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需要論文嗎?

創新,需要論文嗎?

溧之道

發展,需要創新,創新,是民族發展的動力!發展是伴隨著創新而同步進行的,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

在百科詞條上,是這樣描述"論文"的:"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創新,需要論文嗎?

論文一般是寫在紙面上的文字描述,現在的論文形式,已經超出了文字記載範圍,圖片、音頻影像、演示文稿、3D技術等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論文中,論文在透露著某一研究成果的技術含量。

但是,論文,不一定就代表著創新,那種通過論文來了解信息的做法,是懶人工作模式。

現在職稱晉級,畢業設計,推選新人,提拔任用等領域,為什麼高度重視論文呢?那是一種懶人、沒能力和不作為的人工作模式在作祟!是混淆了論文和工作經驗總結。

坐在辦公室裡,就能解決掉的問題,誰還願意深入到一線,去現場考察,提出質疑,進行答辯呢?不懂裝懂,下車伊始,濫竽充數,在真才實學的學者面前,畢竟令人啼笑皆非。於是,坐在辦公室裡看論文,隨意在上面寫幾句不痛不癢的場面話,沒有任何風險,甚至讓別人來寫結論,自己只要蓋個章什麼的,何樂而不為呢?於是,論文就越吵越熱鬧,複製粘貼類的論文源源不斷,只要打通關節,或找個槍手潤潤筆,甚至能搞個優秀、特等獎什麼的,眾人皆大歡喜。

創新,需要論文嗎?

業界人士發現,現在推出一個新人,好像不是很難,只要機緣巧合,就能順理成章。這個機緣就是:①顏值高,②口才好,③擅長表演,④給指導人充足的需求,⑤後臺夠硬,⑥有幾個能人指導,⑦有人助推,⑧學歷還行。

某一次大獎賽,一個年輕人在不同的場合,半年時間內經歷了30幾次的磨礪,終於獲得某某某比賽一等獎,幾個月後,提拔為某單位主任。

有的單位,為了推出名人,更是不折手段。某人已經獲得了最高層次獎項了,但那是過去時,不在新的任職期內。於是,再一次進行新一輪的獎項角逐,屢屢收穫,從二級順利晉升到一級,再從一級快速晉升高級,現在正在衝擊正高職稱。至於論文,那是輕而易舉,因為每屆論文評選,評委就老幾個,大家都是熟人了,咬個耳朵什麼的,誰又會與好處過不去呢?更何況,大家還要互相幫助嗎。

只要不是個慫包,經過名人的指點和打磨,自己再拼個三五年,不是名人也是名人了。

創新,需要論文嗎?

有一個高人,在第一次獲得大獎後,他突然消失了,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原來,他是一位酷愛讀書的人,文筆雋永,非常有自知之明。一舉奪得大獎後,他反思:如果貪慕虛榮,可能會失去發展的源泉。於是,他選擇低調做人,沉寂了3年,潛心讀書,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三年後,他再次出山,從此,一鳴驚人,紅及全國,學術論文成為後人熱捧的專業指導經典。

當讀了他的奮鬥故事後,我沉默了,後悔了。今天,我之所以難以有長足的發展,就是因為專業知識缺少豐厚的底蘊呀!所以,現在的我,一邊寫些心得,一邊趕緊讀書,彌補自己的漏洞。

論文,本來是學術成果的代名詞,但是,卻被名利燻心的人鑽了空子,把學術界搞得烏煙瘴氣,把經驗總結混淆到學術論文中。致使有關部門不得不出臺相關規定,堅決剔除弄虛作假之人。

創新,需要論文嗎?

論文,本來是嚴肅的學術文獻。創新成果,需要用論文的形勢來呈現,併成為新的學術文獻。因此,創新,不能缺少論文這種文獻形式。

各行各業,特別是艱苦地勞動者進行探究過程中,每天都發生著許多案例,對這些案例進行研究和發現,真的能有學術突破。對於發現的收穫,需要進行實驗驗證,進行實踐和理論論證後,完善了實踐成果,並在實踐中進行推廣應用,被證明確實是有效的研究成果,並彌補不足。這個時候,寫出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這樣的文章,才具有論文的價值。

這樣的論文,反映的是探索者的能力。這樣的探索者被推出來,作為某一領域的領頭羊,以後,還有可能成為專家、學者、管理人。這才是創新、發展、論文之間的良性關係。

創新,需要論文嗎?

一個"成名"人物,如果連一篇像樣的學術論文都寫不周全,還需要去複製粘貼。這樣的人,也就是個普通的勞動者,是不能作為學科帶頭人推出來的,他的"名",是有很大水分的,他只是勤奮工作者,是一個心靈美的勞動者。

所以,一個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一定具備寫出有價值的論文的實力。反過來說,一個不具備寫出論文能力的人,是難以真正承擔起助推行業發展重任。

論文、創新、發展的關係是什麼呢?創新,是在實踐中進行的,離開一線的實踐和實驗室,何來創新。沒有創新,就不可能發展,只有創新,才能助推發展。有了實踐成果,寫出實踐成果的文字材料,才能形成論文。

所以,實踐出論文,實踐出創新,創新促發展!

創新,需要論文嗎?

職稱的評選,與論文沒有必然的關係,職稱評選的條件,是人為規定的,職稱不代表創新能力,職稱只代表職工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狀況。職稱可以代表職工應用成果能力,是工作實績,不代表科技成果。工作實績總結,不叫論文,只是經驗總結。但是,現在很多人,把工作經驗總結,也看成了論文,這就混淆了論文與經驗總結的界線。

有人會說:普通的工作,怎麼可能會有論文成果呢?論文成果不也包括經驗總結嗎?經驗,是應用已有的理論指導工作,取得工作實績過程的總結。論文,是從無到有的新的發現,是創造過程的成果總結。因此,普通的工作,想形成論文成果,真的是很困難的。

評定職稱,是評定職工的工作能力和敬業態度,以及對社會的奉獻,因此,職工需要提交的是工作經驗總結,而不需要提交學術論文。因為,普通職工,主要的工作不是研發,而是完成普通的勞動任務。

創新,需要論文嗎?

一個企業,一個工作單位,只有明確各自的工作性質,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普通的工作單位,也有部分職工實現了突破,進行職業革新,有了發明創造。但是,對於多數的職工來說,是踏踏實實完成工作任務,而不是創造。只有科研所等研發單位,研究員提交的是以論文為主,而普通的工作人員,提交的仍然是工作經驗。

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創新,這個創新,區別於一般的創造發明,而是實現主打業務突破了原有的業務範圍,給單位帶來新的效益。這種創新,是企業尋求新的業務發展方向,為單位帶來新的發展前景,爭取到更大的經濟效益。京東老總,沒有和阿里拼電商發展,而是在發展電商的同時,瞄準物流,成為投遞業最快的快遞公司,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鍾南山院士的高度讚揚。

這樣的企業,創新,是決策層的企劃,是不需要用論文展示科研成果,而是高質量的企劃書。這樣的企業,任用人才,需要提交論文嗎?

創新,需要論文嗎?

論文,只是一種形式,不是創造發明的唯一,那種把論文絕對化的做法,只是一種韁繩,捆住了職工的智慧,帶來的必將是低效的行業運轉,甚至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