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鉀及中微量在植物上的“真正”作用

氮磷鉀及中微量在植物上的“真正”作用

植物缺素的常見症狀

缺氮:植株淺綠、基部老葉變黃,乾燥時呈褐色。莖短而細,分枝或分櫱少,出現早衰現象。若果樹缺氮則表現為果小、果少、果皮硬等現象。

缺磷:植株深綠,常呈紅色或紫色,乾燥時暗綠。莖短而細,基部葉片變黃,開花期推遲,種子小,不飽滿。

缺鉀:莖易倒伏,葉片邊緣黃化、焦枯、碎裂,脈間出現壞死斑點,整個葉片有時呈杯卷狀或皺縮,褐根多。糧食類作物及其他含糖量大的作物生長後期需鉀量較大,如禾穀類和馬鈴薯、甘薯、西瓜、葡萄等。

缺鎂:葉片變黃,有時雜色(和缺氮的區別),葉脈仍綠,而葉脈間變黃,有時呈紫色,出現壞死斑點。

缺鐵:

脈間失綠,呈清晰的網紋狀,嚴重時整個葉片,尤其是幼葉,呈淡黃色,甚至發白。如香樟、梔子花等易表現此症狀。

缺硼:首先表現在頂端,如頂端出現停止生長現象。幼葉畸形、皺縮。葉脈間不規則退綠。油菜的"花而不實",棉花的"蕾而不花",蘋果的縮果病,蘿蔔的心腐病等皆屬於缺硼的原因。

缺鋅:葉小簇生,葉面兩側出現斑點,植株矮小,節間縮短,生育期推遲。如果樹的小葉病,玉米的花白苗等。

缺銅:新生葉失綠,葉尖發白捲曲呈紙捻狀,葉片出現壞死斑點,進而枯萎。

缺錳:脈間出現小壞死斑點,葉脈出現深綠色條紋呈肋骨狀。如柑橘的缺錳病。

碳、氫、氧 它們是植物體內各種重要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元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有機酸等3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糖是由碳、氫、氧構成的,而糖是植物呼吸作用和體內一系列代謝作用的基礎物質,同時也是代謝作用所需能量的原料:氫和氧在植物體內的生物氧化還原過程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1.氮(N)氮是構成蛋白質和核酸的成分。蛋白質中氮的含量佔16%~18%。蛋白質是構成作物體內細胞原生質的基本物質。蛋白質和核酸都是一切作物生長髮育和生命活動的基礎,核酸與蛋白質結合稱為核蛋白。氮是組成葉綠素、酶和多種維生素的成分。在維持生命活動和提高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磷(P)作物體內的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磷酸腺甙和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其中,核酸與核蛋白是細胞核與原生質的組成成分,在作物的生命活動過程與遺傳變異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植素是磷脂類化合物之一,大量積累貯藏於作物的種子中,以供幼苗生長之需;磷脂是細胞原生質不可缺少的成分;磷酸腺甙對能量的貯藏和供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種含磷酶都具有催化作用,磷是糖類、含氮化合物、脂肪等代謝過程的調節劑。

增施磷肥,能增強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促進作物提早開花,提前成熟。

3.鉀(K)鉀是多種酶的活化劑。鉀能增強光合作用和促進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和合成。鉀對氮素代謝、蛋白質合成有很大的積極影響。鉀能顯著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在收穫物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作物上,如薯類作物、纖維作物、糖用作物上施用鉀肥,既可提高產量,還能改善產品品質。

4.鈣(Ca)在作物體內以果膠酸鈣的形態存在,是細胞壁中膠層的組成成分。鈣對體內氮代謝有一定影響,是某些酶促作用的輔助因素,增強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的有關酶的活性。鈣能中和作物代謝過程中形成的有機酸,有調節作物體內pH的功效,能減低原生質膠體的分散度,有利於作物的正常代謝。此外,鈣還能與某些離子產生拮抗作用,以消除某些離子的毒害作用。

5.鎂(Mg)主要存在於葉綠素、植素和果膠物質中,是葉綠素和植素的組成成分。缺鎂時,葉綠素不能形成,光合作用無法進行。鎂是多種酶的活化劑,能加速酶促反應,能促進糖類的轉化及其代謝過程,對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作物體內的呼吸作用均有重要作用。鎂能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合成,能使磷酸轉移酶活化,還能促進維生素A和C的形成,提高蔬菜和果品的品質。

6.硫(S)是構成蛋白質和酶不可缺少的成分。參與作物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參與氧化還原過程,是多種酶和輔酶及許多生理活性物質的重要成分。影響呼吸作用、脂肪代謝、氮代謝、光合作用以及澱粉的合成。硫能促進豆科作物根瘤菌的形成,從而促進含氮量和種子產量的提高。

7.鐵(Fe)主要集中於葉綠體中,缺鐵葉綠素不能形成,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有氧呼吸不可缺少的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等都是含鐵酶。鐵氧還蛋白(Fd)是一個含鐵的電子轉移蛋白,參與了光合作用、硝酸還原、生物固氮等的電子傳遞。

