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女神”是真的嗎?太陽系有一顆伴星會造成生物滅絕?

量子宇宙


何為“復仇女神”?實質上就是科學家假想中太陽的伴星,是否存在目前無法確定。

宇宙中最常見的是什麼天體?瞭解天文知識的應該都很清楚,恆星是組成宇宙的基本天體,每天夜裡仰望星空看到的點點繁星,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恆星,除此之外還有太陽系內的五顆衛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一些人造探測器,例如國際空間站等等。但這些肉眼可見的星星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距離太陽系都比較近,從幾光年到數百光年不等。


銀河系直徑20萬光年,含有至少兩千億顆恆星,科學家通過多年的探測發現銀河系內最常見的還是多星系統,例如雙星系統或者三合星,而單顆恆星的數量甚至會少於多星系統。也就是說多恆星系統在銀河系中是非常常見的。在我們的認識中太陽就是單星系統的,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都在繞太陽公轉。

那麼我們的太陽是否有一顆伴星,只是目前沒有被我們發現而已?

天文學家Richard A.Muller最早提出了太陽伴星的假說,旨在解釋地球上週期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他認為太陽存在一顆伴星,距離我們大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日地平均距離)。這顆伴星如果是一顆紅矮星,那麼我們就無法用肉眼觀測到它,即使在記錄中有這顆恆星的存在,但它如果和太陽是雙星系統,那麼它的自行運動會特別小,與其他恆星相比較根本無法分辨出它的特別之處。



在假想中太陽的這顆伴星被命名為“涅墨西斯”(Nemesis),在希臘神話中表示的是復仇女神。每隔2600萬年就會來到近日點,這顆伴星可能會引起太陽系外圍奧爾特雲內天體的“動盪”。奧爾特雲被認為是包裹在太陽最外圍的特殊結構,直徑在2光年左右,在那裡存在著大量的常週期彗星。而伴星的迴歸在引力的擾動之下,大量週期彗星飛行太陽系內部,對於地球來說可能就是一場“彗星雨”,對於地球生物就是一場災難。

地球上有記錄共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而之前的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的間格時間也不是2600萬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如果發生,個人認為跟人類文明盲目的發展脫不了干係。

對於太陽伴星的說法不是隨隨便便拿出來的一種噱頭,科學家也認為太陽伴星可能存在,要想驗證,只能直接去尋找。1997年至2001年期間進行的巡天嘗試尋找涅墨西斯星,但最終毫無發現。而被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數千顆紅矮星和棕矮星,沒有距離我們很近的,不可能屬於太陽的伴星。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在4.22光年之外,就是一顆紅矮星。但它本身是出在三合星系統中的。


因此說目前沒有充足的證據來證明太陽伴星的存在,未來即使進入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最可能的原因還是因為人類肆意活動破壞環境導致。



科學黑洞


復仇女神星的由來,是科學家們為了解釋地球上存在週期性生物大滅絕事件,從更宏觀的角度推演出來的一個星體,它與太陽形成一個“雙星系統”,週期性地影響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和彗星運行軌跡。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地球生命自誕生以來,一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志留紀之交大滅絕、泥盆紀後期大滅絕、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大滅絕、白堊紀-第三紀之交大滅絕事件。滅絕週期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其間隔基本都是2600萬的倍數,而且在間隔期間內,以2600萬年為週期,也會規律性地出現或大或小的流星爆發、火山地震等災難。


因此,有科學家推斷,在距離太陽系一定距離內,或許存在著一顆不易觀測的星體,其在通過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星雲時,會使很多小行星和彗星受到引力彈弓的作用脫離星雲,進入八大行星運行軌道,從而增加撞擊地球的幾率,引發災難性後果。由於這個星體的週期性引發“災難”的特性,人們形象地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復仇女神”涅墨西斯的名字來命名它。

據研究,這顆神秘的星體距離太陽系,大約在5萬到10萬個天文單位之間,極有可能是褐矮星,質量沒有達到真正恆星的級別,即沒有達到太陽質量的0.08倍,表面溫度不會超過2700攝氏度,既不屬於恆星,也也不屬於行星,性質介於兩者之間,內部核聚變不足以支撐其長時間的釋放熱量,對外散發的光線也非常微弱,因此很難被發現。


科學家們曾經在1986年、1997年至2001年多次嘗試尋找這顆復仇女神星,但始終未能找到。而觀測到的其它一些低級別的恆星—紅矮星和棕矮星,距離太陽都很遠,不足以與太陽形成雙星系統,也影響不到邊緣的奧爾特星雲。因此,“復仇女神”引發生物大滅絕之說,僅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復仇女神”是真的嗎?太陽系有一顆伴星會造成生物滅絕?

