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堅守的人,都是“發光”的英雄

3月10日,被稱為“生命方舟”的武漢方艙醫院,

在完成光榮使命後陸續“休艙”。

這座讓鍾南山院士熱淚盈眶的英雄城市,

挺立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默默付出的英雄的人民。

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擔負城市運轉的志願者,為身邊分憂解難、消殺保潔的公安幹警、社區幹部、環衛工人等,都是平凡崗位上的“英雄”——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劉家怡 · 廣東醫療隊院感監督員

2000年出生的劉家怡,是惠州市惠城區中醫院的一名護士,不滿20歲的她,毅然投身於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戰“疫”現場。

她任務是指導離開方艙的人脫防護服。在6個小時的上班時間裡,她幾乎要不停地講話、重複指導動作。“我要守好這一關,讓大家安全走出這個艙。”她說。壓力大、想家的時候,她也容易哭鼻子,但是,“穿上防護服,我就不是個孩子了。”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豐楓 · 社區網格員

豐楓是武漢市江岸區後湖街道惠民苑社區的網格員。從2月5日開始,豐楓每天為社區裡的1000多戶居民買藥。

有時候為了買到居民們的“救命藥”,他要跑遍整個江岸區的所有藥房。一次要買的藥太多箱子裡裝不下,他索性將藥袋子串成兩串掛在自己身上。每天早上7點多起床,晚上一兩點才能睡下。“沒有誰願意衝在第一線,這只是崗位的職責。”他的話很樸實。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易侃 · 武漢市武昌區交警大隊四中隊警察

從1月23日武漢市實行交通管制開始,易侃就一直在鸚鵡洲長江大橋上執勤,每一班要在橋上站4個小時,每一輛過往車輛都要查問、登記。過年期間,老丈人因病去世了,他只回家看了一眼。他說,特殊時期,沒辦法,顧及不到家裡了。

“我們的工作很重要,能減少疫情的發生。”易侃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儘快恢復武漢的秩序,“迴歸正常生活,對大家都好。”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2月7日,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開艙第一天,武漢市東西湖區辛安渡街道城管組保潔員李長德就來到方艙,負責A艙的保潔工作,整整一個月。他所負責的A艙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防護服等醫療廢物垃圾有90多個大垃圾桶。每次進艙,就至少要工作6個小時。

穿著防護服做保潔,總是出汗、缺氧,有時候裡面的衣服都會汗溼好幾次。“既然來了,就要把工作幹好。”李長德說。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胡建軍 · 武昌交通大隊拯救車駕駛員

胡建軍是半路拋錨故障、發生交通事故的車子的拯救者。每天晚上10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是他的英雄時刻。這段時間以來,他拖過交警、志願者、醫務人員們的車。一旦任務呼叫,要15分鐘內趕到現場。

女兒讀初二,正處於叛逆期。胡建軍說,希望自己能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讓她看看爸爸的正能量。”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餘靜 · 武漢港務集團下沉幹部

2月9日起,餘靜作為武漢市國企下沉人員之一,來到武漢疫情較重的社區,每天在小區出入口值守12個小時,給出入的居民測體溫、做登記,也幫助有需要的居民買藥、買生活用品,幫助居民解決任何困難。在她和同事們的堅守下,負責的片區連續30多天都沒有疫情。

還有2年就要退休了,為什麼還要這麼拼?餘靜說,“抗疫情,大家都要出力!”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黃小豔 · 加油站員工

疫情期間,34歲的加油站員工黃小豔依然堅持每天上班,從晚上19點到早上7點值守夜班。疫情防控期間,雖然工作量不大,但黃小豔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現在的車少了,但也有一些車是因為防控疫情需要,每天都要出來跑,他們也需要加油。”為了保障大家能有油加,黃小豔和同事們從春節開始一直在堅守。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黃勝利 · 同城跑腿騎手

從過年開始,41歲的美團跑腿騎手黃勝利就每天都從早上9點一直忙到凌晨兩點。一開始,他送的都是口罩,現在送的基本都是吃的。

疫情最開始,黃勝利擔心自己到處跑會把病毒帶回家,便自己一個人住。出來跑沒飯吃,就早餐多吃幾個雞蛋,中午就吃麵包、方便麵填肚子。他說,“為市民們送去急需的生活物資,再辛苦也值了!”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李剛 · 武漢公交集團公交車司機

585路公交車上座無虛席,“乘客”卻是一箱箱蔬菜、水果、肉類、罐頭、紙巾、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45歲的李剛,從2月26日起,便主動申請當起了“跟車員”志願者,用公交車將居民團購的肉菜蛋奶及生活物資送到每個小區,每天送的訂單少則千份,多則3000份。

每天都在外面跑,他擔心將病毒帶回家,已經有半個多月沒有抱過2歲半的女兒了,但他說:“作為武漢人就應該幫武漢人,疫情不退,我就一直做下去!”

疫情之下

他們堅守崗位

身體力行演繹著城市的畫筆

合力將灰霾擦去

這座絢麗的城正在重生

待疫魔退場

我們櫻花樹下

不見不散

每个坚守的人,都是“发光”的英雄

【策劃】李珩丹

【攝影】吳明

【採寫】李秀婷

【平面】譚唯

【動效】黃澤偉 陳明記 張瑞威

【統籌】羅彥軍 趙楊

【作者】 李珩丹;吳明;李秀婷;譚唯;黃澤偉;陳明記;張瑞威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