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樂,當初如何躲過可口可樂的封殺?

g_Bye、


不久前聽到羅胖講百事對可口的競爭策略,給大家轉述一下:

對於這個思路和觀點總體認可,具體策略可能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但整體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鑑性,改天給大家分析白酒、啤酒市場的類似競爭策略。

好了,以下摘錄自得到羅振宇的課程:關於百事可樂是怎麼從可口可樂的強勢市場表現中突圍的》

可口可樂創辦於1886年,百事可樂飲料誕生於1898年,前後差了十幾年。在美國的飲料市場上,直到20世紀30年代,可口可樂是無可爭議的一家獨大,幾乎沒有像樣的競爭對手。

你想這是個什麼行業,這個市場的穩定性太強了。產品沒有什麼創新,市場格局不會發生突變,那句話怎麼說的?“不就是賣糖水嘛”,說的就是這個行業。那你覺得,百事可樂的機會會出現在哪裡呢?

現在看商業史的資料,百事可樂撕開第一個口子,是1939年的一次神操作。

說它神,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推出了一個大瓶裝的百事可樂。和競爭對手可口可樂相比,這個瓶子容量比可口可樂多一倍,但是價格和一瓶可口可樂一樣。就這麼簡單。

你可能會說,同樣的價格,多給一倍,這不就是變相降價嗎?不就是價格戰嗎?這也能贏?就算贏了,這有什麼了不起?誰還不會價格戰?

其實這個案例我原來也見過,但是注意力集中在價格問題上了,所以沒覺得這事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最近又看了一些材料,才恍然大悟,妙處不在價格上,而是在瓶子上。

當時如日中天的可口可樂,做了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就是設計出了一種流線型的瓶子。這種瓶子的設計,一直用到了今天。就是我們今天看見的那種,像曼妙的女性身材的那種弧形玻璃瓶的可口可樂。

你想當年這個設計多亮眼,當年的飲料市場很亂,也沒有什麼品牌意識,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系也沒那麼發達,可口可樂就憑藉這個瓶子,可識別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它成了可口可樂的象徵,這個瓶子就成了它壟斷市場的一個超級品牌武器。


好,既然有了這個好用的東西,可口可樂就在市場上投放了上百億隻玻璃瓶,另外還有什麼?就是海量的廣告啊。僅僅1939年,請注意,美國這個時候還沒有走出大蕭條哦,僅僅這一年,可口可樂的廣告投放就達到了1500萬美元,那個時候,這是一個不得了的數字。那個時候也沒什麼電視。廣告做什麼?當然就是展示這種瓶子,讓這個瓶子深入人心。


現在我,挑戰者百事可樂來了,我做一個比你大一倍的瓶子,裡面的飲料自然就多一倍,但是價格跟你可口可樂一樣。在消費者看來,買我的可樂比買你的划算。請問你可口可樂該怎麼應對呢?


你要是不理我,那好,我就憑藉價格優勢攻城略地。你要是理我,那請問你怎麼理我呢?你也做一個跟我一樣大的瓶子?不好意思,你會肉疼的。因為你可口可樂投了大量的資本在這個瓶子上,全球的供應鏈、灌裝廠,還有海量的廣告費,你敢換瓶子?一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優勢就完了,此前廣告費也白投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有決心,非要換,你可口可樂那麼大的攤子,全球換一遍,瓶子的模具要換,從生產到運輸到零售,有無數的細節需要重新調整,廣告也得換,這得需要很長的時間吧?這個時間,足夠百事可樂在你的市場裡撕開一個口子了。


你看,這就把可口可樂這個巨無霸逼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處境。事實上這一年,百事可樂就憑這一招,就拿到了20%的市場份額。


我們如果把這個動作,僅僅看成是價格戰,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假設當年百事可樂是用一樣的瓶子,但是價格減半,這會發生什麼?