太陽有一顆伴星的說法由來已久,從X行星搜索到第十大行星,再到後來的第九大行星,最後變成太陽系伴星,這個過程估計大部分朋友都看得一臉懵逼吧,因為這個順序是亂的,而且混亂不堪,但下文嘗試整理一下,讓大家有個簡單的認識!

從X行星到太陽的伴星

其實這個搜索行星的過程就是人類對太陽系範圍的一個認識過程,所以隨著認知的不斷加深,搜索目標名稱一變再變,確實造成了不小的混亂!

  • 關於X行星

X行星搜索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背景是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根據天王星的軌道攝動發現了海王星,使得他名聲大震,當然這也是經典力學無上榮光的時代,但後續對海王星的觀測也發現了類似天王星的攝動,科學界懷疑海王星軌道外還有一顆X行星在干擾海王星的軌道。

冥王星上的太陽

因此天文學界開起了搜索X行星的熱潮,但一直到1930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位於海王星之後名列第九大行星!其實關於這顆冥王星,葉凱士天文臺和羅威爾天文臺本身早已拍攝到過,只是茫茫星海中未能發現它!X行星搜索到此為止!

  • 關於第十大行星和第九大行星

其實兩個說的是同一個天體,主要的因素也是因為對冥王星軌道異常攝動,天文學家懷疑在冥王星軌道外還存在一顆未知天體,因此執行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最為龐大的外海王星天體搜索計劃,到2006年前,已經發現數個天體,其中鬩神星是比較著名的一個,從它的命名可以看出,就是它造成了行星分類的內訌!

最左邊是鬩神星,然後是凱倫,穀神星和地球

因為鬩神星也在柯伊伯帶內,大小甚至比冥王星還大一些(其實這一個錯誤,但兩者直徑差不多倒是事實),而且伴隨著鬩神星的發現,類似的天體還有不少,這讓IAU(國際天文聯合會)尷尬不已,每一顆給其行星資格?顯然不合適,所以在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二十六屆國際天文聯合會議將冥王星開出出了行星隊伍,將其歸類會矮行星,並給了其一個小行星編號:134340 Pluto

所以接下來搜索的第十大行星就成了第九大行星,不過矮行星倒是發現不少,但行星級別的天體再無發現!

  • 關於第九大行星的假設

儘管天文學家沒有搜索到第九大行星,但並不妨礙他們根據歷史描述,結合現代天文理論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也許很多朋友認為這種假設是無稽之談,但千萬不要這樣認為,因為在科學界,提出問題很多時候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以下是第九大行星的幾個理論假設:

  1. 尼比魯(Nibiru)
  2. 堤喀(Tyche)
  3. 黑洞說

關於第九大行星的說法大概就這兩個,有朋友認為還有其他的說法,其實那些都屬於太陽黑暗伴星理論了,我們等下再說!

關於尼比魯的說法是伴隨著2012世界末日說一起流行開來的,而且傳聞還有板有眼,說美國海軍天文臺在南半球發現了一顆來自於南天區的行星,正在穿過幾乎垂直黃道面角度的方向進入太陽系,因此只有南半球高維度才能觀測到這顆行星!

其實我們知道即使位於極點天頂的北極星,我們在北緯三十度為止就能清晰毫不費力的看到,所以這個理論只能騙騙北半球的朋友,但無疑有人信了,謠言傳的不要不要的,但最後2012輕鬆度過,瑪雅預言子虛烏有,尼比魯也消失了,各位失望嗎?其實不需要,因為有人認為他們的努力讓地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們是不是要感謝一下?

關於堤喀的說法是1999年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天文學家約翰·馬泰塞和丹尼爾·惠特邁爾提出的,他對長週期彗星的長期觀測後認為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大型氣態巨行星,不過WISE(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遍歷天區,也沒有搜索到這顆傳說中的行星。

關於太陽伴星的黑洞說法,2018年英美兩位的物理學家提出一個駭人聽聞的假說,認為太陽系那顆看不見的行星是一個黑洞,這種看不見即為黑洞的說法似乎有些太厚黑,不過到也很務實嘛,各路天文愛好者也分析了這個說法,這個黑洞只有地球的5-15倍,那麼只能是原初黑洞,跨越138億年來到太陽系,還能保持初心,實在不容易,恭喜兩位物理學家,你們贏了

  • 關於太陽系伴星的說法

天文學家厚黑學應該學得最好的,找不到行星就認為有太陽的伴星,因為行星範圍有限,伴星距離就大了去,所以這個說法一下子將搜索範圍擴大的幾乎就是整個奧爾特雲範圍!