8.錳(Mn)參與光合作用。對作物體內氧化還原有重要作用。能活化作物體內如異檸檬酸去氫酶、蘋果酸酶、C一羧化酶等許多酶系統。錳能顯著地促進水稻、玉米、油菜等種子萌發及幼苗早期生長,還能促進多種作物花粉管伸長。

9.銅(Cu)作物體內多種氧化酶的組成成分,如多酚氧化酶、抗壞血酸酶、吲哚乙酸氧化酶等,在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含銅酶是葉綠體的組成成分,銅參與葉綠體內光化學反應。含銅黃素蛋白在脂肪代謝中起催化作用。

10.鋅(Zn)主要參與生長素(吲哚乙酸)的合成和某些酶系統的活動。含鋅金屬酶,如穀氨酸脫氫酶、蘋果酸脫氫酶、磷脂酶等在植物體內物質水解、氧化還原過程和蛋白質合成中起作用。活性與體內含鋅量有關的碳酸酐酶主要存在於葉綠體中,參與葉綠素的形成,在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11.硼(B)為非作物體內的結構成分。對碳水化合物的運轉起重要作用,對作物生殖器官的建成是不可缺的。硼能促進植物分生組織細胞的分化過程,促進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硼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能防止作物發生生理病害。

12.鉬(Mo)是固氮酶活性部位的重要組成成分,在生物固氮中具有重要作用。參與硝酸還原過程,是硝酸還原酶的組成成分。影響水解各種磷酸脂的磷酸酶的活性。缺乏時,體內維生素C含量減少。

由於這些營養元素所具有的不同生理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保證了作物正常的生長髮育,實現了生命循環。雖然各種作物都包含有這些必需的營養元素,但不同的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在數量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反映了它們各自最重要的一種營養特性。


氮磷鉀及中微量在植物上的“真正”作用


營養元素的相互作用


什麼叫營養元素的相互作用?他與施肥有什麼關係?作物通過根系從土壤溶液中各種離子的影響。這些養分離子間的相互作用對根系吸收養分的影響極其複雜,主要有養分離子間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

⑴拮抗作用 所謂養分離子間的拮抗作用是指在土壤溶液中某種養分離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對另一種或多種養分離子的吸收。這對作物吸收養分是不利的。生產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在酸性土壤上氮肥施用不宜過多,否則作物吸收鈣離子濃度較高時,作物吸收鈣離子就困難;在缺鉀的砂性土上,氮肥餘鉀肥應配合施用,但鉀肥施用一次不能過多,因為鉀離子對鈣、鎂和銨的吸收也會產生拮抗作用。鉀施多了,會引起植物缺鈣、缺鎂。此外,硝酸根離子與磷酸根離子之間的拮抗作用在生產上也是存在的。因此,施用硝態氮肥時,應重視增施磷肥。作物缺磷時,由於過量施用氮肥而誘發作物缺鋅也是拮抗作用的典型例證。

⑵協同作用 所謂養分離子的協同作用是指某種養分離子的存在,能促進根系對另一些養分離子的吸收。這對作物吸收養分是有利的。陰離子對氧離子的吸收一般都具有協同作用,如氮肥與鉀肥配合施用即是一例。這是因為磷能促進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運輸,有利於氨基酸的合成,氨基酸進一步合成蛋白質。總之,瞭解營養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在農業生產中加以應用;通過合理施肥的措施,充分利用離子間的協同作用,避免出現拮抗作用,就能達到增產的目的。

不合理的施肥


1、施肥淺或表施。肥料易揮發、流失或難以到達作物根部,不利於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肥料應施於種子或植株側下方16-26釐米的地方。

2、對葉(莖)菜過多施用氯肥。用氯化銨和氯化鉀生產的複合肥稱為雙氯肥,含氯約30%,易燒苗,要及時澆水。鹽鹼地和對氯敏感的作物不能施用含氯肥料。對葉(莖)菜過多施用氯化鉀等,不但造成蔬菜不鮮嫩、纖維多,而且使蔬菜味道變苦,口感差,效益低。尿基複合肥含氮高,縮二脲含氮也略高,易燒苗,要注意澆水和施肥深度。

3、施肥方法。由於施用方法不當,可能造成肥害,發生燒苗、植株萎蔫等現象。例如,一次性施用化肥過多或施肥后土壤水分不足,會造成土壤溶液濃度過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難,導致植株萎蔫,甚至枯死。此外,土壤中銨態氮過多時,植物會吸收過多的氨,引起氨中毒。

4、過多使用某種營養元素。這樣,不僅會對作物產生毒害,還會妨礙作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過量會引起缺鈣;硝態氮過多會引起缺鉬失綠;鉀過多會降低鈣、鎂、硼的有效性;磷過多會降低鈣、鋅、硼的有效性。

5、鮮人糞尿直接施用於蔬菜。未腐熟的畜禽糞便在腐爛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易使蔬菜種子缺氧窒息;併產生大量熱量,易使蔬菜種子燒種或發生根腐病,不利於蔬菜種子萌芽生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