首先,一瓶可樂的成本可不光是裡面的糖水啊。絕大多數成本是給整個供應鏈和分銷商的錢。價格一減半,意味著你的供應鏈水平就差,給分銷商的錢就少,你的利潤還薄。就算價格戰偷襲成功,拿下了一部分市場,也是殺敵八百,自傷一萬。


還有,同樣的產品,你的價格比對手便宜一半,暫時可能確實能獲得一些市場份額,但是時間一長,你在消費者心智中,那就是便宜貨。被壓在消費鄙視鏈的底部。這是對品牌絕大的傷害。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招奏效,可口可樂作為一個巨無霸,應對起來就太方便了。大不了也跟著你降價。你想,一個巨無霸公司,調集資本的能力,扛住虧損的能力,是小企業沒法比的。等把你百事可樂熬死了,再恢復原價就是了。而且,可口可樂做這樣的動作,不需要反應時間,總部一紙令下,馬上就可以跟你正面擺開戰場了。

說到這兒,你就明白了今天要說什麼了。一個市場裡,巨無霸的軟肋在哪裡?既不是它的優勢,也不是它的劣勢。而是它的遷移成本。


換句話說,它在建成今天優勢的過程中,一定形成了一些很難改變,轉動不靈的東西。這些東西,符合以下這些特徵:

第一,改變的成本巨大;第二,一旦改變,原來的優勢就沒有了,所以損失還巨大;第三,改變的流程很慢,時間很長。


比如在現在的市場裡面,有很多品牌都在強調,我是有文化底蘊的,是有悠久傳統的,我是服務成功人士的。這些品牌本來是把這些當做優勢來宣傳。但是,只要發現這種品牌所在的產業,其實就找到了一個很顯然的崛起機會,那就是,我進來之後,只要強調自己是為年輕人服務的、我才不理那些老傢伙、我是反抗的,是有年輕激情的。

你會發現,那些老牌的巨無霸,就拿你沒辦法。它既不肯放棄現在的優勢,也沒有辦法阻撓你的成長。比如,中國現在的白酒市場就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蔣軍


可口可樂創辦於1886年,百事可樂誕生於1898年,直到今天,這場“紅藍大戰”已經打了121年。

20世紀30年代,可口可樂在飲料市場一家獨大,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對手出現,當時勢頭正盛的可口可樂,憑藉自己設計的獨一無二的“窄底裙”曲線瓶,(也就是我們現在在社區小店還能看到的玻璃瓶可口可樂),在市場中建立了出色的辨識度。

當時是1939年,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可口可樂在當年的市場上投放了上百億隻玻璃瓶,廣告投放更是達到了1500萬美元,這個數字即便是放在今天,對於很多中型企業而言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藍魔兩招定天下

面對強敵,百事可樂選擇了曲線競爭的方式,年近而立之年的百事可樂推出了一個大瓶裝的產品,與可口可樂相比,這個瓶子的容量多了一倍,但是價格卻和可口可樂一樣,同樣標價五美分,其容量幾乎是可口可樂的兩倍,

物美價廉成了百事可樂面對低消費群體的一張王牌。“一樣的價,雙倍的量”還是頗具吸引力的。僅僅憑藉這一招,百事可樂在當年就生生的把可口可樂逼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而且,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讓百事可樂在當年豪取20%的市場份額。

百事可樂的第二張王牌是差異化,把產品定位年輕活力。1949年百事可樂的廣告詞還是“口味最好、花錢更少”,1950年便已變成“量多、活力更多”。其後,百事可樂的廣告詞精準於年輕化的推廣,如“這就是百事,它屬於年輕的心”(1961年);“百事挑戰,讓你的感覺來決定”(1975年);“突破渴望,敢於第一”(2004)這時候的百事可樂終於一舉拿下可樂的半邊市場!

任何時間,都有重新定義的機會

從兩樂100多年的競爭中,我們可以看出總結出這樣一個經驗,任何時代,都可以重新定義產品,都可以在頭部品牌中切割出新的市場,比如中國現在的白酒市場,江小白就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存在,因為像茅臺和五糧液那樣的大型企業,是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和優良傳統的,它們服務的人群可不是喜歡流行文化的年輕人,所以,這些巨頭沒法改變自己長久以來的優良姿態,也不可能做到掉頭而下,搶回不屬於自己定位的市場,所以只能看著江小白的成長。再比如從渠道下沉和社交電商定位的拼多多,硬是從阿里和京東兩個巨頭中切割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市場!


鋼鏰兒爸爸


這封殺什麼,世界上叫可樂的牌子很多,當初絕大多數可樂都被可口可樂兼併了,本來當初百事可樂也要被兼併,但是可口可樂覺得百事可樂太小實在不想收購,可口可樂美國的國民飲料二戰的時候是美軍的軍需品。百事可樂主打是新一代吸引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