關於涅墨西斯星(Nemesis,又譯復仇女神星)

這是1984年和2010年時,兩個古生物研究團隊對無生物滅絕週期研究發現,5億年來的生物滅絕週期大致在2700萬年,因此他們提出了一個2700萬年為週期的太陽黑暗伴星說法,根據週期推算出這顆星星的近日點為1光年,遠日點為3光年,臥槽,都已經超出了奧爾特雲!

為什麼太陽存在伴星會導致地球生物滅絕?

太陽系是一個在太陽引力下維持的公轉運動,從萬有引力的計算方式來看,它的影響距離是無限的,因此即使在太陽系邊緣仍然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影響,但不同的是引力的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因此距離越遠,所受到的約束會越小,它受到擾動的可能就會越大,因此如果有一個天體,以極大橢圓軌道繞行太陽時,經過的所有位置都會受到其引力影響而改變其它小型天體的軌道!

對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彗星倉庫來看,其直接結果將會導致這些彗星脫離自己的軌道,進入一個短週期的彗星軌道,當然這來個一顆兩顆其實也沒啥大事,但如果成百上千甚至數萬顆彗星進入內行星軌道,那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為它會大大增加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的概率。

所以1984年和2010年時,兩個古生物研究團隊提出的涅墨西斯星說法也不無道理,只是證據來源太少,還不足以形成證據鏈,不過這個思維方式是可以借鑑的!

關於太陽系是大行星或者九大行星,又或者黑暗伴星的說法仍然沒有過時,未來也會繼續這個話題的討論,所以你仍然會聽到各式故事,所不同的是也許有一天真的會找到這個天體!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在漫威有個復仇女神,名叫涅墨西斯,傳說她是無限寶石的集合體,是屬於超越創世神的一個存在,但是在這個緯度是無法找到形態而且我們無法知道她的存在,並且我們的意識理解和法則對她是完全無效的,不過她是存在的?還是從宇宙誕生之處就存在的。


天文學家理查德 穆勒提出一個關於用復仇女神涅墨西斯的假說,在我們的太陽系附近還存在另外一個太陽,一個被稱為“復仇女神”的死星即褐矮星,我們都知道太陽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它和一顆伴星是相互圍繞旋轉的,週期是2600萬年,當那顆伴星靠近太陽系的時候,它的引力就會“打擾”到奧爾特雲,從而把大量的彗星帶進太陽系裡面,讓太陽系內的行星受到長期的彗星轟炸,會導致地球上的生物種大規模滅絕。

其實我們都明白在宇宙中的2/3恆星都在雙星或者多星的系統中,所以這個假說是存在一定的真實性的。

復仇女神涅墨西斯理論上是太陽系的“第二顆太陽”,是一顆矮星。

在英語詞彙裡,nemesis的意思是“垮臺”或“毀滅”,而復仇女神就是根據這一理論。在上世紀50、60年代,歐洲曾出現過兩棲類的大量死亡目擊報告,直到1970年之後,這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才開始引起科學家的注意,到1989年,英國坎特伯雷的肯特大學首次召開的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上,全球兩棲動物的下降現象才開始被重視起來。

但是在這幾十年裡,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這場大滅絕,據調查顯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進行中……

不過我們不需要過於擔心,這只是一個假說而已,實際上就是科學家們假想的太陽伴星,是否存在目前也是無法確定的。


星球上的科學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更準確的說是附近)是否還存在另外一個太陽,一個被稱為“復仇女神”的死星(褐矮星),它有一天會毀滅地球?

這種說法的出現,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因為雙星系統再宇宙中非常普遍,而單星則是另類,我們都知道太陽系中只有太陽一顆恆星,而另外一顆恆星在哪?人們就瞄準了太陽系周圍那些我們看不見的黑暗天體:褐矮星。

“復仇女神”理論

涅墨西斯是太陽系理論上的第二個太陽,是一顆以希臘復仇女神命名的褐矮星。在英語詞彙中,nemesis一詞的意思是“垮臺”或“毀滅”,如果一個天體有這樣的綽號,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根據這一理論,復仇女神終有一天會毀滅我們,因為它會引發一場滅絕事件,把我們從地球上抹去。

復仇女神理論的支持者說,這種事情以前就發生過,例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地球每隔2600萬年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其會導致可怕而神秘的災難造成生物大規模的滅絕,改變大自然的平衡,毀滅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

這種破壞模式令古生物學家非常困惑,直到天文學家們得出一個理論,說我們太陽有一個邪惡的小弟,名叫涅墨西斯,他在很遠的軌道上運行。

每隔2600萬年,“復仇者”的軌道就會穿過奧爾特雲,奧爾特雲是一團彗星和太空碎片的混合物。“復仇者”會擾亂彗星軌道,使這些小行星以持續數十年的毀滅之雨衝向內行星,撞向地球,並以可預測的規律造成物種的大滅絕。

“復仇者”沒有太陽那麼大,也不會靠近地球,但它有足夠的引力從遠處造成一場浩劫。

復仇女神的概念讓人不寒而慄,至少可以說是噩夢。那麼復仇女神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果復仇女神真的來了,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復仇女神在哪裡?

