭時間,與霸權主義爭時間”,整個“大三線”形成了爭時間,搶進度,工程上馬過急,沒有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的局面。有的項目先定點,後勘測,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如532廠的部分車間就建在褒河水庫的支流東干渠的滑坡地帶。暴雨一來,廠房進水,橋斷路淹,多花了3000多萬元處理該地段滑坡,但問題依然存在,給工廠埋下了許多隱患。

主觀上來看,當時漢中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中、省廠礦、鐵路、公路、水庫、地方工業、商業等一擁而上,一時進的單位較多,再加上勘探、設計、施工人員雲集漢中,使當地感到壓力十分大,一些幹部一時認識不足,工作被動,有的主要領導幹部顧慮佔地多,影響地方工作,配合不好,致使一些非常重要的、對當地長遠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的項目被擠走了,歷史給予漢中的發展機遇喪失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於保密的需要,“三線”建設一直都不為人所知,直到上世紀80年代,關於“三線”建設的報道才開始見諸於報紙,讓人們所知曉,”關於“三線”,它絕不僅僅是一段塵封的歷史,那是一段無數人的拼搏歲月,是默默奉獻的家國情懷,是我們現在所有安穩、和平和幸福的基礎。而對於漢中來說,這段“三線”建設給漢中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時的輝煌,如今很多國企都是“三線”時期的企業轉型而來,依然為漢中的發展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