涅墨西斯只存在於理論中,我們並沒有利用當前的技術找到這顆恆星。從理論上講,這是因為涅墨西斯是一顆褐矮星,亮度非常低,它的溫度不足以燒開一壺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難探測到它的存在。

也許你會認為在太陽系中發現一顆額外的恆星很容易,但是在黑暗、深邃的宇宙空間中,很難去探測一個完全黑暗、不發出任何可見光的物體。雖然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望遠鏡,但仍然沒有找到涅墨西斯。

天文學家目前正在努力尋找,試圖利用基於過去生物滅絕的週期來定位涅墨西斯的軌道,現在仍然沒有收穫。未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深空以後,利用紅外線技術可能會發現太陽系周圍是否飄蕩著這顆黑暗的幽靈。因為一顆暗淡的恆星所輻射的熱量會在紅外線下被捕捉到。

雖然現在還沒有發現這顆恆星,那麼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第二顆恆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第二個太陽的想法聽起來並不奇怪。雙星系統(兩顆恆星繞著相同的質心運行)非常常見。事實上,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鄰居,是一個雙星系統。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中大約一半以上的恆星至少有一個伴星。因此,在統計學上,復仇女神的存在一點也不奇怪。

巨型的氣體行星:堤喀

太陽系有“復仇女神”似乎還不夠,在1999年,天體物理學家假設奧爾特雲中可能存在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類似於“復仇女神”的理論。一些科學家得出結論,這個被稱為“堤喀”(Tyche)的行星的引力會影響奧爾特雲的彗星以可預測的速度衝向太陽系內部。

因為外海王星天體塞德娜的軌道異常為堤喀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賽德娜是我們太陽系中已知的最遠的天體之一,它沿著一條被拉長的軌道運行,比太陽系中任何其他大天體都要長。有幾種理論可以解釋這個軌道,一種是在我們太陽系的邊緣存在一顆巨大的行星。

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相信,“復仇女神”或“堤喀”的存在會在太陽系外圍造成了彗星軌道的混亂。並試圖將這些信息與地球上的滅絕事件聯繫起來!

復仇女神理論被揭穿

為數不多的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復仇女神的解釋是正確的,但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自1984年“復仇女神”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未能找到此類恆星存在的確鑿證據。我們的太陽似乎真的是孤獨的。

現在人們通過對隕石坑的研究,甚至對彗星以可預測的間隔落在地球上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滅絕事件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的觀點現在也變的不確定。對滅絕事件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認為,造成滅絕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疾病、火山爆發和地球氣候的自然變化。將它們與某個遙遠的死星聯繫在一起並不一定符合邏輯。

但堤喀呢?有些人認為,堤喀取代了涅墨西斯,成為理論上的太陽伴星,而它終有一天會威脅到地球。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他們把堤喀和尼比魯傳說聯繫得更緊密。尼比魯傳說認為,在我們太陽系遙遠的地方有一顆流浪行星。但大多數研究人員表示,與“復仇女神”不同,堤喀的理論軌道並不意味著就會造成,奧爾特雲的大規模破壞或地球生物的毀滅。

如何對付復仇女神?

儘管一些天文學家仍然堅持復仇女神理論,雖然復仇女神的存在確實很可怕,但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就目前而言,它只是一種理論,一種逐漸失去光彩的理論,僅此而已。但這是一個有趣的理論,也是對人類在宇宙力量面前的一種提醒。因為,我們人類有時會忘記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其實我們就像恐龍一樣,隨時都可能被消滅。

太空中潛伏著各種各樣的危險,復仇女神可能是我們最不需要面對和擔心的問題。從伽馬射線爆到超新星再到太陽耀斑,仔細想一想,我們很幸運能來到這個世界。

好消息是,即使復仇女神存在,它也要過幾百萬年才會回來。並不是說小行星或彗星不能在任何時候摧毀地球,但如果現在一顆小行星摧毀了地球,我們也不能怪復仇女神,因為她還沒有來。

壞消息是,如果復仇女神存在,它終有一天會來臨,我們的星球將永遠改變。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有某種防禦措施,來抵禦彗星接二連三地撞向地球,但就目前而言,我們不妨盡情地欣賞夜空,而不必太擔心會有什麼東西砸向地球。


量子科學論


復仇女神說的是太陽的伴星啊……

我一直以為復仇女神說的是地球軌道的對面有一個地球同軌道行星……


破曉修羅


少妄想點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